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分析
2023-10-27马丽娜
摘 要:苏派传统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建造的隐居之所,其装饰元素形式各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以拙政园的建筑装饰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园林式布局的建筑风格,剖析其建筑装饰元素的构成内容、艺术形态、视觉效果以及文化内涵,并讨论苏派传统建筑装饰造型艺术语言特色。
关键词:拙政园;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语言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艺术,不同的国家、民族、历史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内容。传统建筑根据地区降水、光照等原因形成基本的当地建筑语言,依据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的风土人情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流派,其中作为江南古城传统风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苏派建筑,它的园林式布局和精雕细琢的建筑工艺闻名于世。在一众园林中,苏州拙政园以其不可动摇的历史与艺术地位,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因此,对拙政园装饰语言的研究将对理解苏派传统建筑装饰造型艺术语言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一、拙政园建筑空间及装饰元素分析
苏州园林的一大特点是闹中取静,不出城市而得山林之性。拙政园在空间装饰上分为山、水、植物、建筑以及背景几大类,其中山又包含了土山、石山、土石、石;水大到湖、溪、河,小到水池、塘、井都包含在内;植物分为树木和花卉;建筑分为亭、台、楼、阁、堂、馆、厅、榭、舫、廊、墙,同时也相互组合成为各个空间。其中最为特别的是背景,也是园林所处的具有特征的场所。根据不同的场所——城市、乡村、自然山水等——也决定了园林的整体风格与设计形态。此外,园主人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对拙政园造园艺术的研究中,借鉴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涤除玄鉴”,“涤除”为涤荡功利性与功能性的考量,“玄鉴”意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我们应当看到园主的生活方式、审美喜好、道德情操都对园林的意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山水园林中面积最大、制作较为精美的园林代表,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装饰主题上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三个部分相互承接、辅牙相倚,将江南建筑风貌和人文特色融于建筑之中。据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他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建造相当多的建筑,因为土地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因此文徵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物花卉,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
(一)拙政园点、线、面空间布局概念分析
拙政园在空间布局上可以分为点、线、面三种格局。首先是“点”,将亭台、楼榭、假山、奇花异草等单独的要素组成基本的空间单位,这些大大小小、排列有序的“点”丰富了园内的造型装饰,也构成了园林的视觉中心。“线”的组成也是苏州园林中特有的巧思,长廊、桥、路、成排的植物是构成视觉中心的“线”,没有“线”就没有园林的空间造型和构图,无形的“线”将有形的“点”串联起来,同样的装饰元素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印象。“面”则是将单独的空间单元组合成庭院或是建筑空间,使之在空间构成中处于一个整体中的核心元素,一系列的建筑空间又构成了园林中“园中园”的艺术特色。
在空间布局中,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之间通过“线”使各景点在园林中构成统一的整体,各景之间既分开又联通,借助轴线在植物与庭院之间形成一种巧妙的视觉长廊,将众多的单独元素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满足了园内的开阔通达。如中西两园以曲线形式分割,巧妙地布置了凌波而过的水廊,加强了两园的贯通性,蜿蜒曲折,视线上具有一种逐次渐进的视觉效果,其中临水而建的亭台楼榭形成高低错落的点的形式,水廊作为线的存在连接建筑物,赋予其层次和结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宜两亭”,在衔接两园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西园东侧山丘上的一个装饰元素,因其地势较高,中园也将此景借入园内,在两园中分别望向“宜两亭”,同样的点处于不同的面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装饰效果,也使得中、西园的视线联系更加紧密,身处“宜两亭”之上,中园的山水一览无余,形成另一形式的视觉长廊。这样的点和线——尤其是“宜两亭”——起到了以视觉形式连接呈现园内之间的联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艺术景观功能的西园,和以水池建筑为主要艺术景观功能的中园,二者的景观视觉效果以视觉长廊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而丰满的整体建筑风格特质。
