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胃(stomach)”隐喻词簇异同及其体认语言学—文化脚本理据阐发
2023-10-27孙毅
孙 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知模式,是用某一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来解释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1]。语言的隐喻实则是概念隐喻的外在体现[2],映射(mapping)是概念隐喻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探讨起点域或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或靶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关系,用以解释隐喻[3]。例如在LOVE IS A JOURNEY(爱是旅行)这一概念隐喻中,两域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使得爱与旅行在交织碰撞中得以建立隐喻关系,其中旅行是源域,爱是靶域。两域间的对应关系是:(1)相爱的人对应旅行者;(2)恋人对应旅行中的同伴;(3)恋爱关系对应旅行中的交通工具;(4)恋人的共同人生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5)爱情受挫对应旅行中的困难[4]。
受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古人常常“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来度量世界,其思维常呈现“体认”的特征,即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所宣称:“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描述世界时,古人不可避免地借用身体词语来表达身体之外的事物。此时,便出现了隐喻表达法[5]。人类认知事物基本遵循着由近到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这决定了身体部位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重要作用[6]。身体是离我们最近的客观事物,也是我们在借用相关概念来解释其他领域事物的首选。
目前对不同语言间的身体隐喻对比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严琦怡[7]详细对比了心、肝、胆、肠、肺、胃、脾等七个身体部位在汉韩语中的隐喻性用法。近来,相关学者从隐喻和多文化维度对身体部位进行分析和归纳,如孙毅和崔慈行[8]针对“足/脚”这一身体部位,在汉英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和考辨;此前,孙毅和杨秋红[9]详尽分析了体认语言学下的“心”在汉英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下生根发芽的现状。
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在2004 年创建的,立意宣扬中华文化、历史和语言的网站——汉典中,其解释为“人和动物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人们对身体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医学、生物、化学等领域,而过分忽视了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10]。中国知网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网络平台之一,当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胃”时,共检索出274739 条结果,但前一百条都与医学相关。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的查询结果也都与“人体的消化器官”这一概念密不可分。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能更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在这浩若星海的语料中总结出“胃”(stomach)隐喻用法规律,本文借助体认语言学来阐释汉英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之处,并运用中西方文化脚本差异来分析其分野之处,希冀能推进体认语言学的发展,垒筑关于“胃”(stomach)隐喻用法的语言大厦。
一 汉英“胃”(stomach)词簇隐喻拓展对比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人这一独特的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从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寓意于象,意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象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人们在一瞬间呈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是由作者的意和客观事物的象组合而成的[11]。
(一)基本意象
在常小荣等所编的《小经络大智慧》[12]一书中,胃的定义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的重要脏器,可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为中脘,也就是胃体部分,胃的下部称为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受纳、腐熟水谷和主通降、以降为和。在诸多意义中,应用最广的当属其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之意,即其本义,在这层意思中胃的相关搭配主要集中在:其一,与表示身体不适、疾病类的字词连用,如胃癌、胃痛、胃酸、胃胀、胃炎等;在英语中类似用法也屡见不鲜,常见的有:stomach pains, stomach cramps,stomach cancer等;其二,和其他同为身体器官的字词连用,如肠胃(intestines and stomach),脾胃(the spleen and stomach)等。
(1)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所有肠胃方面疾病的人,脾胃方面的疾病的人,都应该反醒一下,自己身上是不是有怨气?(《梁冬对话刘力红》)
