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地区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路径探究

2023-10-28张笑言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中华文化留学生

张笑言

(赤峰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国际中文教育(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是指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开展的针对性教育活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开展对象主要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开展教学地点主要是在国内(以高校为主)、国外(以高校和孔子学院为主)或线上教学[1]。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交往不断增多,世界各地逐渐掀起“汉语热”,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不断增强,推动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开展[2]。2019 年12 月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①2020 年6 月,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②宣告成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目前,世界上有180 多个国家及地区系统地开展了中文教育,并有70 多个国家把中文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国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已经累计超过2000 万人,国际上系统学习和使用中文的有2 亿人。③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国际中文教育始终具有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密切关联[3]。

一、内蒙古地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地区留学生特点

内蒙古地区呈现出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特色,“中国故事”在内蒙古地区结合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国家形象多方位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教材。国际中文教育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平台。截至2012 年,内蒙古地区的高校已累计接收并培养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内蒙古地区的高校留学生来源国主要是蒙古国和俄罗斯。近几年,来华留学生国别有所增加,如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逐年增多。部分留学生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形式来到内蒙古地区学习,除高等教育院校外,自蒙古国进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小学学习的学生也屡见不鲜。

(二)国际中文教育学生数量增加、教育层次日益提升

根据教育部《2018 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显示,2018 年内蒙古自治区留学生共计3795 人,其中学历生2427 人,非学历生1368 人,学生数量及层次显著增加。以内蒙古大学为例,2008 年内蒙古大学留学生数量为200 余人;2018 年达到了约800余人,其中长期学历生600 人左右,学生遍布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生态学、蒙古文字等近50个专业。

二、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实质

(一)重要意义

1.“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国形象的生动载体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 年8 月19 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2014 年11 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35 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有关文化方面明确提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2021 年3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具体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同时还指出应“强化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④

2.“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内蒙古地区“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中文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带一路”建设为内蒙古区域教育的开放交流和互相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内蒙古地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以及国际人才培养提供了沟通纽带,加强了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扩大了民族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推广。因此,在内蒙古地区更要“讲好中国故事”,在内蒙古地区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对国家形象的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内涵实质

1.在历史文化中展现“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景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传播“中国故事”的内容重点在于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习俗等。在我国,“中国故事” 承载着各民族的共同情感与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文化范式和文化符号,从中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由此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国故事”中历史故事、民间习俗故事等重点资源。

2.在新时代中阐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意义。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增多,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还需要充分考虑跨文化的接受方式。“讲故事”既要注重选材,也要注重形式。善于用跨文化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以跨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来充分阐释中华民族形象的中国故事,找准有效连接点,从而不断增强“中国故事”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国际社会中的准确理解和广泛认同。

三、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可借鉴经验

(一)扎根于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

国际教育的根基是文化自信,⑤要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首先要不断突出“独特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对于“中国故事”的传播,既要突出“中国故事”的代表性,也要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风貌、要通过不同方式讲好“今日之中国”,说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的新时代中国故事(如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等)[4],展现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展示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品格;其次是强调突出“中国故事”的针对性。发掘好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中国故事”,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传播;通过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选择适合对外传播的内容来做分众化的海外传播。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有倾向地去区分传播对象,根据留学生的国别文化背景、语言传播习惯等,认真研究适宜内容向相应国家传播,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要对分众、精准、智能的传播做更多探索。选材要重视“故事”的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尽量贴合海外学习者的阅读习惯,既有代表性,又有趣味性,也要兼顾通俗性和流传度。形式上要大胆开拓,勇于尝试,不拘一格,既能用中文讲好精髓和内涵,又能用外文讲出情感和共鸣,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运用具体场景,或是系列故事来让受众感受和领会完整的“中国故事”,让价值内涵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二)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合的“中国故事”

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赋值。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认真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故事”的传播中,要注重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特别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要显现出对“中国故事”的扬弃,弘扬“中国故事”的时代意义。由于历史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向上和可取且易于传播的,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顺应时代潮流发挥文化传播的正面效应,善于挖掘和打造新的“中国故事”。

要创新“中国故事”的时代价值,就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特性和发展具体要求,对“中国故事”开展有效的延伸与拓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其本身具有的标志性和指向性作用。“中国故事”的创新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要积极使用当代人特别是新兴代人群(如网络时代人群)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多样的、崭新的、易于公众接受的形式来传播“中国故事”和体现“国家形象”。

(三)承接历史物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物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璀璨的物质遗产,其中有长城、天安门、故宫、天坛等这样的世界级物质遗产及国家建筑标识,也有泰山、黄河、长江、珠穆朗玛峰等国家地理标志,中华大地上无数的物质遗产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历史文化则更包罗万象,主要是各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代表性历史人物,这些符号化都转换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故事”传播的重要载体。

