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私法课程融入“四个自信”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3-10-28刘芳岐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国际私法四个自信专业课

刘芳岐

(赤峰学院 法学与商务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四个自信”融入专业课程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②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四个自信”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能有效地将“四个自信”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一方面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体现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加强其对 “四个自信”的理解,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因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也是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知识储备的突破。

二、“四个自信”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情况调查

研究选取了赤峰学院师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设置了学生版与教师版,主要问题都是针对专业课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各种情况进行设计的。学生版调查问卷共回收209 份,教师版试卷共回收53 份,以下将调查情况简要介绍。

(一)对学生了解“四个自信”教育等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融合的情况调查

在有关“您认为‘四个自信’教育属于课程思政的内容吗? ”这一问题的回答中,92.82%的学生表示“属于”,7.18%的学生表示“不属于”。说明受访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元素中包含“四个自信”教育。在有关“您理解‘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吗? ”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3.54%的学生表示 “理解”,44.02%的学生表示 “理解一部分”,12.44%的学生表示“不理解”。在“您的专业课教师会在教学中讲授‘四个自信’教育等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吗?”这一问题中,44.5%的学生表示“经常”,49.28%的学生表示“偶尔”,6.22%的学生表示“不会”。总结这几个问题可以发现受访学生中的大部分人表示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反应出学生从专业课中受到的“四个自信”教育还是不够充分。在有关“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这一问题的回答上,选择最多的两项是“思政教育生硬添加,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授课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思政元素内容无趣、枯燥,不能够引起其学习的兴趣,还反应出可能会存在部分教师因为教学要求确实在课程中添加了课程思政的内容,但是内容和方法没有经过细致的打磨与思考,最终导致学生吸收的不多这种情况。

(二)对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四个自信”教育等课程思政元素的了解情况

在有关“您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四个自信’教育等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吗? ”这一问题的回答上,37.74%的教师表示“经常”,52.83%的教师表示“偶尔”,9.43%的教师表示“不会”。这表明在受访教师中,绝大多数人的课程中虽然都融合了课程思政元素,但是对“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挖掘的还不够深入。另外还有很少几位教师表示没有涉及“四个自信”内容。这反映出有必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四个自信”教育融入课程的必要性。在有关“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排在前两位的选择分别是“思政教育生硬添加,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授课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需要,不是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结合不紧密”,第四位的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效性不强”。另外还设置了“其他”这个选项,是可以允许受访教师自己填写观点的,还得到了“看具体的融合情况”和“增加了工作量,老师不愿意添加”的回答。这一问题与学生版的回答得到的排序是一致的,教师们能够查找出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因素,所以才会有更多的教师深入挖掘所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如果需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研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势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平衡这其中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有关“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时是否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案例、PPT 等? ” 这一问题的回答上,28.3%的教师表示“有”,64.15%的教师表示 “有时有,有时没有”,7.55%的教师表示“没有”。这说明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还不够充足。在有关“您在课程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内容时是否存在困难? ”这一问题的回答上,64.15%的教师表示“存在,想融入但是找不到切入点”,35.85%的教师表示 “不存在,能够找到切入点”。这说明很多教师在专业课中没有融入“四个自信”的内容,并不是主观拒绝,而是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如果融合的过于生硬,又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国际私法课程融入“四个自信”教育的实践

(一)“四个自信”教育与专业内容的融合

国际私法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解决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部门。这门课程的授课逻辑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际私法的基础理论以及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的制度(比如反致、外国法的查明、法律规避等);第二部分为具体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这部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作为依据,分为民事主体、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这几个部分来分别介绍其法律适用;第三部分为国际民商事诉讼与国际民商事仲裁,主要介绍涉外民商事案件程序上的问题。在这三大部分作为主要框架的基础上,在分别讲解每一部分之中的内容时,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相关制度,在教授学生法律规定的同时,尽可能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因素,找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优良传统文化等内容,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让学生既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深化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

在讲解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部分,涉及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法律协调与合作原则、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条约信守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一个整体,适用于国际私法的各个领域。我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法治和诚信价值与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的精神是一致的。④在讲解主权原则的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内容为军阀混战时期,一个伪装成日本人的中国人因日本享有的领事裁判权,而躲避抓捕的视频。结合视频中涉及的领事裁判权引出当时我国是缺乏司法主权独立的,是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此我们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凭借我们制度的优越性解决了诸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对外交往不断加强,处理好涉外民商事关系显得愈发重要。在我们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要遵从主权原则,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在讲解公共秩序保留这个制度时,因这个制度的适用是因为本应该适用的外国法与我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基本道德观念或者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时而拒绝适用外国法,或者拒绝提供司法协助。因此在讲解这个制度时可以将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利益等内容融入进去,进而达到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在讲解外国人的法律地位、具体的法律适用规则、国际私法协助的部分,可以加入国际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交流互鉴的案例,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不同课程根据其课程特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课程中也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章节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国际私法课程而言,在讲解不同章节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别。