(2)Or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weak and the stomach-yin is insufficient, then the stomach fails to be warmed or nourished, causing stomach pain.(张海蒙、沈雪勇主编,许敬人主译《中国针灸》)
在例(1)和例(2)中,胃(stomach)均是作为人体器官出现,或与疾病类字词连用,用以表示人体中发生在胃上的各种生理疾病;或与其他人体生理器官连用,其意象则为两者基本意象之和。除基本意象之外,胃(stomach)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之一,还能映射至诸多抽象领域。
(二)容器意象
容器意象指用来包装或装载物品的贮存器(如箱、罐、坛)或者成形或柔软不成形的包覆材料。胃是口袋形的消化器官,本身具有一定容量,故此胃(stomach)也有容器的意象,下节1 中所指容器并非实指意义上的容器,更多是在强调胃作为载体或物质承担者,所附加的其他不同特性。
1.汉语中胃的容器意象:与五行类的字词连用,附带各自属性
中医强调内外结合,病是内在不调的外在表象。中医主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身体部位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种种联系,认为身体康健不只是身体内部达到平衡,也是人体与外部世界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中医在理论形成的初期依赖于五行学说,在人体内、外环境建立了一种以五行为中介的体系[13]。为了方便归类词簇,在此也把气、风归在其中。火、水、气、风都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元素,这些元素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在身体内部均有体现。
胃作为身体的功能器官,是中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汉语中,相关词簇的运用较多,不过多集中于中国的传统医学领域。例如:胃火、胃风、胃气等。如例(3)所示,其中“胃火”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理现象,因胃热偏旺、情志郁火犯胃或过食辛热引起,“胃火旺”的人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口干渴、便干结、舌红、苔黄腻等。而例(5)中的“胃气”则为中医指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精气。胃气充足,则脉搏运行正常,而全身各器官皆有活力;指脉来和缓有神;泛指胃病。例(6)中所示的“胃风”实是一个病名,指由于胃的机能发生障碍,食物积滞不能消化,致形体消瘦而腹部胀满。在这些词簇中“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容器,在里面装满了火、气、风等。随附相关词簇具体应用场景示例:
(3)中医认为口臭与胃火有很大关系。每天早晚两次刷牙,合理安排食谱可以使口气清新。更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每天尽可能地多喝清水。(沈倩《生活健康密码》)
(4)众人手忙脚乱地把他送到医院时,他已经脸发紫,瞳孔放大,身体发黑,洗胃水灌进去,只进不出了。(《作者文摘》)
(5)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李东垣《脾胃论》)
(6)“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治宜祛风散寒,温中理气。(《素问·风论》)
在以上示例中,“胃”更多时候保留了其本义,隐喻方面的涉及聚集于“火”“水”“风”“气”等字词上,如例(3)“胃火”中的“火”取其由炽热的本义所衍生出来的气血旺盛之意。例(4)“胃水”二字皆保留了本义,两者字面意思的简单排列组合也直观向我们解释了另一领域的另一概念。例(5)“胃气”泛指人体的精气。人之所食——五谷杂粮为我们日常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而胃作为消化器官,是人体的能量供给站,在人体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能以小概大,以胃代全身。例(6)“胃风”指称义涵盖面广,其中的“风”概括了一类会造成易于变化,病位不定疾病的病理原因,而并非是指这种病定是“外在刮风”造成的。
2.英语中stomach的容器意象
“今天吃太多了,把我胃都撑大了”,这句话在中文中很常见,在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empty stomach(空着肚子),fill the stomach(吃得很饱),lie heavy on one’s/the stomach(食物滞积在某人胃里)。例(7)中empty 被用来修饰stomach,stomach 具体指胃,an empty stomach 虽然字面意思是胃里空空如也,但由于胃与食物、消化、饱、饥饿等词联系紧密,因此an empty stomach也指很久没进食,衍生出的含义就是空着肚子。在例(8)中fill表示填满,stomach作为一个容器,也就是肚子,所以两者便可用来表示填饱肚子这一动作。例(9)也是同理,lie heavy on one’s/the stomach 本是一句土耳其习语,表示“it can disturb your stomach”(它会让你的胃翻江倒海)。
(7)With respect to jobs, allow me to say that we can talk as much as we like about human dignity and human rights, and about stabilization and peace, but an empty stomach is deaf to words.
(8)For 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they are the cheapest way to fill a hungry stomach.
(9)Don’t let the things you eat lie heavy on your stomach.
(三)兴趣意象
除了强调其容量外,胃也有相关隐喻表达强调其功能。胃是人体的消食器官,通过人体对胃的反应可以判断身体对于某样食物的反应,如果消化良好,证明该种食物适合胃,如果消化不好,则该种食物与胃不合。故此,胃可以用来表达人体对外部事物的情感态度,如果对其感兴趣,称其对胃口,反之则不合胃口,甚至反胃。
1.汉语中的胃表达兴趣的意象
胃作为我们的消化器官,口作为我们的进食器官,二者经常连用组成“胃口”“口胃”等词。“胃口”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相较于“口胃”而言更高,而“口胃”常见于赣语中。本义都指食欲,释义可见巴金作品《家》中:“看见桌上又是寥寥的那几样小菜,大家都觉得没有胃口”。如果我们不想食用某样食物,或对某样食物消化不良,我们会断了对它的念想,不愿再次尝试。由此产生了“胃口”和“口胃”的引申义,表达对做某事或某物有无兴趣之意。如例(10)和例(11)所示,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人体相对应的生理反应,如若一件事让我们极为反感,我们的胃也会难免不适,故此映射出“胃口”或“口胃”的隐喻意象,用以表达对某事或某物有无兴趣之意。
