课堂生态视域下语文信息化教学路径研究
2023-10-28唐丹
唐 丹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课堂生态视角下,教师、学生是其中的生态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内容等是生态客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生态要素的有效交互作用,落实生态本位观、能量流动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理念,从而营造出动态和谐的语文信息化教学课堂。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被提升到新高度,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迅速发展的资讯科技,有利于建立具有自主性、共生性、关联性、动态开放性、高效性动态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生态课堂的语文教学质量。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创建了生态学,他在GeneralMorpholo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对生物和其生活环境相互影响的研究。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概念也从原来的生态系统扩展到了教育、文化等领域。美国教育学家沃勒提出了“课堂生态”的概念,我国的教育生态热潮起于20世纪80年代,李聪明、范国睿等人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教育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课堂是利用生态的方式,从生态观念与生态学角度考察课堂教学,从师生、课堂、课堂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探讨生态课堂的动态均衡[1]。为追求课堂整体均衡发展,现代教学既要靠教师深厚的学识和才干,又要靠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更加离不开教师对前沿理论的总结和信息技术的掌握。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讯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变成了“网络交流”,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方法都有很大的改变,校本课程涵盖了学校资源与教学资源。从生态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的融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生态体系中。它既是一种辅助的工具,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全面均衡发展,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构建多元立体的语文课堂生态系统,推进语文教育的改革。
一、课堂生态视域下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1.和谐性
首先,新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对语文课堂教学在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未来的发展生态。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管理者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能力需求、课程标准、培养规范、能力评估等方面来考虑各角色的定位、智能和能力需求。在生态视域中,要实现和谐的语言教学,必须兼顾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第二,互动要积极、自主,互动的双方要积极参与。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营造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其次,课堂生态系统中,同伴交往包括讨论、评价、反馈、合作和竞争等,是影响学生智能、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课堂上,同学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增进友谊,获得成就感,形成共生的伙伴关系,实现生生和谐发展。
2.发展性
“以每个人的发展为目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中心思想。在课堂生态教学中,促进学生新的认知发展是课堂生态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文信息化教学课堂模型的生成,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科思维,语文学习起始于课本、跳出课本、云端交互、再回归课本,学习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将得到持续发展。语文信息化教学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把握时代文化传承脉搏,关注语文的活力点,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高效性
课堂高效也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堂高效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信息化教学的设备、资源与环境,结合学生的学情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高效性更有利于进行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生态主体与对象的功能,打破地理的局限,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生态视域下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主导占比大,学生自主能动少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教师过度讲解和传授知识,并不注重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知识的掌握只是“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能动性得不到发展。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平台应用于生态课堂闭环中的思想意识,导致忽略了信息技术在课堂生态中所承载的重要角色。随着语文信息化教学的持续推进,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的教学关系将朝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度方向发展。
2.课堂总体缺乏活力
一堂语文课好比一池水,只有驾驭好课堂生态因子,才能使平淡的教学迸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才能使平静的波面泛起涟漪。但传统课堂氛围呆板,缺少活力。比如:有的教师将教学设计变成满堂问[2]、学生缺少提问的机会、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不敢质疑、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反馈、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教学目标固化。如今的教学要求教师将现代化设备运用其中,借助网络教学的力量,让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力,让课堂“活”起来。
3.师生关系失衡
在哲学范围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3];在儒家传统文化礼教中,强调教师和学生的等级秩序;在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化功能越来越强,减少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面临着失衡[4],课堂教学面临着困境。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从传统课堂衍生出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师生关系超越了二元主体对立,形成了新型的多维度的共同体关系。
三、课堂生态视域下语文信息化教学的优化路径
1.优化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课堂充满生机,提倡课堂回归生活。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学生情感、人文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充满活力的土壤。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既是起点与归宿,又是评价的标准与基础,直接关系到教学行为。教学目标的偏离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从学情、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确定。
基于信息技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科的具体发展,建立具体、清晰、明确的数字化表格,将抽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讲解和知识的接收,可以适当地采用以语言传达信息为主的方式配合具体可操作的信息化手段进行解释。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调整和细化单元和单篇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达到科学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时,可以从语文的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来制定,并以此形成统计表,整个单元结束再对其进行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分析,并评估学生在核心素养上达到的阶段性成果。此外,在进行单篇课程目标设置时,应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清楚这门课程需完成的任务、难点、知识技能、取得的成果以及教学过程与方法是什么,表格信息力求做到内容全面、层次分明,以便明确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诸方面所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也便于评估和改进。
