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宇宙视域下数字建筑生成动机

2023-10-27朱光良

美与时代·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非线性元宇宙

摘  要:“元宇宙”概念的瞬间引爆并非偶然,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日益变迁以及技术不断革新的呼唤为其赋予了强烈的可预测性。面对方方面面的改变,分析“元宇宙”这一热词背后的形成原因,可以窥见虚拟建筑发生的诸多机会,并能够通过解读数字建筑生成观以及异元世界的实践动能为意识形态中的纸上建筑带来重生模拟的虚拟建构论证说辞,提供了一种虚实相映的建筑设计过渡基础。

关键词:元宇宙;数字规则;非线性;纸上建筑

一、“元宇宙”概念的时代成因

(一)“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981年,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①在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构建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的虚拟世界,并以此使用户获得了感官体验的过程。1992年,作为互联网继承者的尼尔·斯蒂芬森②创造了科幻小说《雪崩》,其中描绘了在虚拟世界中,人类如何通过数字替身完成平行于现实的网络感知体系,至此“元宇宙”一词被正式提出。随后,元宇宙概念开始在影视作品中有所呈现。2003年,美国上映了电影《黑客帝国》,展现了与机器斗争中人类在虚拟世界中的存活状态。2010年,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中,一种被称之为建筑师的角色能够创建梦境,并且可以在虚幻的世界中摆脱物理束缚,设计并构建空间场景,完成超现实情景的呈现。2018年,《头号玩家》上映,电影中呈现了人类能够通过虚拟设备进入另一种异次元世界,完成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诸多事件。“元宇宙”一词在层叠推进的时代语序中被逐渐唤醒,并夹杂着浓烈的未来气息与科幻想象的先知图景走进了大众熟知的各方领域,并在2021年10月的Face-book③改名事件中被推向高潮,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滚烫话题。

关于元宇宙这一概念的具体界定,学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标准。《元宇宙视域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框架与展望》一文中指出:“元宇宙是基于数字技术而构建的一种以数字身份参与的虚实融合的三元世界数字社会。”[1]北京大学陈刚教授、董浩宇博士认为:“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且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元宇宙是一种新型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产生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的现实世界镜像,并在区块链技术的牵引下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的无缝桥接,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发生了密切响应,还兼具着用户与内容自由交涉的宽容度[3]。这些在元宇宙概念的释义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讯息,即元宇宙是源于物理世界中自然宇宙的基础数据,但其又表现出高于自然宇宙的属性与特征,是一种超元智慧世界的存在。这种虚拟的智慧世界受制于作为母体的自然宇宙需求,是创造、革新、点燃物理世界的一簇虚幻热火。因此它的燃起预示着未来与新生,这也使得资本市场中商业嗅觉的灵敏感知以及抢占意识的先觉指引在此情境下发生躁动,引领诸多产业蜂拥而至角逐元宇宙赛道,也开始逐渐诞生出许多代表性的元宇宙行业标杆,形成一股前卫的风潮。

(二)“奇点理论”与“强人工智能”

“奇点”,原本是数学和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表示一个超越了任何限制的值,假设一个数除以一个越来越趋近于零的数,其结果将会激增[4]。“奇点”概念与技术关联在20世纪50年代被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冯·诺依曼所提及,随后在美国数学家、科幻作家弗诺·文奇以及未来学家莫拉维茨等人的推进下,奇点理论逐渐形成并演变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技术进化理论。与此同时,弗诺·文奇还表示技术奇点的到来将预示着新型超级智能体时代的开启,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终结。这一时间假设,无疑为具有未来假说的诸多概念赋予了更多深层内涵,也引发人类对自我生存以及生命进化的多阶思考。例如,库兹韦尔就曾在《奇点临近》中指出与之呼应的“人类2.0”版本,并表示这一阶段的人类能够克服自身局限,不再衰老、患病、贫困、饥饿。这类技术进化具有断裂人类意识中对现实世界固有认知的潜能,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某个时刻,堆叠的微小量变将最终引来质量的突变,以呈现出人工智能自我迭代的疯狂图景。创造者在这一层级将与初衷背离,沦为逃亡的产物,也使得固有的历史结构被撕裂,新的关系与秩序被创建。而这种结果恰恰迎合着约翰·罗杰斯·希尔勒④曾提出的“强人工智能”概念。