(10)有的却这样那样,纠缠不清,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硬要将我造成合于他的胃口的人物。(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
(11)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许多符合自己口胃的材料;而对于不合自己口胃的材料和意见,就看不进去,也听不进去。(马南邨《燕山夜话·主观和虚心》)
在表示对某物或做某事有无兴趣的基础上,搭配其他的一些字词又会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如吊胃口、倒(人)胃口、对胃口、合胃口等,“口胃”也有相关用法,只是使用频率没有“胃口”的相关衍生词高,“对口胃”同“对胃口”,“倒口胃”同“倒(人)胃口”。在例(12)中,据记载“吊胃口”中的“吊”主要取其悬挂之意,故吊胃口一词意思是用美味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或兴趣。该词语现于金庸《鹿鼎记》一六回:“刘一舟道:‘……你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吊人胃口。’”由“吊胃口”一词也产生了心理学中的吊胃口效应,如例(13)所示“倒(人)胃口”(spoil appetite; lose one’s appetite)或“倒口胃”(例14),原指某种东西吃得太多而把胃口撑坏,也引申用来比喻对一件事的厌烦情绪,对某人某事兴味索然,产生反感。“对胃口”(例15)或“对口胃”(例16)本义指饭菜等适合某人的口味,能激发食欲。后引申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其本义和引申义都与“合口胃”(例17)相似,后者本义指食用的东西适合个人饮食的喜好,后使用范围扩大,不仅局限于饮食方面,也比喻与个人的心意、志趣等相合。
(12)他又望了菲力一眼,不忍心再吊胃口,说:“今天下午,菲力去找那位经理。(朱邦复《巴西狂欢节》)
(13)在听了高调便倒胃口的时代,人们是不愿听这样的话的。(汤吉夫《希望》)
(14)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表现得好令人陶醉,但拍得多而溢、浅而俗则令人大倒口胃。(杨叶青《杨叶青广播文集》)
(15)第四点,也是最可贵的一点,我和猪都是杂食性动物,我们不但对脾气,而且对胃口,我们经常在一起分享美食,畅想未来。(陈仓《事缓则圆》)
(16)曾在给我的信中提到:“书读不完,买不完,只有在对口胃的图书馆里工作,读书才方便,读啥有啥,这是读书人最幸福的了。”(周积寅、荆琦《温肇桐》)
(17)当然,所谓“众口难调”,笔者认为满意的,读者却未必觉得合口胃;笔者觉得瞧不上的,读者也认为写得精彩。这种事也是常有的,不奇怪。(金满楼《历史深处的叹息 走向民国的苍茫故往》)
除了与“口”字搭配衍生出的一些新词外,“胃”单独作为消化器官亦可表达对某事的兴趣、爱好的意象,如反胃、翻胃、败胃、脾胃等。在例(18)中的“反胃”与“翻胃”意思一致,“反”同“翻”意指翻转、颠倒,故反胃或翻胃一词原指食物咽下后,胃里不舒服,有恶心甚至呕吐的症状。作为病名其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中,文中写道:“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后引申为对某个现象或某些做法反感,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例(19)中的“败胃(口)”和“倒胃口”意思相似,比喻看到或听到使人不快的事。“败”即败坏,意指我们失去了对某物的兴趣,或某个行为让我们极为反感或不舒服。而“脾胃”本指脾经和胃经,如例(20)所示,胃主消化,旧说脾有助胃消化的功能,因此常常将两者并称。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我们生理活动所需能量都要通过饮食来提供,而脾胃主要负责把吃入人体内的食物转化成我们日常所需的气血能量。除了在生理上的意义外,脾胃还可比喻人的脾气、性格和习性。在例(21)和(22)中“脾胃”就表达了这一意思,基本释义与“胃口”一致,但使用范围却远远不及“胃口”这一隐喻词簇。如例(23)所示,在一些古文言文中,也有将“脾胃”一词解释为便宜、称心如意之意,但使用范围远没有“脾气、性格、习性”的释义广。
(18)如果一篇文学作品,仅仅在文字上平易流畅,而内容毫不足取,那当然没有什么味道,说不定还会令人反胃。(秦牧《艺海拾贝·“上味”》)
(19)宴席上一人曰:“我发现我们吃的是动物的尸体!”众人停箸默然。可见真话不仅逆耳,而且败胃口。(《读者合订本(2013年全年合订)》)
(20)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21)他们觉得这文章正合他们的脾胃,说出了一些他们可以感到而不能体味的苦闷。(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22)刘明智这才算已摸准了陈家骏的脾胃:别看他不太懂技术,但是他会抓问题。(草明《乘风破浪》)
(23)但是赎身孤老要歇时,别的客只索让他,十夜五夜,不论宿钱;后来若要娶他进门,别不费财礼,又有这许多脾胃处。(冯梦龙《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2.英语中stomach用于表达兴趣、爱好等意象
和汉语胃的兴趣意象相仿,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很多还存在和汉语中相关词组一一对应的关系,如have a/the stomach for 和中文中“胃口”的引申义一致,表达对某事(物)的欲望或对其有无兴趣;turn sb’s stomach 和“反胃”意义相似;have no stomach 表示不感兴趣也常见于英语日常使用中。这些表达中stomach 主要以名词形式出现,多搭配一些动词以区别意思。在例(24)中,have a/the stomach for 既能表示对某个食物有兴趣,亦可表示对其他的事物感兴趣,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引申发展出来的,因为胃是我们的消食器官,通过品尝食物,我们的胃会最先对其作出评价,这也反映了人这一主体对所进食东西的情感态度,故此have a/the stomach for 可直观地用以表达对外部事物有兴趣。在例(25)中,turn 表示翻转,根据前文所释,stomach可以用于表达对其他事物感兴趣,但是turn 含有颠倒的隐喻意象,故此两者相结合即可表达出反胃,倒胃口所表达的类似靶域,表示某物(事)让人恶心,提不起兴趣。例(26)中的has no stomach也是同理,其为“have a/the stomach(for)”的反义词,两者里的stomach都可直译为兴趣。
(24)I only hope that after such a splendid lunch you still have the stomach for a dose of corporate reform.
