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插图的问题与思考
2023-10-27宋钰
宋钰
[摘要]插圖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精品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切实提高图书质量,需要重视插图的作用和价值,正视新形势下插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插图在出版工作中的优化策略。文章基于语图关系理论,探讨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插图问题,观照插图的生成机制以及插图与文本的关系,从紧扣时代要求、重视质量管理、加强集体分享、优化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插图优化配置的可行途径,以期为插图编辑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儿出版;传统文化;插图;语图关系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要组织出版一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少儿图书、绘本连环画、有声读物等[1]。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是补充和拓展少儿阅读资源的重要载体,在传授知识、丰富精神生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少儿出版市场的主流品种之一。插图是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少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其理解和记忆知识,提升审美能力。近年来,少儿图书的插图质量备受关注,多次引起社会热议。随着新兴销售渠道和社媒互动分享的兴起,插图凭借独特的传播优势,对少儿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情况,文章通过梳理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插图的典型问题,基于语图关系理论,观照插图的生成机制以及插图与文本的关系,提出插图优化配置的策略,以期对插图编辑实践工作有所启示,为推进插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插图问题
当前,插图在少儿传统文化读物中被广泛使用,但其表现形式各异且存在问题较多。文章基于语图关系理论,从文本和插图两方面着手,结合编辑实践工作,将插图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插图导向问题
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插图应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该类读物中插图存在的导向问题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讨论。
第一,插图内容的导向问题。插图内容源于文本,在绘制插图前,编辑须确保文本内容的导向正确。当文本与当前主流价值观相左时,编辑应进行适当的创造性转化或删减处理,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例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已不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不建议将其选入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而对程门立雪、悬梁刺股等典故,编辑须对人物行为作以说明,强调这些典故所体现的尊师重教、刻苦学习等精神品质,引导少儿学习人物品质而非复刻人物行为,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第二,插图形式的导向问题。插图本质上是图像,具有直观性和艺术独立性,优秀的插图以直观形式赋予观看者愉悦的审美体验。如果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插图外在艺术形式的导向出现问题,将会对少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插图中的人物形象不佳,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人物角色刻画失衡,削弱表现劳动人民的形象;画风荒诞,不宜用来表现传统文化,不利于增强少儿的民族自豪感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插图问题看似是因绘画技法应用不当导致的,但实际上可能反映了与现代价值理念不符的思想倾向。
(二)图文配置问题
插图因文本而生,因此编辑须正确理解插图的生成机制。当前,部分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插图存在图文配置问题,主要表现为图文比重失衡和图文内容不符。
第一,图文比重失衡。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基于我国古代典故,重新阐释典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品格,引导少儿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一方面,插图作为辅助元素,数量过少会对少儿理解文本内容造成阻碍。另一方面,插图在媒介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为达到宣传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滥用插图的情形屡见不鲜。滥用插图容易分散少儿读者的注意力,削减文本主题的表现力,不利于文本内容的整体表达。因此,编辑应重视图文配置,使插图与文本内容相匹配。
第二,图文内容不符。插图因文本而生,并以图像形式直观地表现文本的内涵,因此插图须准确再现文本内容。部分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插图存在图文内容不符的问题。例如,在“精卫填海”这一典故中,精卫的形象是“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那么精卫的足被画成黑色就是错误的。此外,部分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插图存在科学性、规范性问题。例如:《大林寺桃花》的插图将桃花的花蕊错绘成樱花的花蕊,《寻隐者不遇》的插图将杏花的枝叶与桃花的枝叶混淆;在表现古人读书的场景时,部分插图将书架上的图表现为站立的样式,与古代书籍的外在形式不符……这些都是图文内容不符的表现。
因此,在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出版工作中,编辑须加强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学习,贯彻对历史的求真态度,严格把控插图质量,注意插图和文本的内容的匹配问题,确保图文表现的准确性、完整性,以便更好地向少儿阐释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三)插图版权问题
插图作为美术作品,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文本具有特殊性,其插图的版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参考分寸失衡。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插图具有同题趋向,部分插图创作者和编辑过度参考前人画作,尤其在角色造型和场景构图方面偏重模仿和复制,缺乏独创性的表达,由此容易引起版权纠纷,造成不良影响。第二,版权归属不清。一些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采用文物照片或图片库资源作为插图,以期帮助少儿了解典籍中提到的物品。但是,部分编辑未确认这些照片或资源的版权归属情况和使用限制条款,由此引发本可避免的版权纠纷。第三,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等新技术席卷而来,并初步涌现形态各异的生成物。但是,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底层机制是将用于自身训练的内容进行杂糅重组,而这些内容均来自人类艺术家的创造[2],因此,编辑需要重新审视并妥善处理基于人工智能的插图的著作权和伦理问题。
