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
2023-10-28王晓玮
王晓玮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民间美术的保护,重点在于保护艺术品的传承与创作者,让民间的美术创作工匠具有较好的生存空间,并赋予民间美术新的生命力。要达到该目标,则需要民间美术拥有生存的土壤,让普通民众对民间美术重新燃起审美的欲望,尤其是培养年青一代对民间美术的兴趣。民间美术传承,要从现实角度出发,摒弃民间美术的一些落后的传承思想,让更多对民间美术有学习意向、有工作倾向、有了解热情的人员,在信息化时代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了解、学习、热爱、掌握民间美术,并投身于民间美术传承事业。
一、民间艺术品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基于民间美术的研究一般划分为平面作品和立体作品两种。同时从美术作品的展示地点、空间需求、展现效果以及为空间规划造成的影响,依据篇幅和体积将其统称为小幅与大幅作品。对于不同类型的民间美术作品特点如下。
(一)小幅平面作品
小幅平面作品是以绘画、平面设计等创作手法为主的,在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美术作品创作形式。小幅平面作品的特点鲜明,首先,民间的受众群体较多,同时创作门槛较低,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创作。其次,民间美术的差别更为明显,包括题材方面差别、创作者差别、创作元素的差别等,同时不同地区、民族也会尝试使用自然资源创作。最后,创作者的分布广泛,既包括土生土长的农户手艺人,也包括专业的平面设计师,都隶属于民间美术的创作者群体[1]。
(二)小幅立体作品
小幅立体作品是指通常可以一人完成,方便放置于桌面、立架等区域的小型作品,常见的形式有小型雕塑、模型以及各类民间小玩偶等。这类作品具有明显特征,首先,对于创作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通常这类民间美术的从业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并且在日常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对玩偶市场的准确把握。其次,作品的创作形式发生了变化,由于受到较大模型、小型雕塑类的民间美术作品影响,当前年轻人更喜欢以吉祥图案、动漫人物为原型的“手办”公仔,相关作品的创作形式也作出了相应的变化。最后,作品展现方法的变革,在民间美术作品的销售、展出以及信息说明等方面都更加精确,从而让这类作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三)大幅平面作品
大幅平面作品是以需要满足大型展示空间,甚至在室内无法陈列的作品类型,常见的艺术形式如农村地区的“大型年画”“大幅印染”“巨型吉祥物”,也包括现代都市广场上的水写文字等。大幅平面作品的特点,一方面需要消耗民间美术创作者较长练习时间,比如在城市公共广场上水写文字创作,就要求对书法艺术具有良好的美感把握。同时对于创作者来说,也要具备民间美术作品创作的大局观与细节观,让民间美术作品具备美感与高质量[2];另一方面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更具有多样性与空间性,甚至在农村地区通过创作“巨幅年画”“巨型生肖”等,更好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旅游发展。
(四)大幅立体作品
大幅立体作品指展现都市民俗的各类人造雕塑,这类作品一方面可以与周边空间环境和事物和谐呼应,让整幅作品可以很好地契合空间氛围;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这类作品通常可以与周边空间的人文氛围、建筑环境和企业文化对应,从而使得整个作品的展示效果得到呈现,最终让该作品在广告宣传方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
二、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现状
(一)保护和传承的主体问题
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过程必须考虑两个问题:首先,保护的主体是民间美术创作者还是民间美术作品本身。在当前的民间美术挖掘与保护中,如果只是单纯保护各类作品本身,而不论创作者的生存状态,对于民间美术创作者而言,往往只有多年创作经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工匠才可以取得生活资源,漠视水平稍差,但是成长潜力较高的青年创作者,以至民间艺术产业萎缩,很多艺人为了脱贫而弃业务工[3]。如苏州吴中区的核雕村,只有个别被授予大师的店铺门庭若市,诸多手艺人却门可罗雀,这就导致民间美术丧失了发展的土壤。其次,保护的主体是平面类型的作品还是立体类型的作品。若要施行良好的保护政策,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以按照当地的主要民间美术类型,向不同类型的作品以及创作者投入不同数量的保护资源,从而根据当地的民间美术创作水平以及创作潜力,更好提升民间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二)保护和传承的方法问题
在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方法,确保传承手段与质量升级。目前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采用了“束之高阁” 式的保护方法,民间美术的侧重点在“民间”,目前的传承与保护会从民间发掘出相关的作品,把这类作品用书画展、博物馆展览等方法让民众观赏,对于该作品的创作者也会通过电视、网络采访等方法介绍,之后资本跟进,待事件热度下降后,该创作者以及作品会被资本与媒体放弃,无法根植于现实进行创作[4]。其次,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相关机构拨付款项,通过“政府行为”激发民间艺术的创作,然而这样做并不能激励手艺人的热情,更无法吸引年青一代群体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最后,新型技术的使用。比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就可以燃起民间美术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可以对民间美术的创作进行干预处理,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吸引更多的受众,双方形成“观众欣赏—意见反馈—多元技法展现—创新创意—作品完善—推向市场—作品被广泛接受—传承艺术文化—焕发生机”这一良性互动机制,目前,信息化技术在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中涉足较少。