(25)The violent movie turned my stomach. The rich, creamy food turned John’s stomach.
(26)The Financial Secretary and the Government as a whole has no stomach to redress the imbalance between condition of employment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四)表达贪婪的意象
在诗歌中,日常意象通过隐喻转变为审美意象后超越已有原型而赋予新意义[14]。不同于“宰相肚里能撑船”,同为人体内具有容量的器官,对“肚”大加赞赏,而却赋予“胃”贬义色彩,暗指人贪得无厌。该释义主要见于“羊胃羊头”“羊胃”等表达中,羊胃本身是一种药名,适用于久病虚弱,四肢烦热,补中益气,胃虚消渴等病症,羊胃羊头和羊胃本喻猥贱的小人,后指污滥的官吏、官职,这一层意思可见于例(27)和(28)中。无论是“羊胃羊头”还是“羊胃”本身和“羊”自身意象都无关,只是因为“羊”和“养”读音相近,该典故出自《后汉书》(范晔)一书,原文记载道“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绣面衣、锦袴、襜褕、诸于,骂詈道中。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因为李轶、王匡等所封官加爵的人都是商人、伙夫等,社会地位极低,被斥作“小人”者。长安市中民谣把他们骂为“灶下养”,比为“烂羊头、烂羊胃”。后遂用“灶养、羊胃羊头、羊胃、羊头、烂羊头、烂羊胃”等指污滥的官吏、官职;又用“烂羊之谣”指嘲讽官吏污滥的民谣。这一意象随后也被运用到很多反映社会现状的文章或诗歌中。
(27)晓闻云雾蔽长安,羊胃羊头天画寒。(宁调远《燕京杂诗》)
(28)将相尽更始之羊胃,衣冠多南渡之雁民。(夏完淳《大哀赋》)
(五)表达穷尽的意象
胃位于人体内部,具有极强的隐秘性。因为不像手、足、目等具有外显性,所以常将其和一些同样位于体内的功能性器官名词搭配,加之一些幅度大、程度深的动词来表达为达某目的而竭尽全力的画面。不同于英语中多用各种名词、介词等来完成句意,汉语倾向用形形色色的动词来增强画面感、力量感,从搜索肾胃、破肝糜胃、披肝糜胃等成语中都可见汉语中的穷尽意象。
在例(29)中的搜索肾胃一词形容竭力思索,多用来形容构思诗文。例(30)中破肝糜胃或披肝糜胃都出自《晋书·刘聪载记》一书,意思相同,只是在文中采用了不同的动词来搭配,前者出自“游猎无度,机管不修。臣等窃所未解,臣等所以破肝糜胃忘寝与食者也”,后者出自同书异处的“臣等所以披肝糜胃,忘寝与食者也”,都表达出竭尽忠诚,甘愿作出任何牺牲之意。
(29)苦心竭思,搜索肾胃,如与世士出奇作新,夸多而斗捷,以角一时之名者。(陈师道《寇参军集序》)
(30)臣等所以破肝糜胃,忘寝与食者也,聪乃赦彰。歼特等围长安,刘曜连战败绩。乃驱掠土女八万余口,退还平阳。(崔鸿《二十五别史》)
(六)表达从头来过,重新的意象