提到“强人工智能”一词,不得不提的便是与之对应的“弱人工智能”概念。强弱概念的区分是以计算机与其他信息处理机器的执行能度为划定界限。也就是说,弱人工智能的活动依赖于人类思维,机器不具备独立的学习意识,是被动的指令接收者。而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拥有健全的思想以及独立思考的意识,能够完成自我的更新与迭代,是产品发展到物种的层级飞跃,也是被造物体全面觉醒的预示。人类作为造物者,至此便不再拥有完全操纵、支配并驾驭机器的本领,是客观肉体的衰落以及智能物种开启的信号,更是下一个千年时代的世纪轮回。

不论是“奇点理论”还是“强人工智能”笔触下的崢嵘图景,都在日益革新的社会需求以及不断飞跃的智能增长中被强烈的时代信号不断印证着,伴随一轮又一轮先知愿景的突破,使之更加深信不疑地成为某个能够在瞬间被引燃的时间节点。也正是由于这种带有可发生色彩的预知判断,元宇宙的当代想象与未来发生具备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点,也为此营造出无边无际的虚拟世界变革沃土,更揭示了元宇宙概念爆发于今的条件归属。它的发生与建立在本质上只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间节点,是现阶段各类条件涌现所酝酿的智慧结果,也是日前科学技术推演下所能预测的不远未来。而这恰恰解释了元宇宙概念在当今被引燃的背后根源。因此,它的爆发并非马克·扎克伯格的反复宣称,也不是商业模式的恶意架空,而是人类文明今日演化的阶段呈现,这恰恰被具有想象力与先锋视野的前知人群感应,推起炙手可热的燃燃热火。

二、数字建筑的发展与崛起

(一)非线性哲学渗透与科学引源

非线性是近现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现象以及社会关系的全新解析,这一名词来源于非线性科学,讲究动态、不规则、自组织等复杂的规律与现象,是对牛顿经典力学以及欧式几何的冲撞与颠覆,力图寻找世界发生的本原与真相。在建筑设计领域,非线性这一空间理念深受吉尔·德勒兹⑤褶子思想的启发,这是一位善于创造概念的大师,乐于将晦涩枯燥的理论与跳跃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形成交叉普适的流行概念。他在1986年出版的《褶子:莱布尼茨和巴洛克》一书中阐述了莱布尼茨单子论以及巴洛克风格中无处不在的差异与重复,同时指出单子与褶子的双向折叠关系。被看作“一”的单子与褶子中的“多”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双向叠加关系,而是以流动的生命态度辨识物质层峦不断的发展局势。即褶子的不断运动以及打褶、解褶的过程使边界变得模糊,于是造就了时间和空间的折叠与弯曲,因此物质的本质并不存在绝对的内外之分。而这一不断折叠展开并往复循环的褶子特征,催生出无穷无尽的生成规则,这种生成规则导致了过程的蜿蜒崎岖,以至于褶子叠加褶子,拥有不断迭代的连续差异性。与此同时,德勒兹还提出了褶子(fold)、游牧(nomad)、块茎(rhizome)、生成(becoming)、机器(machine)、无器官身体(boby without organs)等概念,这些概念无疑为数字建筑的生成提供了有迹可循的方法泉源,同时也在非线性建筑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不断的矫正与正确的指引。例如涌现、分形等复杂性科学理论与“块茎”思想的结合,使设计结果不再面向冰冷、单一且古板的形式机器解析语言,而是形成了一种能够为设计过程赋能的鲜活思想,产生了去中心化、多元流动的灵魂活体,数字建筑也顺理成章被翻译成一种不断进化的相对生命体,而非绝对时空的物质容器。