园林是物质和精神的载体,我国古典园林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拙政园入口处的两扇门一名为“通幽”、一名为“入胜”,入口处有粉墙、青瓦、假山一座,构筑简洁。在这种建筑空间的划分中,假山不仅作为一种装饰点而存在,更起到了分割空间、引导视线的作用。
拙政园的东花园,园内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花园和西花园,中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建筑皆依水而建,甚至有些建筑直出水中,形成以水为主、形态不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建筑格局。西花园也被称為“补园”,因在清朝时被大加改建,所以形成了精致工巧的艺术风格,但水石部分仍与苏派建筑主要意趣相同。整个园林的设计十分精巧,可谓是“移步异景”。一重重门廊、镂空图案的石墙,形态各异的铺地,以其不同的装饰元素和吉祥图案,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江南韵味。苏派古典建筑文化是中国古建筑文化长河里的精粹,也代表了江南灿烂文明的精美艺术。
(二)拙政园装饰元素分析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1]他所提到的“闲”和与之相对的“忙”在拙政园造园艺术中均有所体现,所谓“闲”是暂时从世俗活动中摆脱出来,获得一种精神享受;“忙”则是忙于实用功利的活动,这种纯粹的审美与功利的价值追求在拙政园中均有所体现。因此,装饰元素分为现实与审美的情感传递。
1.现实追求
首先,拙政园的装饰纹样部分是有着现实追求的。纵观江南传统装饰纹样、文化观念中,“多子多福”“延年益寿”“金蟾招财”等装饰元素,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在园林建筑中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生动表达,也是真实的情感体现。蝙蝠、鹿、仙鹤等动物蕴含着园林修建及居住使用者对“福气”“钱财利禄”“寿命”“婚姻”等现实社会的朴素追求。
蝙蝠在苏州园林中属于较常见的动物装饰纹样,有着许多美好的寓意。蝙蝠中的“蝠”字与“福”字谐音,有福气满满的含义;会飞的蝙蝠寓意福从天降;蝙蝠纹样放置在门窗之上,有招财纳福之意,当与其他吉祥图案组合,既有富贵吉祥的寓意,由五只蝙蝠环绕“寿”字排列,名为“五福捧寿”(如图1)。
鹿乃瑞兽,自古以来便是与“仙”相关联的兽类图腾。所谓逾千岁者为苍,逾两千岁者为玄。在神话传说中,鹿常与仙鹤等组合,在风水中,鹿还有繁荣昌盛和长寿之意。“鹿”谐音“禄”,寓意美好吉祥、仕途通达。芙蓉榭北侧亭上采用浮雕的形式堆塑出一只脚踩祥云,仰头张望的仙鹿(如图2),辅以蔓草(也称吉祥草)装饰,营造出立体丰满的浮雕形象,表现出园主对仙风道骨、闲散自在的美好追求。在苏派古典建筑装饰中用花花草草、飞禽走兽表达这样的愿望,与山水园林相称,含蓄风雅。
以鹤为主体的装饰元素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又被称为“仙鹤”。具备丹顶、红眼、细颈、白身、长足等突出特点的仙鹤在园林装饰中可塑造出丰富多变的形象。在园内众多铺地中,以鹤为装饰元素出现的频率最高。仙鹤铺地(如图3、图4),仙鹤通体洁白,脖颈修长,或立足张望,或作展翅欲飞之姿。园内常见以白瓷片混合砖瓦、青瓷装饰,既表达了仙鹤的各种形态,又赋予废旧材料以新的生命力。丹顶鹤铺地(如图5),与仙鹤不同,以顶红为其特色,全身或白或红,仰头伫立。丹顶鹤也常被绣于官服之上,地位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和凤,也被称为“一品鸟”。具有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又有中国自古以来赋予其的长寿意义,具有安人之浮躁,降浊而扬清的象征效果。
2.精神追求
朱光潜曾说: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一般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2]。木商的追求是注重功能、功利性的,正如拙政园装饰元素中所体现的现实追求,画家的切入点则是形而上的,以审美功能为主要价值取向。在拙政园的造园艺术中同样存在着这一种纯粹精神追求的装饰符号意义。梅花、莲花、牡丹等花卉植物在装饰中则寓意“坚忍”“高洁”“富贵堂皇”等精神层面的品格追求,这类纹样以主人的价值观和审美为主题,呈现出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格,充满了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海棠春坞”(如图6)分布在玲珑馆的东侧,是以海棠花作为分隔的开阔空间。以“卷轴”为装饰的砖额,刻有“海棠春塢”四字,嵌于院之南墙。园内有海棠两株,以对称的形式置于上宽下窄的太湖石前,花坛是以数块太湖石圈成的半圆形,庭院铺地用的是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的海棠花纹,与园内两株海棠花相呼应,表达园主人淡泊从容的情愫。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四瓣花的图案专指海棠花,虽然海棠花一般是五片花瓣,重瓣的有十多片,但是“棠”与“堂”同音,所以四片花瓣的海棠便有“四世同堂”的寓意。以海棠为装饰图案,取自其开花时花朵数量繁多,有繁荣昌盛之感。园中随处可见海棠铺地(如图7),可见园主人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梅花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花卉,寓意着坚强、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了人们不惧困难的品质。梅花纹是五瓣的设计,有梅开五福之意。梅花形装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单独的梅花出现,如梅形铺地,花蕊、花瓣、花托都能够做到刻画细致,造型简约大方;另一种是与几何线条相结合的装饰,如拙政园中梅形花窗(如图8),形成冰裂梅花图案,有着凌霜怒放的含义。