由于胃、肺、心等器官在人体深处,所以汉语中常将其进行搭配和再创造,用于表达程度深的意象,上面所说的穷尽意象和从头来过,重新的意象都是立足于这个立意之下不同的表意分支,这种分支更依赖于词语或成语中的动词来完成意思或使意义具体化,用于合作勾画重新意象的动词主要有洗、涤、湔等,由此产生的搭配有洗肠涤胃、饮灰洗胃、刮肠洗胃等。例(31)中的洗肠涤胃既比喻彻底清除亦可用来指代彻底改过,洗除肠胃中的污秽,单看其本意是很难实现的,但在隐喻中,其可用来表达改变和重新开始的决心。例(32)所示的饮灰洗胃意思也类似,古代常以草木灰作洗涤剂故该词指用草木灰水来洗涤肠胃的污垢,比喻彻底悔过自新,语见《晋书·石季龙载记》“吾欲以纯灰三解洗吾腹,腹移恶,故生凶子。儿年二十余,便欲杀公”。例(33)中的刮肠洗胃则出自《南史·苟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单看“刮”一字就极具力量感和画面感,从此也可看出想作出改变的决心之大,重新开始的意志之强。
(31)《高僧传》载:佛图澄时现神异,有时至水边引肠胃洗之;且以洗肠涤胃为喻,教众生怀悔罪恶,清静心性,人称“洗肠罗汉”。(曹晖、廖果《“一带一路”中医药文物图谱集》)
(32)他赌博成性,半年里把家庭的积蓄输得精光,妻子提出离婚,他摆出一副饮灰洗胃、吞刀刮肠的悔过模样,妻子就暂且答应给他半年时间以观后效。(何洪江《对偶成语词典》)
(33)安倍!安倍!老朽片言寄馈。自焚玩火三思,勒马悬崖晓知?知晓!知晓!啮臂刮肠洗胃。(胡建堂《涧水清流:诗词曲三百八十首》)
(七)表达重要程度意象
如心的隐喻性用法“心肝宝贝”,胃也有表达重要程度的意象。在上文我们已经谈及“脾胃”一词可表达“人的脾气、性格”,偶而亦可解释为“便宜,称心如意”之意。除此之外,脾、胃两者都是我们维持生理活动的重要器官,如例(34)所示,两者亦可用来表达“重要”之意,最常用的表达是不伤脾胃,比喻无关紧要。但是该词隐喻层面的意思在使用频率方面远不及其本义(对身体器官脾胃无害)。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可见于例35),正如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胃对于人体也极其重要,同时粮草和胃两者对于人体来说都不可或缺,一个为人体提供能量,另一个能把食物转化为能量。正因为两者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性,此处用stomach来代替粮草。
(34)我说他们文明,可不是?文明透顶!骂几句不伤脾胃。陈君翁,我们从前做买办的时候,碰得不巧,大班发洋脾气,有时骂的还要恶毒些;然而工人们到底是中国人,我们也是中国人,他们骂我们,只算骂自己。(茅盾《子夜》)
(35)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顾宝和《中外谚语俗语格言名句分类大全》)
(八)表达容忍的意象
胃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同时也是食物短暂储存的场所。食物的消化需要一定过程,在未进行分类加工处理之前便储存在胃中,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胃形似袋,有一定容量,因此在英语中stomach 还有一层意思表示容忍。在这层意象中stomach 主要用作动词,如在例(36)中,你怎能受得了这部电影中所有这些暴力画面?例(37)中的stomach 则可译为承受,全句则为:然而,即使是现在,五年过去了,经济仍然过于疲软,无法承受财政紧缩。胃本就可短暂储存食物,在各类身体器官中,这一大功能也极具特色。虽然膀胱也有储藏功能,但是遮羞本就是人之天性,故此膀胱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远不及胃,因此胃自然成为身体器官来表达容忍意象最合适的靶域。
(36)How can you stomach all the violences in the film?