伴随着莱布尼茨与德勒兹哲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不断渗透,建筑学理论走向更为广泛的生成系统,并逐渐形成与之匹配的互动产物。1995年,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助教的格雷戈·林恩(Greg Lynn)⑥运用Wavefront软件模拟了泡状物聚合过程中的形变特征,探究并解析了这种物体能够通过内部自聚合的力量形成难以揣摩的场域形态[5]。随后便在《哲学与视觉艺术杂志》上提出了泡状物BLOBS概念,并表示这是一种不能还原为任何再简单形体的曲面体。在这观念背后恰恰透露着莱布尼茨单子论与德勒兹褶子思想的锋芒,即泡状物的产生由形而上学中的意识单子转换成为物质实体中的最小单点,并在巴洛克风格的启示下拥有不断折叠展开的运动属性。于是单子的内外结构能够通过自身变形以及相互作用的特性涌动成为具有单一表面的统一物质,而不断弯曲变形、打褶展褶的动能在场域的干涉下也逐渐幻化为有机的秩序,也就是当下建筑学中的非线性表征与元宇宙概念下的异度空间呈现。在格雷戈·林恩(Greg Lynn)之后,美国建筑师、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⑦也就非线性建筑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在英国AD杂志129期的客座中表示这种复杂的新科学现象是一种突破牛顿经典力学的科学,它揭示了更为真實的宇宙认知观,同时还将这种新的认知与建筑的复杂形态相结合,指出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纳提阿罗诺夫中心以及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扩建部分是非线性科学在建筑界的呼应产物,并预言这将是建筑界下一场千年运动的雏形。虽然这一观点看似过激并与当前非线性建筑理念有着稍不协调的出入,但却表明了非线性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不断渗透的真实发生痕迹。

如今非线性建筑流动、连续差异、秩序变化的美学特点已经以独特的形式标签为其赋予了极具象征性的设计动向,这一动向揭露了非线性建筑的场域生成观,也使复杂混沌的形式特征有了更多现代科学的影子,致使建筑的生成体系不再面向较为单一的传统系统,而是有了一种流动的跨界思维,并在新一轮建筑师的不断探索与尝试下逐渐衍生出各类新的体形策略。例如北方工大学博士后罗钏雯通过对鸟类觅食形态进行观察,分析其构形原理,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这类形态的生成规则,从而构建具有强大优化潜力的复杂形态[6]。基拉设计公司在进行迪拜未来博物馆设计时运用“增长算法”以辅助完成建筑形体的构建。尤其是近年参数化辅助工具、交互软件的迭代更新,使得遗传算法、霉菌算法、分形理论等众多生物优化算法以及计算机编码技术开始在建筑体形的揣摩上大展拳脚,形成了当代非线性跨界思潮的浓烈影像。

(二)技术革新赋予新力量

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设计的示微以及后现代主义各路异军的突起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了躁动的革新思潮,建筑师们尝试运用新的材料、技法、形式为突破当时烦躁的设计局势并妄图树立独树一帜的流派话语努力探寻着新出路。这一时期,弗雷·奥托(Frei Otto)⑧轻质拉伸结构的找形实验以及后来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早期参数化实践都在为一种悄然来袭的建筑变革积淀着先锋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能量的不断升级,20世纪末期,计算机领域已经开始展现出各种强势的突破性技术,运用软件程序和编程算法能够对图形进行一定程度的生成探索,这种质的界限割裂为建筑世界的模拟找形带来了极大便捷,同时也受到一批具有好奇欲望的设计师的追捧,建筑的模糊性与复杂实践开始走上热烈发展的路途。