1.案例教学法

国际私法作为法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与其他法学专业课程一样,其授课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法律的相关规定,更能做到与实务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引用大量案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知识更加具体化。在介绍相关案例时融合“四个自信”等相关思政元素在内,让学生在解决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就案例教学而言,在国际私法课程中利用案例教学采用了三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将案例以引例的形式给出。在讲授具体课程内容之前,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个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具体规定的过程中思考如何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第二种方式是将案例作为“例证”,即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能够加深其理解,对内容更好地消化吸收,配合所讲内容给出相应案例,并在其中融入“四个自信”等思政元素内容。比如在讲解法律规避这一制度的时候,会给学生介绍法律规避的经典判例“鲍富莱蒙王妃离婚案”。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就是开始于1878 年法国最高法院对这一离婚案件的判决,该判决确定了规避内国法的行为无效的原则。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讲清什么是法律规避、其构成要件以及效力外,可以加入在从事涉外民商事活动时,应该遵从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不违反国家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维护公平、正义的交易秩序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第三种方式是将案例作为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工具。给出案例之后,让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如何处理问题。设计案例时加入一些价值取舍等内容,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作何取舍,然后再根据情况增加需要强化部分的融入。

2.比较法教学

国际私法课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为发生涉外民商事纠纷时应如何适用法律。在解决涉外民商事纠纷的过程中,需要讲授具体的法律适用规则,然后通过冲突规范的指引找到相适用的准据法。这就意味着,在国际私法中,我们涉及的不仅仅是国内法,还会涉及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各国法律规定、风俗文化等制度,让学生了解各国制度、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哪些优越性,继承和发展哪些优良传统文化,以此来达到“四个自信”教育的目的。通过中外对比分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的逻辑思维,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外文化、制度的不同之处。另外通过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查询收集相关资料,这一过程也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法律思维的一种方式。

3.讲授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是较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发展,出现了诸如翻转课堂等创新型教学方法,但是讲授式教学方法始终还是作为教师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原因是基于专业课的特点,在学生没有接触到学习内容之前,在很多专业领域其知识储备是空白的,因此是需要教师讲解内容将学生领进门的。在国际私法课程中,因其研究范围的广泛性,比如涉及涉外的民事主体、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这些方面的法律适用规则,涉外民商事诉讼、仲裁等问题,内容繁杂,那么此时则需要教师为学生梳理归纳主要内容,形成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其实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国际私法课程中,会出现很多与以往学习的其他部门法不同的法律概念,比如冲突规范、连结点、反致、外国法的查明、法律规避、国际司法协助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予以讲解。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进课程内容,进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4.小组讨论式教学

在国际私法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国际私法的热点问题、争议事件,设计主题性的讨论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问题的争议焦点及法律适用规则。最后小组成员共同总结归纳观点,选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发言,表达小组观点以及说明论证过程。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思辨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对于“法律规避”,有些国家的态度是允许“法律规避”,有些国家的态度是禁止“法律规避”,还有些国家规定只是禁止规避本国法。这个区别就可以设置一个讨论题,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观点是“允许”,一组观点是“禁止”,一组观点是“只禁止规避本国法”,小组讨论完各自的理由后派一名代表做陈述。这个过程完成后关于各国对“法律规避”的态度这一知识点学生也就掌握了。这个问题还可以做一下延伸,如果各组都认为自己的理由充分的话,还可以改为辩论题,这样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最后教师总结的部分,在学生已经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融入“四个自信”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如何评价“四个自信”教育的教学效果

专业课程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是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渗透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如何检验与评价“四个自信”教育的教学效果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课程思政的效果其实是体现在一个人的思想、态度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而对思想、态度的评价操作起来本就是不好把握的。如果以作业等方式来评价,提出观点让学生分析,然后在学生的观点中观察有无体现思政元素,那么可能会存在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学生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这就偏离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如果采取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那么可能会存在教师、学生有时过于主观的看法,也不能得出较为公平、公正的结果。

在国际私法的课程中,在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政评价采用了阶段性评价的方式。比如在讲解含有“四个自信”教育等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之前,提前了解一下学生关于这一问题的真实想法,在讲解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再问学生同样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变化。另外就是在同学间互评、教师评价方面,要参考大多数同学的反馈,采取整体综合分析的方式公平、公正地作出评判。

五、专业课程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的思考

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有几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因素,学生和教师选择最多的原因都是思政元素的内容没有很好的同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生硬的添加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受访教师表示在专业课中融合“四个自信”教育的困难在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三是部分教师表示在专业课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时并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四是有部分教师表示在专业课中添加思政元素,增加了工作量,因此老师不愿意添加。分析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彼此之间都是有因果联系的,如果在专业课中添加“四个自信”教育等课程思政内容,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四个自信”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研究如何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不生硬。这一过程肯定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如果不花费时间认真研究,那么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一是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解“四个自信”的内涵,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提。二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任课教师对专业精通,才能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政元素,从而达到自然融合的目的。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本职工作在于教书育人,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等方面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忘初心,以教书育人为本,乐于奉献,细致、耐心地打磨课程内容,做好课程设计,不要因为增加工作量就有所懈怠。四是可以跟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再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接受度也会大大提升。五是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比如多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资源,分学科分专业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为教师提供素材。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权威性高、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培训,为教师提升提供条件。

专业课中融合“四个自信”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国际私法课程也会继续打磨,丰富课程内容及思政元素。笔者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待继续努力,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注 释: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 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②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1122 3577946760049&wfr=spider&for=pc.2018-09-10.

③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fr 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20-06-01.

④李双元,欧福永.国际私法(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31.

⑤章尚锦,徐青森.国际私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9.

猜你喜欢

国际私法四个自信专业课
论国际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及其适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国际私法范围的文献综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研精钩深 见微知著——从国际私法定义的研究看李双元先生精品教材的贡献*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