(37)Yet even now, five years on, the economy remains too weak to stomach fiscal tightening.(The Economist)
(九)表达情感意象
人们总是习惯给其他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感情色彩,使自己的情感更形象化、可触摸化。此意象中的stomach 更多出现在一些英语地道习语俗语中,如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对将要做的事)非常紧张、七上八下;have stomach in knots/one’s stomach is in knots(某人对某事)产生不安、焦虑、困惑等情绪。在例(38)中,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我的胃里有蝴蝶,可是胃里怎会有蝴蝶呢?类似中文的小鹿乱撞,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隐喻表达,这个短语是形容我们面对某种情况或事件时的紧张心理。据记载,该短语最初出现在1908年“The three o’clock train going down the valley…gave him a sad feeling, as if he had a butterfly in his stomach.”一句中,出自对蝴蝶飞行的观察,蝴蝶飞的时候会一直扑棱翅膀,到处飞,也没有明确的可预测的飞行轨迹,和人紧张时手足无措,内心七上八下的动作心理状态类似。在例(39)中knot 表示“结”,也可以表示(因紧张、气愤、恐惧等强烈的感情引起的)紧缩,痉挛等,常用于形容胃和喉咙等,但是意义范围却有所区别,have stomach in knots/one’s stomach is in knots 表示“心揪成一团、心揪得紧紧的”,胃既作为容器也作为载体但是并不是被形容的对象或是词语形容的客体,而have throat in knots/one’s throat is in knots 中整个短语都为throat服务,throat 是容器是载体也是被形容的对象,整个短语意思是“喉咙发紧”。
(38)I landed all right, and although I’ll always
have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 every time I go up.
(Boys’ Life, 1943)
(39)My stomach was in knots for days leading up to my master’s thesis defense.
综上所述,在汉英语言中,胃(stomach)以其本义“身体的消化器官”为圆心,共衍生出容器、兴趣、贪婪、穷尽、重新、重要程度、容忍、情感、实体等九大意象。但是汉英语言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所以汉语中的胃和英语中的stomach 的隐喻用法差异较大,下面是对其隐喻词簇的归纳和总结。由于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上述意象分类仅代表个人看法,不同分类之间也不一定有严格界限,如容器和容忍两个意象均源自胃作为一个器官,形似袋子,并有一定容量,之前也有考虑将其归为一类,但是由于具体例证差别较大,故此还是将其分别加以叙述。兴趣意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情感意象,因为兴趣是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情感态度,但是兴趣这一意象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在各类词典上都是单独列出的,故此并未将兴趣一类归于情感态度。表1 是对上述意象说明的汇总。
表1 汉英胃(stomach)隐喻意象汇总表
人类从客观世界中积累的经验是构建隐喻模型的认知基础[15],而隐喻认知具有身体和心理基础,同时也受到文化模型的影响。文化和身体时刻影响着人类语言,缺一不可[16]。从表1不难看出,同一个身体部位在不同思维、不同文化的浸染下会有不同含义衍生,接下来我们将从体验认知和文化模型等维度探究汉英“胃”(stomach)隐喻异同背后所隐藏的理论依托。
二 汉英“胃”(stomach)隐喻的体验认知共性阐释
体认语言学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其核心原则可概括为:“现实(体)—认知(认)—语言”,王寅认为语言源自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在20 世纪末,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CL)及其隐喻认知理论出场之前,汉语中的隐喻一直被视为一种语言层面的修辞现象[17]。隐喻是我们用自己熟悉的经验、事物或已有认知来探究不熟悉、陌生、抽象领域的一大利器,即人们以具体事物作为“源域”向抽象事物所在的“靶域”进行映射的机制[18]。隐喻的跨域映射大多基于人的身体体验,通常利用我们身边之物(如身体)作为源域,来理解和表达离我们较远的事物,由此体现出一大特征,即具身性[19]。受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汉英民族的面部特征表现出明显区别;但胃(stomach)、肺(lung)、肝(liver)、脾(spleen)、肾(kidney)等器官位于人体内部,较少受到外部演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汉英民族的身体器官胃(stomach)具有高度相似性。在各种汉语词典和英语词典里对胃(stomach)的首位解释都是一致的——人体的消化器官(part of the body to digest food),胃的大小、形状、基本功能在汉英民族身上并无二致。因此胃(stomach)在两种语言背景下所构建的隐喻表达具有极强的共通性:容器意象,如胃火,胃水,empty stomach,fill the stomach 等;兴趣意象,如胃口,合胃口,have a/the stomach for, turn sb’s stomach 等;重要程度意象,如汉语里的不伤脾胃和英语里的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等。
语言学家克拉克曾指出,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人们根据相似的经历对某事作出相似的结论,这也许正是因为大家都是直立行走的生灵并且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20]。汉英民族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思维方式,但在隐喻方面却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常常借用相同的源域来映射相同的靶域,因此刘凤贤也得出结论,不同民族对其共同生活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上的人、事以及人性本身有着相同或者类似的认知模式,这也反映出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共性[21]。不同民族间的生理特征虽然有别,但都属于人类范畴,其生理结构总体上也是相同的,由此汉英民族常对人体的同一身体器官产生相同的认知和联想,对身体的认识是不分地域、人种、文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事物的认知也是共通的,人们首先会对事物的外观产生认知,进而延展到其功能层面,再衍生到其文化层面。