因此,编輯在选择和处理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插图时,应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主动吸取相关事例经验,加强与插图创作者、版权方的沟通,并积极应对新技术的冲击,核实图像来源,确保插图版权归属清晰。
二、语图关系下的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插图设置探析
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插图设置须厘清插图的生成机制、插图与文本的关系两个问题。文章基于语图关系理论,从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插图处理的实际工作入手,阐述插图的生成机制即“图源于文”以及插图与文本的关系即“图溢出文”两种关系模式,为探讨插图优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图源于文,再现文本瞬间
基于符号学的视角,语言与图像作为表意符号,其表意对象都是世界,具有共同性[3]。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在共享同一内容时,文本内容从时间维度切入,界定图像的内容,插图因文本而生,以场景形式再现文本,由此形成了因文生图、图源于文的表现形式。由于文本与插图不能完全契合,插图无法且无必要展现文本中的每个情节点,而仅需要捕捉“最富孕育性的顷刻”[4]并描绘,将关键瞬间和人物形象、动作等置放在场景中,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观看插图时唤起自己已获得的阅读经验,在这一“顷刻”间清晰地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在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出版工作中,编辑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准确理解插图要表达的内容,确保图文一致;深入研究文本内容,辅助插图创作者捕捉并描绘故事情节中的关键性瞬间;恰当处理文本与图像的呈现形式,使图文比例协调。
(二)图溢出文,丰富文本信息
插图是根据文本创作的图画,具有文学性和绘画性。插图再现文本的同时补充了文本没有或未指明的内容,即为“图溢出文”。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插图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现比文本更多的细节,并在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层面提升文本的感染力,强化文本主题的表现力,使读者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润泽。
图溢出文能够丰富场景细节。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文本内容多源于古代典故,以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在表达上讲求简明、凝练、精妙、通俗[5],故而会省略非主要部分的内容。插图则在捕捉和描绘关键事件的瞬间时,将表达内容置于空间场景中,描绘出文本未指明但在场域内存在的事物,直观地表现当时、当事的情形,借由典故原本的延伸表意搭建出更为真实的空间。例如,在表现“三顾茅庐”这一典故时,插图在重点表现人物的神态、举止之外,还描绘了文本中未指明的人物衣着、帽饰和茅庐场景,增添了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风物信息,强化了文本主题的表现力。
图溢出文能够渲染情绪表达。插图再现文本内容,以画面定格并表现“最富孕育性的顷刻”,在实现语言叙事向图像叙事转化的过程中凸显了图像的直观性,以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创设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在表现“徙木立信”这一典故时,插图创作者捕捉“有一人徙之”(把木头搬到城门)这一关键瞬间,以对比的手法描绘搬木头的人的忐忑神情和围观人群的惊讶神态,反衬主人公“令出必行,言而有信”的诚信行为,呈现文本中没有明文揭晓的情绪,让少儿在理解文本意义和领会文本主题的同时,获得由插图传达而来的超越文本内容的强烈视觉感受和独特审美体验。
图溢出文能够传承和弘扬价值观。插图因文而生,蕴含着历史经验、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以及插图创作者与阅读者的知识储备和审美体验等因素,在价值观层面呈现“溢出”的形态。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以古代典故为依托,以固定的一个或几个人物构成一段简单明了的故事[6],其关键情节和主题精神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和情感共享的精神文化,给予插图创作者和阅读者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开阔的解读空间。另外,以古代典故为绘画主题的创作方式源远流长,插图创作者会受到同主题历史文化成果的影响,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对文本主观、历史的解释。即便没有对应文本的存在,插图创作者也可借助已有知识和个人体验完成插图绘制,观看插图的阅读者则可以借助已有经验对插图进行开放性的联想、想象和解读。
插图在少儿传统文化读物中担负着汲取和凝聚传统文化精华,融合时代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随着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变化,插图拥有天然的传播优势,但也面临被误解和错读的挑战。这对出版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三、语图关系下的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插图优化策略
(一)积极回应时代需求,践行少儿出版创新
插图作为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组成部分之一,必须体现正确的思想导向。因此,编辑须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新形势下少儿读者对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高品质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第一,编辑应准确把握少儿阅读需求的变化,适应新形势下少儿的兴趣方向、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立足当前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甄别、筛选、改造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文本主题和内容,创新选题方向,为插图创作奠定基础。第二,编辑应正确处理插图与文本“生成”与“溢出”的关系,对插图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感染力,以新颖的插图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第三,编辑应善用新型媒体平台和数字信息技术,重视传播互动,创新插图呈现形式,使传统文化与少儿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二)建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编辑须正确认识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插图的作用和价值,重视插图在融合媒体快速发展、少儿阅读需求标准提升和传播渠道剧烈变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语图关系理论的指导下优化插图编辑实践路径,掌握插图在信息时代的传播规律。