21世纪,异形夸张的连续性建筑层出不穷,并且以地标的形式不断闪现在人类的视野之中。多元时代的火种燃起了更多热血建筑师的形式幻想,流线与不规则成为一种个性化和反叛色彩的性格代表,这也恰恰迎合了青年设计师追求新鲜、另类的职业调性。于是非线性建筑语汇开始凭借持续不断的新鲜活力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于激发了建筑世界观从实体论走向清晰认知的逻辑思辨,形成了参数化主义这一后来话题。而正是这种前锋思想的觉悟对流以及跨越式科学的撞动与新生,逐渐引发了具有非编属性的可视化编程软件出现,这也让具有褶子效应的非线性理念能够更加从容地完成虚实之间的适应与过渡。而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被大众设计师广泛熟知的节点可视化编程软件Grasshopper,其凭借组件式的参数化逻辑以及动态可控的阶段化结果,较为完整地映射出了流动建筑的共通属性,为场域概念的表达以及过程模型的调控赋予了触手可及的机会。这也使得传统设计的劣势瞬间跃然纸上,巨大的落差使其快速成为当代建筑世界多元狂潮中的时尚主角,并逐渐衍生为一种普及的主流。

虚拟图形以及纸上建筑为人类开启了无边无际的形式创想空间,也打开了计算机科学在建筑领域灵动的外壳,创造力表现出人机协作的共有迹象,并带来惊世骇俗的视觉盛果。但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现实有效性的探索目标中,物质实体最终会与价值接轨,纸上虚无的臆想只能充当一种前期研究的留存,因此数字建筑只能迈向智能建造的过程中去,“运算化”思维的目标可视化逐渐走向了目标可造化。智能建造与3D打印、生物材料及环境技术、互动系统与互动建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成为当今世界数字建筑亲近人类五感的手段。伴随着复杂夸张、动态异形的连续性形式遐想不断渗入设计建造的过程之中,并在源源不断的迭代发展中逐渐从微小的构筑实体演化为具有较大体量的建筑内容,衍生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建造作品,例如同济大学袁烽教授通过“竹里”“兰亭溪”等诸多项目展示了智能化设计与机器人建造的优势。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团队也在智能建造领域探发出新的实践成果,2019年运用自主研发的机器臂3D打印混凝土技术完成了世界最大3D打印步行桥,又于2021年完成了农户住宅的3D打印等。

三、元宇宙时代纸上建筑的重生

(一)“未建成”建筑的话语与走向

物理世界的约束以及权力社会的制约为建筑精神的自由表达赋予了被动的枷锁,建筑师美丽的设计愿景常常与现实世界中条纹式的刻板、螺旋式的审美、折叠式的生产力形成复杂冲撞,因此建筑的发展存在“已经建成”与“未能建成”的二重属性,也由此引发出了不同类型建筑师对这一议题的思考,形成自主的社会价值观,并在此情境下演化揉推,以集群意识的认知迁移煽动着风格与主义的切换。这也恰恰暗示着空间发生理论的多元与混沌,是活力能够有序涌入的自生泉眼,也为今天虚拟宇宙的建筑单元发生埋下伏笔。