(三)保护和传承的潜能问题
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一方面要分析保护的对象与传承方式是否具有可延续性。如果确定在现有的管理工作体系中,该工作方法可以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可以认为构成了保护和传承的功能价值。纵观当前的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大部分地区采用调拨专项资金来激励创作者,却未能形成“创作者、欣赏者、消费者”三方自主交流的渠道,如果一项保护工作其机制不具有使其自主发展和自我价值升级时,很难说具有保护和传承潜能。另一方面要研究保护与传承机制是否具备自我革新能力,从而在该保护过程中引入新方法、新技术。目前的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虽然民间的艺术创作者在创作形式、创作方法方面推陈出新,但是对于保护与传承却未能同期更新,从而使得保护和传承严重滞后于新时期的民间美术发展和管理需求,这显然无法充分提高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潜能。
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民间美术保护方法
(一)保护创作主体
在创作主体的保护中,与时俱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服务于民间美术的创作与普及,具体如下。
1.对创作人员的保护
保护民间美术创作者,首先,需要全面分析民间美术创作者的经济收入,在当前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市场中,青年一代是各类工艺品的消费主力,因此民间美术需要分析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调研显示,现有的年轻消费人群更乐于接触新型技术和新型事物,其中VR 技术与相关数码设备就是年轻人群所乐于接受的一种新型娱乐与生活方式,民间美术创作者可以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与相关设备的了解,把数字媒体技术融入民间美术的创作中。比如对于小幅立体作品,创作者就可以考虑动漫人物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形象展示效果和动漫作品形象的呈现,之后在制作这类作品时,以VR技术下的人物形象为创作模板,使得创作的作品可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5]。其次,要提供相关设施。优质的VR 设施售价较高,对于边远地区的民间美术创作者来说,今后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无偿提供虚拟现实设备,以及技术培训。而非直接拨付现金,这样可以让创作者更好学习相关技术的使用方法,适应时代发展。最后,对于艺术作品的处理。虚拟现实技术本身就可以把二维作品转变成三维,实现空间转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要让新时代的手艺人专心于艺术创作,复杂的专业化场景搭建以及数字化处理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完成。比如“吉祥图案、形象”的三维制作,就要建立正视、俯瞰、仰视等多个视角,之后把这类作品在VR 设备中存储,并提供给欣赏者观赏。
2.对美术作品的保护
对于民间美术作品的保护,使用VR 实现对于各类艺术作品进行数字资源建设,之后把这类作品在线展现给受众,使得所有的作品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展现过程中,都可以按照数字化多媒体交流途径进一步吸引受众。在VR 民间美术技法的保护中,必须由专业的虚拟现实技术操作人员全程参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探索民间美术作品保护与传承的最佳途径,使得所保护的技法及作品在数字化整合后,不丧失任何创作细节,且更快捷立体地呈现作品美感。
(二)升级保护方法
在保护方法的升级中,需要摒弃原有粗放的资金拨付,建立创作者和时代发展的关联,让民间美术创作者全面了解当代受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针对性地采用信息化手段取得高质量的保护效果。首先要派遣针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专业培训人员,普及VR 技术,推广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如美术作品可借助VR 技术完成构图、设计、后期优化等多种任务;其次要为民间美术创作者提供虚拟现实设备,从而让创作者借助新的生产力提高创新创造能力[6];最后是熟练掌握VR 技术及相关设备的操作,对于立体型的民间美术来说,往往需要使用专业软件,传统的设计制作与VR 数字化呈现在质感、手感、外形上都有区别,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制作之后,还需要根据实际效果进一步调试、磨合,以达到满意效果。
如传统木雕、木版年画创作中,就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编写制作软件,通过三维打印或激光雕刻呈现创作流程,并详细展现传统民间艺术的制作方法,VR 技术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予以指导,让学习者更直观把握传统民间艺术的加工、制作方法。在通过了训练考核之后,让学习者实际操作,该过程主要是了解掌握沉浸式的创新手段及专业设备的使用方法,从而更好做好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