编辑要建构出版全流程、各环节的插图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综合业务能力。第一,编辑应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深化责任意识,严格履行工作职责;选择和培养思想正确、能力过硬的插图创作者,建设创作者资源库,从源头确保插图的价值导向和内容正确。第二,编辑应时刻注重提升解读古代典故的能力,厘清知识体系,深化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加强与插图创作者的沟通与分享。第三,编辑应将插图质量与文字质量放在同等位置,建立事中控制理念,明确插图创作方案和质量检查计划,实时把控插图制作进度,强化图文质量管控。第四,编辑应科学制订插图绘制周期,统筹协调文本和插图分离制作的现实情况,将具体工作环节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与相关人员的密切协作和衔接配合;严格执行编校制度,重视印前质检和成品书抽检工作,不断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第五,编辑应增强著作权意识,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出版界的应用情況,做好插图的版权管理事宜。
(三)建立终身学习意识,汇聚集体智慧成果
编辑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第一,编辑应在完成每年不少于90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之外,积极参加单位组织开展的各类培训,关注最新的出版规范和相关业务标准,围绕方针政策、编辑技能、市场变动、数字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第二,编辑应善用媒介渠道和网络资源,拓宽自身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审美能力,洞察读图时代的读者视觉心理,掌握数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和舆论应用,从导向价值、内容主题、形态表现、美学体验等方面增强对插图的把关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与业务素养。
编辑要升华个体经验,加强团队交流分享。编辑应定期总结遇到的插图问题及对应的处理方案,向资深编辑请教、学习,加强团队交流分享,邀请插图创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基于此形成总结简报和参考文件,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例如:编辑部在部门内组建图书质量管理小组,基于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特点,以主要项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围绕实际工作的关键问题开展沟通交流,定期组织质量管理讲座或开展相关工作会议,促进编辑把关能力的提升,实现集体智慧成果的升华。
(四)优化舆论反馈机制,推进基础理论研究
出版单位要优化插图的反馈渠道管理和舆论引导机制。编辑应在出版各环节中严格把控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插图质量,树立研究反馈渠道管理和舆论引导机制的工作意识,在相关规定的引导下形成科学规范、系统有效的处理方案,及时吸收有指导意义的反馈意见和修改建议,基于此做好插图的修订与优化工作。同时,编辑应加强对新型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和机制的学习,正确认识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插图的艺术独立性和开放解读性,客观看待不同主体对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讨论,及时阐释,合理回应,实现正确、有效的舆论预防与反馈引导。
出版单位要推进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插图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插图的编辑实践工作提供学理依据。当前,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插图问题与应对策略尚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未形成有效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体系。因此,出版单位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实践为目标,结合多学科、多角度的理论分析,采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梳理、总结并明确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插图在思想性、科学性、审美艺术性等方面应达到的具体标准,形成一定的规律和基础原理依据,使插图创作者、责任编辑、审读专家等有据可查、有据可依,促进研究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的指导性和前瞻性。
四、结语
在语图关系理论的视角下,插图作为少儿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文本的辅助性表达,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传承意义。插图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遵循语图关系理论中的基本逻辑,即插图源于文本,且能够直观呈现文本所未涵盖的空间场景、情感态度和历史价值观,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编辑须正确认识插图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业务水平,重视团队合作和团队交流,建设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优化舆论反馈机制,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少儿读者的需求,推进传统文化在少儿普及读物出版工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23-08-30].https://www.nppa.gov.cn/xxfb/tzgs/202112/P020221129376042550150.pdf.
[2]陈常燊,赵鑫.ChatGPT能否创作出真正的AI艺术?[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3(07):91-99.
[3]陈玉铃,李志艳.“语-图”关系中的“生”与“溢”:《详注聊斋志异图咏》研究[J].艺苑,2021(02):76-81,90.
[4]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聂家华,王立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路径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22(05):13-19.
[6]颜彦.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学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
[7]陈文瑛,袁蔚莉.面向少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发及出版遵循[J].出版广角,2022(1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