在根深蒂固的功能与实用主义面前,物质实体是价值衡量中有力的形式代言,因此未能成功落地往往被看作空间生成上的一种失败,它一定是某种建成条件的缺憾所引发的残缺结果,以至于未能以适当的面孔亮相于人类视野。这类非主流空间在过往的时空中只能留存于想象的世界或者充当纸上的玩偶,被贴上廉价的废弃标签。但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升级,大众意识与价值观念逐渐从标准化的普遍共识走向后福特时代面向图像与视觉的多流开销,空间不再满足“简单的容器”这一孤单属性,需求的不断升级要求建筑实体应当从方方面面回应其满足社会价值的混合动能。于是小众、个性以及离经叛道的表象特征被认为是稀有财产的优雅图景,而这种机制的开发恰恰能够从未能建成的建筑中寻踪觅影,那些极具想象力的先锋语言凭借形式夸张、施工难度大以及建造成本高等诸多难以实现的现实壁垒开始维持着较低的保有量,也满足了追求个性与虚荣的社会心理欲望,为未建成建筑争取更多话语权,并一路高歌走向流线空间的狂欢。这种局势不单单打破了欧几里得式建筑腐朽呆板、冰冷固执的统治面孔,还映射出唯功能主义欠缺情绪表达、掩埋机器动能的痛苦形象。于是落地性这一复杂且具有综合特征的先决条件逐渐失去巍峨的权杖,臣服世界的乖巧形象更像一種失败的非健全精神体,从内至外散发着建筑学的让步语序以及反叛精神的流离失所,使空间与造型沦为生硬的机器壳体。因此,觉醒意识的催化推动了新一代建筑师拥抱“未建成”建筑自由自在的无边创想,并以此不断展开建筑精神开拓的头颅以及前卫设计理念的创造实践,形成体系与方法学,同时也诞生出具有先锋张力的“未建成”代表人物,如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他曾于2001年的“矶崎新东京个人展”中首次提出“未建成”这一概念,并认为建筑史是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而“未建成”则意味着超越时间的建筑构想,在召唤远古建筑的同时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7]。这种理念充斥着对生成建筑观的反叛,面对前赴后继风格的演绎,矶崎新将建筑视为一种思想的容器而非客观的实体,从时间的角度来论证建筑永生的话题,从而实现对“未建成”建筑价值的承诺,用以表达建筑思想的留存方式,并回应建筑世界难以言表的背面,即作为容纳情感与时代意义的真实载体,“未建探讨着成”精神生命如何回归这一实践使命。因此,不论是1784年布雷在法国设计的牛顿纪念堂还是Mies在1921年参加的竞赛作品Friedrichrtrasse Skycraper,在这种语境下都有了时代的落脚点。它们是建筑师精神自由探索中的纯粹留存,表达着个体对社会、城市、未来家园的态度。这也使得空想的假设主义在建筑的留存边缘拥有游荡的归点,并在科技的变革中鼓动着群体意志不动声色地发生迁移,从灵魂角度干涉着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质,周而复始形成循环反馈并带进奇点的变革之中。

(二)自由权利的虚拟释放

“奇点理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元宇宙概念等诸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词眼为难以建造的异想天开营造了无与伦比的乐观世界,也为带有年轮色彩的历史建筑赋予了虚拟重生的机会。它们在科技索引的影子下有了更多出镜的权力,不断推进并优化人与环境的复杂关系。而这种关系让空间有了新的需求,即在浩瀚无疆的虚拟领土中,建筑遗产被赋予了“再造”新空间的权力,为当代图景建造师开辟了创造的新单元。例如美术师Caroline Miousse通过对巴黎圣母院进行大量的考察与整理,在游戏《刺客信条》中对其重构与反演,保证了虚实之间高度的重合比,为后来难以预料的火灾事件带来了修复工作的帮助。国家建筑师Cthuwork在游戏《我的世界》中复原了《清明上河图》,同时为参与者提供了免费游览的途径,挖掘出了文化财富幻化永生的媒介。除此之外,还有日本的富山城、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北京的故宫、江门的开平碉楼、潮州的东门楼和广济桥等,这些真实世界的虚拟留存都已在游戏制作者的手中被逐一呈现[8]。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虚拟的时空释放了物理世界中束缚的建筑思潮,满怀梦想的建筑师不再承受结构与经济的困扰,对设计的思考回归到了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参数化领域先锋人物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⑨大胆预测元宇宙将迎来参数化的黄金时代,并通过对利伯兰共和国进行数字复制,在元宇宙中创建了一座虚拟的网络城市。在这座城市中,人们可以经由3D云平台进入该空间,利用加密货币购买土地,完成参观、展览、交际、游览等诸多活动。与此类似的还有BIG为Vice Media Group设计的虚拟办公室等。

