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屏芦子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2023-10-27韩文博谢罗佑马秋源

美与时代·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韩文博 谢罗佑 马秋源

摘  要:芦子沟村是石屏异龙湖周边的一个古村落,村内古民居已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浓厚。通过对芦子沟村民居的调研,从芦子沟村民居与滇南民居的共性、芦子沟村民居独特的个性以及芦子沟民居所面临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芦子沟村民居装饰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引发人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反思。

关键词:芦子沟村;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会创新设计视角下石屏异龙湖周边传统村落礼俗型空间活化研究”(2023Y0834)阶段性成果。

芦子沟村隶属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坝心镇,地处坝心镇东北部。东邻建水,南邻新街,西邻海东,北邻建水。民居建筑依山而建、依山势层层而上,建筑坐北朝南,芦子沟民居巧用自然环境,以追求最为理想的生存发展环境。作为石屏县老民居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芦子沟村保留着许多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大宅院。雕梁画栋、彩绘描金、青瓦白墙、屏门花窗都是其特点,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科学艺术研究价值,是历史的见证,是实物标本,是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民居建筑群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自身的魅力和独特的风格,记载着石屏芦子沟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历史沿革

芦子沟村是苏姓人群居的村落。相传苏东坡的后裔——两兄妹行至此處,觉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于是携带家眷在这安家落户。此后,苏姓后人在小高田村一带繁衍至今。明代,苏氏从南京迁都到通海,又从通海迁居到芦子沟定居。苏氏子孙不甘心过农耕为主的清贫生活,因此这里的人们在晚清、民国时期大多去走厂(到个旧、老厂等矿山去挖矿)和走西头(到思茅、普洱一带经商)。他们背井离乡到外面闯荡,在兴业发达之后,回到芦子沟建起一座座风格古朴、精美绝伦的民居。

二、芦子沟民居的共性及其个性分析

芦子沟古民居是历史见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它既继承了滇南地区合院民居的特点,也因其自身的发展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滇南地区传统民居在芦子沟村建筑群中所体现出的共性

石屏合院民居通常由正房、厢房、耳房、倒座、花厅、大门、照壁、围墙、漏角天井组成。其平面形制分为“三坊一照壁”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三间两耳下花厅”“四马推车”等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形式是石屏地区典型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民居建筑具有从间→坊→院→群体的布局规律性,组合成一个秩序化的建筑群体。

在平面形制上,芦子沟民居继承了石屏地区“四马推车”的平面形式。“四马推车”为一进两院式的平面布局,进院与进院之间不用过厅,用照壁分割。照壁分割的院落形成了主次之分,例如,为了突出主院落的主体性地位,其主院落的地势一般高于次院落。上下院落的客厅在使用功能上也有主次之分,距离大门较近的下客厅多招待一般客人所用,而主院落的上客厅多接待贵客以及亲朋好友。“四马推车”是一种规模较大,讲究气派布局形式,多为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所采用。

在结构上,芦子沟民居延续了石屏民居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的形式,民居结构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

石屏合院民居与芦子沟民居的屋顶均为筒板瓦屋顶,屋脊平直并在正房和倒座的左右端头向上起翘,有时会让左边微微高于右边,寓意: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压白虎。整个屋面带有优美的曲线,当地人称其为“笤箕坡”。

(二)芦子沟古民居建筑群所展示出的个性特征

1.中西合璧

在芦子沟村中,既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也存在独具个性的中西合璧民居建筑。芦子沟中西合璧、特色主要体现在民居大门及门窗造型之上。传统特色的民居大门在立柱、墙面的材料选择上主要运用实心砖,同时会在墙基、柱基的地方施加雕刻,大门造型美观,雕刻精美细致(如图1)。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芦子沟18号民居,在立柱、墙面的材料选择上以大块石材为主,立柱在造型、装饰上带有西方古典柱式的韵味,柱基不施加装饰,下连地面。18号民居的建筑装饰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展现出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景(如图2)。