2.整合教学内容
课堂生态是由多种生态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生态的主体要素——教师既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内容的接收者。教育教学内容与科技赋能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呈现出新的教学方式与文化特色。信息化环境下重构课堂教学内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文字、符号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对教学的要求,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使知识更形象、更具体,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文言文的学习比较抽象,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觉得所学内容很难读懂。因此,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下载文言篇目所对应的视频影像以供学生观看,使其更好地理解文言知识,使文言知识由繁化简、动静结合、抽象变具象。将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内容描写通过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呈现,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此外,如在学《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资讯网络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从网络的大量资讯中挑选适当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提供给学生更加直观清晰的图像,并在课堂上加以扩展。实施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应引入信息技术知识,并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传统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互联网+”“微课堂”等的需要,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将书本知识全部移植到网上,而是以微课为主,体现共性、突出个性,简明易理解,使每部分知识点相互衔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5]。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和教学需求,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并且将其与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实现多元化的有机融合。教师与学生在信息化情境中对教学内容作出变革的过程,也是内容的创造过程。
3.升级教学模式
在生态课堂中,学生从“听”转向“学”,教师、课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多媒体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的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交互,要在教师端和学生端形成教与学的生态闭环。学生端从“学—练—测—评—改”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交互体验,打造沉浸式翻转课堂。任务引导,及时检测,精准反馈,个性化推送练习,从多个方面收集数据建立个性化完善的知识图谱。教师端从“备—教—测—评—研”五个维度助力,还课堂于学生,而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通过测评后生成的多维度数据来因材施教,针对性修改教学薄弱点,个性化制定教学方案,避免教学盲区。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按预授课,凭经验决策。现代教师要按课堂生成数据和反馈推动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围绕数据进行。这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区别,而是整个教育科技的进步,是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进行语言交际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制定教学任务,运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腾讯课堂、钉钉、微信等交流软件,增强交流和学习的能力,把语言教学扩展到课外。充分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基于互动式教学的语言生态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知识交流,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究与传播能力。教师要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经常沟通,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得教师与学生感受到“体验式教学”。
4.改进评价体系
和谐课堂的判定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标准。在强调学习者自身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将抽象的评价标准具体化、指标化,学生才能把握好尺度、明确方向,才能真正地认识到现实和目标的差距与自身的不足,从而帮助自己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构建健康的课堂生态,应避免过分强调甄选的作用[6]。因此,应更加注重评价的多维度,避免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
与传统评价方法比较,信息网络评价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趣味性等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语文课堂评价更为深入且具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激活思维、增强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师效能感、减轻教学负担。例如:运用问卷星、剥豆豆等在线调查平台对日常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这两款评价程序主要是采集、分析用户数据,建立模型,最终用数据驱动课堂教学与教研。评价程序操作简单、功能齐全,评价过程中加入了游戏元素,增强了趣味性和互动性,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能够支持多种题型和问卷。这些平台能够提供清晰完整的数据,这是信息化教学的价值所在。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内容和结果进行跟踪,对其认知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从而了解其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7],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人需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另外,信息化评价工具使评价的反馈更为及时且数据更为直观,教师可在短时间内组织评价活动并及时获取评价结果,据此诊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为后续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也能够方便日后数据的随时提取和对比,开展教学研讨。
5.重构师生关系
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信息化教学顺利实施的保证。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互动、相互转换,按照体系环境共同构成具有价值和引导功能的生态因素,二者的角色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着。在网络沟通中,师生不再束缚于师生主体结构之下,师生间的沟通可以不用再按照既有的结构框架去进行[8],师生关系中体现的虚假权力和权威将被弱化,教师和学生更能够以一种舒适、开放的心态去释放情感[9]。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则是教师自身与学生情感状态的体现。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角色心态”,这是创造“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充分了解与信任学生,这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最后,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调整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情感交流。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交流、促进和提高的互动关系。例如: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采用游戏教学、对话教学等方式,将教学过程打造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对话过程,改变师生的关系。另外,网络教学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环境变得更加开放、自由。教师可通过直播和社交软件等与学生进行兼顾学习、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情感联系更加密切。传统的单向传递性互动已经不能同当前的教育相适应,师生关系改革必然以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为基础。
课堂生态观注重构建内外和谐、师生共同成长、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体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重构,使其与和谐的生态课堂融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