由此汉英民族对胃(stomach)的基本意象具有高度一致性,对其最初的认知都是基于生物学领域的知识,这是基于科学研究得出来的科学认识,是具有真理性质的认识。《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中将胃解释成人体的消化器官,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排空时,比一个拳头还小,而在饭后,它的体积又可增大十多倍。其实,胃几乎不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仅吸收少量水、少量酒精以及很少的无机盐。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进行初步消化;存储一些半消化的食物,然后平缓地将其释放[22]。这与网络版Merriam-Webster(《韦氏词典》)里对“stomach”的释义说明不谋而合:a saclike expans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a vertebrate tha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esophagus and duodenum and typically consists of a simple often curved sac with an outer serous covering, a strong muscular wall that contracts rhythmically, and an inner mucous membrane lining that contains gastric glands。此外对其容器意象的隐喻用法也是基于胃的基本生理特征衍生出来的,没有过度经历民族文化的洗礼,故此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该意象也具有高度重合性,在汉英语言中都有“感觉胃要爆炸了!(Stomach feels like it’s going to explode!)”的表达;胃作为消化器官,如果我们对食物过敏,或吃太多或太少使胃不舒服或进食了使胃不堪忍受的食物,它会最先作出反应,我们自然会避免此类行为再次发生或再次接触某物,由此也可说我们了断对该行为或该物的念想,即对做某事或某物不再感兴趣,这个认知也是基于胃的功能特征发展出来的,隐喻用法发展旅程也很直观,汉英民族对此隐喻用法也极为相似,两种语言中类似“打架实在不对我胃口(I had no stomach for fighting)”之类的表达也屡见不鲜;胃是维持我们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器官,是我们身体的能量供应站,其对人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故此汉英民族对其重要性的一致性认知也带来了相似的隐喻用法表达,汉语中常见的不伤脾胃,英语中也有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类似的表达,如在The Free Dictionary里的例句所示,There’s been a delay in getting rations to the boys on the front? Well, that’s just great—we all know 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
简言之,隐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也直接参与和受制于人类的认知活动,由于不同民族对客观世界或者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事物有着相似的认识和看法,故此不同民族间对相同事物的隐喻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23]。人类的身体结构虽然受到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但是基本呈现相似的构造,身体部位也承担着相同的生理功能,这给人带来相似的身体和情感体验。因此汉英民族对胃(stomach)的隐喻解读的路径高度一致。表2是对汉英民族中胃(stomach)的一致隐喻用法的归纳。
表2 汉英胃(stomach)相似隐喻意象归纳及其认知路径
三 汉英“胃”(stomach)隐喻的文化脚本理论阐发
相同的源域并不一定总能到达相同的靶域,不同民族对身体结构的基本感知虽极其相似,但其隐喻也受到文化所带来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思想观念、语言表达习惯等。隐喻是在语言社会团体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积淀的,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表达,是集体记忆里“文化沉淀”的一部分,并深深扎根于特定语言使用者的概念体系中[24]。隐喻之于文化就如年轮之于岁月,年轮是岁月流逝的产物,同时也是时光流逝的见证。同样,隐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也反映了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文化特征。Quinn 和Holland[25]曾提出,文化模型是对这个世界所假设的、想当然的模型,这一模型被社会成员广泛共享,并在其对这个世界及其在该世界中行为的理解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孙毅和张俊龙[26]也对文化模型这一概念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即长期存在的,深藏于每个社会成员潜意识之中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看法和假设的总集。Shore[27]也曾言明,对文化知识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内涵的理解虽然不具象且复杂,但是我们可将其划分为各个有各自分布特色的模型。正是由于身处不同的文化模型之中,对同一事物的隐喻性理解才会呈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民族特征。