(四)依托中华民族精神讲述“中国故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

“中国精神”是最易于增强留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的。以广东省海外留学青年联谊会主办的第三次“国(境)外学联联席会议”线上会议“讲好中国故事”“留学青年发展观”为例,会议期间有来自11 个国家和地区的24 个国(境)外高校、学联、学生会等组织代表参与会议。全会围绕各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联、学生会等组织代表积极发言,介绍本组织针对留学青年群体开展的相关服务和交流活动,并结合热点话题建言献策,分享感悟和看法。

(五)汲取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中国故事”

通过中国各地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来展现和表述“中国故事”。如“云南省留学生文化交流周”每年以不同主题召开,交流活动以参观民族博物馆、体验特色工艺,如建水紫陶制作等活动为依托,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民族文化,丰富理解“中国故事”中的中华民族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四、内蒙古地区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研究

(一)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经验呈现在“中国故事” 中,是“讲好中国故事” 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要以在地性文化为依托,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的地区文化背景,使“中国故事”更加生动、真实、形象。内蒙古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窗口,创新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讲好中国故事”的在地性,即在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视野中思考强调地方特性,选取内蒙古地区地域文化中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内容,是充满活力的“中国故事”。

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地区抓住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坚持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在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生动的实践经验,讲述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成就新篇章是立足时代、记录时代的“中国故事”。内蒙古地区的“中国故事”更要融入国家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眼新时代汲取新思想,留学生非官方性的讲述“中国故事”更具真情实感,讲述身边的真实故事更接地气,更容易得到认同,更易在国际中文教育的优质平台上让世界了解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在信息传播高速更迭的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中国故事”除了口口相传,演讲比赛等传统形式,还在传播领域呈现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短视频、微电影等传播形式将“讲好中国故事”可视化,让“中国故事”更加生动,打造体验式课堂,配合实践研学的形式,为“讲好中国故事”带来沉浸式体验,多媒体信息技术赋予“中国故事”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更快的传播速度,让中国形象、中国声音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赤峰学院—现代赤峰·非遗瑰宝”项目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 年“汉语桥”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该项目立足赤峰学院所在的赤峰地区区域文化,依托学校多年来对赤峰地区针对性研究取得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全面展示赤峰地方特色文化为主,使用语言学习、艺术体验两种方式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有效结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就赤峰地区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蒙古族刺绣、红山剪纸、巴林左旗皮影戏)设计了学习任务,并开展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展示和操作方式的学习体验活动。项目主要包括中文语言课程、云游现代赤峰、体验非遗文化以及中国当代常识与文化,在开展线上节目展示的同时还开展了线上赤峰“非遗瑰宝”,线上冬令营活动,利用线上多媒体、直播云游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深入地认识多元的、现代的、传承的、美好的中国。该活动吸引了自世界上十余个国家200 多名外国学生。

(三)国际中文教育中由谁来讲“中国故事”

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留学生不只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听众,也可成为讲中国故事的主人,除了在国际中文教师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更需要发挥留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视角”讲述方式,由留学生引领,由师生共讲到国际同讲“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我国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至2022 年已成功举办四届,该项赛事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举办,共分为四个板块——“诵读中国” 经典诵读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旨在传播中华经典文化,展现中华民族智慧。比赛特设留学生组,为了鼓励各地留学生积极参与,使中国留学生感受中华经典文化魅力同时也让公众看到了更多的“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者,营造了文化互通、交融的良好氛围。

赤峰学院自2020 年开始组织留学生参加该项比赛,分别已获得自治区一等奖,国家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自筹备比赛起,校方积极投入,无论在作品选取、场景搭建以及参赛选手培训上都力求完善,力图拍摄出最好的作品,留学生们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深刻感知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精进汉语发音,力求全方位完美呈现,同时通过比赛,留学生们穿戴中国传统服饰,表达中国文化,也置身其中地欣赏了中华文化的美。2022 年赤峰学院提交的作品《梅兰竹菊》二次入围留学生组决赛,现正积极筹备决赛作品,期待选手们赛出新风采。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优美的“中国故事”。

语言是故事的载体,每一位中文学习者和中国文化爱好者都是中国故事的书写者,也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故事无论是传统或现代,悲伤或幸福,只要通过真诚正确、因地制宜的讲述方式,就会获得听众、收获友谊。积极发挥国际中文教育的交流平台作用,开放包容,互联互通,让更多的中国故事面向世界,让更多的中国声音面向未来!

注 释:

①由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主办,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主题,主要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政策、标准、师资、教材、教学方法、考试、品牌项目建设.

②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是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的慈善组织.

③相关数据根据2021 年7 月7 日,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答记者问整理而成.

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明确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⑤关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⑥“汉语桥”交流项目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与各孔子学院合作举办的中国语言文化体验项目.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中华文化留学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内蒙古地区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