在芦子沟古民居建筑群中,除了在门头上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之外,在26号民居中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屏门,该屏门不仅在菱花板镂雕了精美的吉祥图案,同时还运用了玻璃建造工艺,在民居中与木雕艺术相结合镶嵌了彩花玻璃。26号民居的屏门无论是从过去时代的建造眼光,还是从当今时代的审美角度看来,仍然是东西方建筑工艺的一次完美结合。

通过研究发现,芦子沟村出现东西合璧特色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时的法国殖民者从越南上岸,随之传入的还有西方的建筑技术、材料以及西方文化,对于民居形式的建造以及原住民的筑房思想产生了影响;二是在晚清、民国时期,芦子沟的居民到各旧老厂等矿山去开采锡矿,通过个碧石铁路修建与开发,人们自身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使之有能力来建造装饰自己的民居。

2.建筑装饰艺术

(1)木雕艺术

木构架为芦子沟传统民居主要框架主体,木雕在芦子沟传统民居的装饰中最为普遍,门头、窗、梁、柱、斗拱等部位的木雕装饰,融入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期盼,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传统民间木雕艺术美轮美奂的风采,无不积淀着民俗历史文化丰富厚重的底蕴。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艺术,是流逝岁月里还剩存的最直观的里程碑、纪念馆,彰显着匠人们的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的精神(如图3)。

古人常讲“高门大户”,从入口正门的营建及装饰上判断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为了显示门头的装饰性,芦子沟大门木作十分精细,且采用浅浮雕、透雕等技法雕刻精美的图案。在雀替的雕刻建造上常采用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样等题材,采用黑漆鬃金装饰,风格庄重典雅(如图4)。

受儒家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影响,芦子沟木雕艺术与中国其他地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题材选择上,运用中国传统图腾纹样,例如龙凤、麒麟、蟾蜍等传达汉文化价值观念的视觉符号。从雕刻内容来看,采用了明清中原地区形成的稳定风格,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作发挥,使得建筑装饰丰富并且制作精良。

在建筑装饰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以单个故事为单位来构思设计,使整体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同时,在细节处理上也需要服从整体的需求,以确保每个元素都能够融入到整体中去。在画面布置方面,则需要注重吉祥寓意形象的表现,并且精心安排每个元素的位置和大小,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美感。此外,在内容呈现上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强调非对称式构图来增加画面层次感和动态感。最后,在画面组织上不应该出现过多重复或冗余元素,讲究完整性和独特性。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还能够突出作品的个性化特征,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芦子沟民居装饰,给我们传递了“非解不能明其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格子门的木雕艺术中,利用不同的装饰元素和吉祥图案表达了不同的文化蕴意,有表现幸福的、长寿的、平安的、升官的,如“一路连科”“耄耋成双”“喜上眉梢”等(如图5)。

(2)石雕艺术

在芦子沟民居中,石雕装饰常用于大门的基础、门墩、柱础等部位。石材不仅有承重的作用,还可以作为装饰之用,在装饰题材的选择上,以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为主,雕刻题材极为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犀牛看天书”“马鹿撞金钟”等。

在石雕装饰中,题材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同的题材需要运用到不同的建筑结构上,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柱础之上使用植物纹样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物的自然气息和生命力,也能够起到稳定柱子结构的作用。而动物纹样则更适合运用于门墩、石基等位置,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并且能够突出建筑物庄严肃穆、威武雄壮等特点。几何纹样则通常被表现为龟背纹,在大门立面装饰以及照壁之上应用较多。这种图案简洁明了、规律性强,既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又能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数学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追求。总之,在选择石雕题材时需要考虑其与建筑结构的匹配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巧妙组合和安排。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富有艺术价值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作品(如图6)。

(3)建筑彩绘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中,彩绘主要用于传统民居的内外檐构件、梁坊、斗拱、门窗、山墙、门楼等部位。芦子沟民居彩绘艺术题材丰富,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人气息。有山水绘画、人物题材、民居故事等题材。例如,在窗的彩绘上,在白石灰粉饰的基础上,运用墨线勾勒的方式绘上写意的山水绘画,并配以诗词歌赋,体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文人气概(如图7)。为表达长寿的寓意,还会使用福星、寿星、“八仙”等形象。在色彩选择上,善用白色、深灰色作为主色调,运用红、黄、蓝色等较为鲜艳的颜色进行点缀。这种宁静而致远的色调既能与周围环境、建筑整体色调很好地结合,也能展现石屏地区作为“文献名邦”所散发出来的文人气息。