长期以来,人类语言学家和从事人类交际研究的民族志学者(ethnographers of communication)已经意识到不同的语言团体存在着不同的“说话方式”。这一差别不只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还彰显在语言交流的规范和习俗上。“文化脚本”就是用具有普遍性的语义元,以原语言的形式来描述不同“地域性”的话语习惯。比起“direct”“polite”“formal”等术语,“文化脚本”可将文化规范解释得更详细准确。因为这些文化规范是用简单可译的词汇表达出来的,所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释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民族偏见。文化脚本不是对社会交往全方位的真实写照,而是人们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去思考社会交往的假设。这些假设被人们带入日常交际中,从而影响了特定交流环境下人们语言行为的形式。但对于个人的行为而言,文化脚本并不起决定作用,并且个体之间的语言行为云泥有别。文化脚本只是构成了阐释人们行为的某种背景,同一客观事物,置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也不尽相同。隐喻认知具有文化性,隐喻本身最开始就是一种个体心智的体现,源于基本身体经验(embodied experiences),在个体心智和外部世界互动时产生,这种互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信仰和价值观所决定,而且形成概念隐喻源域的身体经验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交、文化结构。
在上述归纳的胃隐喻中最典型的就是其在汉语中的容器意象,如胃火、胃水、胃风等。金、木、水、火、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谈中医离不开五行,谈中国文化也同样离不开五行[28]。中医认为,正如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一样,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器官也相生相克。中医的五行和阴阳学说一样,其本质是一套哲学模型,用以简化描述世界万物的联系,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中医认为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相生相克,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物质都是对立而统一的,阴对应阳,白天对应黑夜,寒对应热,每种病菌也有其对应的天敌。只有这种对立的矛盾处于平衡状态,自然才能和谐,人体才能健康。正是在传统中医文化下,胃才能和火、水、风等字词搭配,离开了这片文化土壤,人们便很难理解其间存在的联系及其搭配所描述的靶域。
虽然汉英隐喻都借用类似的源域来映射相同的靶域,但其映射形式却不同。英语隐喻主要采用单源域,即用一种类型的事物去理解、体验另一种类型的事物。如在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表达中,stomach借指粮草,强调stomach 是用来消化的器官这一特点,同时抓住了stomach 对人体与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不相上下这一特征,仅用单个stomach 便可表达出重要性意象。而汉语习惯用两个源域的组合来映射一个特定靶域,如胃口一词,单用“胃”或者单用“口”都无法表达出兴趣意象。这是因为汉语采用的方块字,是一种单音词的语言,所以汉语中的隐喻常常采用两个喻体并列的结构[29]。如“人民”由“人”和“民”并列组合而成,“人们”则由“人”加复义标志词“们”组合而成,而转化到英语中都由单个词“people”来指代。英语习惯于直接转义,在上述隐喻意象中,“stomach”一词便可直接表达兴趣、容忍等意象,而汉语中单个“胃”字所引申出来的源域无法构成靶域。“胃”若想表达贪婪意象,必须与源域“羊”搭配以构成“羊胃”;若想组成穷尽意象,必须先组成“搜索肾胃”;重新意象的构建也要依赖于“洗”“涤”等源域的参与。概言之,英语隐喻源域和靶域之间通常是一对一、更常见的是一对多的关系,而在汉语中,两者间常为多对一,需要借助不同的源域来映射特定的靶域。此外,汉语特别注重语言的对称性,汉语隐喻词多以复合形式出现,中国文化也格外青睐工整,四字格使用极为普遍。在上述隐喻意象归纳中,汉语中“胃”的隐喻意象也大量以双字或者四字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胃口、脾胃、搜索肾胃、披肝靡胃、饮灰洗胃等。简言之,是否追求对称性也是造成汉英民族隐喻习惯差异的一大原因。
至此,汉英民族在哲学思想、思维方式、用语习惯等的差异使得汉英民族面对相同的源域“胃(stomach)”作出不同的反应,由此产生不同类型的隐喻表达。中国文化崇尚五行,追求万物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胃火、胃风等隐喻表达。汉语习惯采用源域的组合来合成靶域,而英语倾向单源域的映射方式,故汉语中的胃需与其他源域搭配来表达隐喻含义,“胃”本身只指代实体上的胃,并无其他特殊的隐喻意象,而英语中“stomach”即可涵盖实体意象、兴趣意象、忍受意象,等等。同时中国文化讲求整齐对称,这使得汉语隐喻表达多采用复合形式,呈现为二字或四字词语。
五 结论
本研究借助CCL、COCA 等语料库,借鉴网站汉典、Merriam-Webster等电子资源,对比归纳了在汉英两种语言环境下胃(stomach)的意象,并扼要从体认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汉英胃(stomach)的相似意象用法下的理论依据,基于文化脚本探究汉英民族对同一客观事物胃(stomach)所衍生出的隐喻用法差异来源。研究发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胃(stomach)隐喻共有九大意象:基本、容器、兴趣、贪婪、穷尽、重新、重要程度、容忍、情感,其中基本、容器、兴趣、重要程度意象为两者所共有;贪婪、穷尽、重新意象为汉语胃所独有,而容忍意象及情感意象为英语stomach 所专享。两者差异主要源自汉英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诚然,本文仅从整体上对体验认知共性阐释、对文化脚本理论阐发进行差异化叙述,缺乏对比分析各意象在各自文化中的形成过程,故在后续研究中也会力求弥补不足。期望有更多学者投身各身体内部器官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隐喻性研究,加深人们对身体器官在语言贡献上的了解,推动隐喻认知的发展,破解隐喻性表达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基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