(三)强化保护意识
对于提升民间美术的保护潜能,核心是建立“创作者、欣赏者、消费者”三方互动机制,对于当前的VR 技术来说,已经具备完善的联网功能,因此在今后的民间美术保护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充分呈现民间美术作品传统的制作方法和流程,并充分还原作品的信息和细节,之后在得到创作者授权的基础上,通过相关App 直接获取相关美术资源观看、互动,发表意见和建议,以便民间美术传承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提高创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直播创作者的工作日常,主动将创作进度制作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现代信息化手段,直接与受众交流,以广泛接受观众的意见与建议,唤起社会对民间艺术的现状的关注强化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四)健全保护机制
对于新时期民间美术的保护刻不容缓,各地区的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配备专业的保护人员,此外尤其需要了解坊间民间美术是否具有和民俗文化传承、引领社会思潮、科教兴国等方面的价值,如果确定存在,则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关于此类民间美术的专题网页,在形式上大力宣传这类美术作品。比如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衍生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如南京夫子庙灯会众多生肖灯饰、寓意“比翼双飞”的潍坊比翼鸟风筝、江南“蚕猫避鼠”的小玩偶,这类小幅民俗艺术品,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传承民俗文化艺术,蕴含丰富的人文气息,甚至可以考虑游戏开发动漫产品创作文旅产品开发,创作经济价值,发掘优秀作品,让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对该民俗文化产生兴趣。
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民间美术传承方法
(一)拓宽传承主体
民间美术的传承主体,要能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提高民间美术的创作与发展水平,传承的过程中要投入足够的技术支持如专业工作人员配备,包括作品的建模、软件开发、网络设备维护人员等,由于民间美术的特殊性,辅助工作人员除了要了解各类设备的操作方法,也有必须要根据数字化设备的特点,分析民间美术的创作形式、创作思路和市场需求,架设“技术”与“艺术”间的桥梁[7]。在今后的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中,技术操作人员将承担重要的角色,形成信息时代民间美术新的保护与传承体系与人员结构。
(二)升级传承方法
在传承方法的升级中要与时俱进,首先要改变民间美术传统的家庭式、群组性等落后传承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与市场接轨、与新兴媒体接轨的新时期产业化、数字化的传承方法,从而让民间美术成为一种现代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次在民间美术传承结构中,要进行“创作者转型”,尤其是老一代工艺匠人,在思想上让其了解、接受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传承上的推动效果,同时借助VR 技术进行更好的艺术创作,并借助VR 技术培养新时代民间美术的传承人。
(三)提升传承潜能
在民间美术的传承潜能挖掘中,依托消费者新的审美需求对民间美术创作手段、传播载体以及创作素材进行革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符合时代特征、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说,VR 作为一种集计算机、心理及生理学、传感器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为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多维度、多视角、交互式的仿真体验,无论是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培养,还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顺应,都具划时代的意义。同时,VR 技术极大地拓宽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民间美术创作手段,其沉浸感、交互性、即时性特点也无限缩短了与受众的距离。
五、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我国民间是文化、艺术发祥地,一直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当前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了民间美术的发展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通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运用VR 新型视觉展示技术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展现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与我国现阶段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加持,我国民间美术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