三、芦子沟村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耕读传家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装饰蕴含一种耕读传家的思想。“耕”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在木雕出现的梅兰竹菊、书卷、琴棋书画等形象,在彩绘上出现的诗词歌赋等内容,都表达了芦子沟居民对于文化的重视,是耕读传家思想的体现。

(二)材美工巧

在材料的使用上,以木、土、石材等为建筑材料,这些乡土材料取材自然、质量上乘,既取材方便,又经济适用,极大地满足了特定环境下居民生活居住要求。基于材料本身的可塑性和人们的情感需要,芦子沟民居在木材、石材等材料上施以精美的雕刻,且当地有流行“一两木屑一两银”的说法,可见雕刻程度之精美,工匠雕刻技艺之高超。工匠的高超木雕技艺通过“在手”与“在身”的方式内化于工匠身体内的技艺与记忆,是值得继承发展的。

(三)物以致用

芦子沟民居建筑的建造选址是合目的和合规律性的。合目的性,即民居建筑的规模是基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以及本身经济要求所建造的;合规律性,即民居的建筑的布局和选址都遵循了中国传统“礼”“天人合一”的思想。芦子沟民居的装饰是和人们的情感需要相连的,装饰题材的选择满足了人民精神情感的需要以及文化的需要,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芦子沟民居现状分析

(一)建筑装饰破坏

芦子沟民居建筑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民居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许多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被破坏(如图8)。由于民居雕刻、彩绘等技艺的不断失传和传承断代,使得传统民居风貌的恢复和延续愈加困难,加上材料选择运用的新旧有别,修复后的建筑装饰、结构难以和建筑整体相融合,令芦子沟民居建筑文化日渐模糊。

(二)民居保护不平衡

芦子沟民居中最具吸引力的是装饰艺术,装饰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哲学、民居建筑特有的场所精神与人们的获得感息息相关。虽然这些建筑距我们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通过装饰艺术能够让我们获得时空上的同一性,并产生对话。装饰背后所特有的文化寓意、历史发展、家族兴衰等内容值得去挖掘、深究,也值得保护。通过对芦子沟村的调研走访,政府挂牌保护的建筑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那些未挂牌保护的建筑都受到破坏,甚至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方盒子建筑。

(三)民居异类转化

由于年代久远,芦子沟民居出现了门窗等建筑部位腐朽、结构受损等问题,已然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居住方式。为达到居住的合理性,居民对民居建筑进行自发性改造,但民居改造方式多属于生硬植入,例如将传统的格子门替换成铝合金门窗(如图9)。这种缺乏合理指导的方式,破坏了传统民居的整体性,弱化了芦子沟民居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使民居文化逐渐边缘化和同质化。

五、结语

芦子沟村的传统合院民居建筑既有滇南民居的共性特点,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其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深受汉文化和个碧石铁路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既包含民族性特色,也有异域文化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芦子沟民居建筑来说,单靠政策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拓展多元发展的渠道。如何既对民居进行保護,又能活化创新,如何对传统装饰艺术进行再创造,仍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415.

[2]方洁.云南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比较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3]苏捷.浅析芦子沟民居雕刻艺术的造型与形式[J].中国文艺家,2020(4):264-265.

[4]尹照迪.基于云南传统合院民居营造智慧的地域性建筑设计研究——云南驿“云南之源”文化小镇新型合院设计、泸西城子古村建筑更新设计[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1.

作者简介:

韩文博,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谢罗佑,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秋源,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探析
长袍后面的辉煌
浅谈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及运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和田传统民居格扇装饰初探
基于豫西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下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梅山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及文化内涵
装饰艺术形态在展示空间中的设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