这些虚拟映像的画卷呈现,拉近了梦境与真实的距离,也给予了试图表达梦想城市的建筑师以更多机会面向社会,表现需求,提出与众不同的声音与态度。元宇宙产业链中VR、AI、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介入与亲民化表现也使得这类超现实世界有了切合实际的着陆点。因此不论是对现实建筑的虚拟回馈还是为迎合自我的建筑师提供梦想的机会,元宇宙议题的价值肯定都在为虚实相映的异次元世界提供着丰厚的成长沃土,鼓励着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建筑师能够带着某种神秘梦境去操练个体对于空间生成观的理解,为多元宇宙中建筑理念的创新與进步提供涌动的泉水。

四、结语

元宇宙作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燃点,它表现着强烈的多产业联结形态、多言语表象合集,复杂跳跃的科学跨界也孕育出建筑学无尽的虚空意境与开发前景。无论是从哲学视角、科学引源还是当下社会意识的形态变迁,都可以清晰预见建筑元宇宙明确的开发动能与潜力因子。但目前元宇宙的异元空间仍具有更多的试想成分,不稳定性以及更多技术壁垒还有待突破。

注释:

①弗诺·文奇(Vernor Steffen Vinge):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1992,2000,2007年获得雨果奖。

② 尼尔·斯蒂芬森:美国著名的赛伯朋克流科幻作家,《雪崩》创作者,被公认为是元宇宙的正式提出者。

③Face-book:世界排名领先的照片分享站点,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更名为“Meta”。

④约翰·罗杰斯·希尔勒(又译作约翰·罗杰斯·塞尔;John Rogers Searle,1932年7月31日-),哲学教授,对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理智等问题的探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⑤吉尔·德勒兹: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其中一个主要特色是对欲望的研究,并由此出发到对一切中心化和总体化攻击。

⑥格雷戈·林恩(Greg Lynn):数字建筑设计的理论奠基人之一,20世纪90年代使用动画软件来创造新建筑设计可能性的先锋人物。

⑦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代重要的艺术理论家、作家和园林设计师,定位了“晚期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两个概念,提出了“宇源建筑”。

⑧弗雷·奥托(Frei Otto):著名建筑师、工程师、研究员、发明家,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是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⑨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合伙人,英国建筑联盟(AA school)设计研究实验室(AADRL)创始导师,知名学者、建筑理论家。

参考文献:

[1]吴江,曹喆,陈佩,贺超城,柯丹.元宇宙视域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框架与展望[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2(1):4-20.

[2]光明网.北京大学学者发布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EB/OL].[2021-11-19].http://news.sohu.com/a/502061675_162758.

[3]沈阳.元宇宙时代的语言变化[J].语言战略研究,2022(2):5-6.

[4]朱彦明.奇点理论:技术“复魅”世界?——批判地阅读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0(6):83-88.

[5]《住宅与房地产》编辑部.徐卫国:数字建筑,从虚拟到现实[J].住宅与房地产,2020(14):10-17.

[6]罗钏雯.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算法实现及建筑生形——模拟鸟类觅食形态的建筑雏形设计[J].华中建筑,2020(2):43-47.

[7]陈骏祎,邹汝波.从“未建成”到“建成”:矶崎新建筑理论思想的解读[J].建筑与文化,2015(8):192-193.

[8]杨健,张安山,庞博,等.元宇宙技术发展综述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展望[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2022:1-14.

作者简介:朱光良,西南科技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数字设计。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后疫情时代下四川智慧旅游的场所虚拟开发与人地依恋表达”(LY22-41)研究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元宇宙视域下网络科幻小说的叙事转译与体态架构”(WLWX-2022000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非线性元宇宙
“元宇宙”:正在数字化的宇宙观
“元宇宙”距离我们有多远?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电子节气门非线性控制策略
基于SolidWorksSimulation的O型圈锥面密封非线性分析
通货膨胀率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调整的研究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行驶状态估计
工业机器人铝合金大活塞铸造系统设计与研究
我国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非线性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