园中的牡丹常常作为主题花纹出现,与其他的飞禽和花卉相配形成装饰,这些纹样也都与牡丹有着相近的意义,寓意着富贵吉祥。如牡丹和蝴蝶相配的漏窗,花卉与飞禽相互呼应,美观大方。园内的秫香馆(如图9、图10)是指稻谷飘香的场所,墙外北园可观赏农田之景,因此得名秫香。但此处的秫香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耕种农业文化具体表现,而是作为士大夫阶级在衣食富足转向精神追求时,对于近代陶渊明式田园生活向往的现实化体现。馆内落地长窗及夹堂板上刻有细纹浮雕,其条环板上也使用牡丹作为装饰,共48幅黄杨木雕,雕镂精细,栩栩如生,将秫香馆妆点的古朴雅致。裙板木雕内多次出现的缠枝牡丹,主纹采用镂空雕的技法,突出牡丹形态的丰满,牡丹形象各不相同,以方形构图为主体,枝叶穿插其中,既丰满了画面,又增强了富贵吉祥的感觉。
3.风水装饰
朱光潜话语中的植物学家则持现代自然科学的眼光,以既有世界观为基础,以构建和拓展新的认知为目的,对其客体进行了观察。究其根本,是兼具现实认识需求,和概念性理论研究需求为一体的思考方式。而在拙政园中,同样基于既有世界观,有现实追求,同时又具有一定中国式科学——玄学——的分类部分,就是园中对于“去除邪气”“辟邪”功效的风水堪舆学的装饰部分。
在园中经常出现的铜钱式样铺地或窖井盖叫做压胜钱(如图11),也叫做厌胜钱。最早是巫术的一种道具,可以用来压制和诅咒对方。厌胜钱后来演化成一种辟邪求福的象征,铸造出来的厌胜钱与圆形方孔钱相似,但并不具有货币流通的功能,这样的图案也常常用在建筑装饰中。在卅六鸳鸯馆西侧的一块鹅卵石铺地上,厌胜钱和海棠花图案连接,以灰度色系的卵石、碎石搭配,瓦片作为线条摆出图形,饱和度高的色系并不会大面积地使用到铺地中,大多数是用青、白、红三色鹅卵石镶嵌,与花木、建筑搭配使局部铺地色彩有特色、铺地图案有意义。
拙政园内装饰元素的吉祥含义由动物代表的社会生活追求、植物寓意的精神生活追求与辟邪类饰物组成,体现了对于现实、品格与趋吉避凶的综合追求。苏派建筑在铺装上追求简洁自然,其中既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拙政园内的铺地,在选材上多采用工程闲置的边角料,利用废旧砖瓦、碎瓷片,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园中大部分铺地以花鸟虫鱼为题材,也有历史神话典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被称为地上的“石子画”,是园林拥有者、修建者与后代扩建者审美偏好、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生活文化在园林建筑中达成的统一与传承具象。
二、拙政园建筑装饰符号意义及艺术特色分析
拙政园造园历史悠久,园内粉墙青瓦、亭台楼阁、曲径小路上皆有精美的纹样装饰。复杂的装饰纹样在苏式建筑中既有审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借景抒情。纹样不仅是装饰,也是造园者的情感传递。拙政园内的装饰纹样取材多样、表现丰富,既有对美好的现实追求,也包含了趋吉避凶的寓意。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追求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特点。在与北方园林的区别中,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太湖石的应用与艺术创作。“太湖石为岩溶质的石灰石经千百万年的水冲、日晒、雨淋而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其独有的质地、纹理与形态。”[3]江南古典建筑对掇山置石的设计并不是单纯模仿,而是对大自然更高程度的提炼与应用。“掇山”也称“叠山”,是以造景为主要目的,主要材料是土和石,用人工模拟自然界的山水,也具备很多其他的功能作用。在建筑装饰上,对于“置石”的要求也更高,必须要整块的天然石块,并且要用作观赏的用途陈设在室外,两者对比,置石更倾向于表现石头完整个体的美感,并要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起到观赏性的作用。总结《园冶》掇山设计技法篇章,大致分为九类,分别是“桩木为先”“等份平衡法”“瘦漏生奇”“举头自有深情”“独立端严,次相辅弼”“时宜得致,古式何裁”“深意画图,余情丘壑”“未山先麓”“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将山石通过感情、环境和意境的整合并加以艺术的提炼,实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艺术结合。拙政园东部入口处的假山(如图12),上宽下窄,形似“王”字,整体窄而长,内部多孔穴,彼此相通。“王”字假山不仅暗示了园林的归属(初代主人为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也作为障景置于入口处,藏富而挡煞气。
距拙政园3.5公里外的北寺塔(如图13)以视觉借位的方式“立”于园中,在不对园体本身进行扩建的前提下极大地拓宽了感知视野。将位于东园和中园交接的“梧竹幽居”走廊沿着水系延长视野眺望西向的北寺塔,同时,由于北寺塔实际地理位置与人感知上的反差又形成了更为立体且宽阔的立体景观层次,所谓“涉门成趣”“入园见塔”。这一景象也是关于借景的所有案例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根据现有的空间,創造更广阔的眺望视觉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建造出底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
拙政园的整体景观布局和园林建筑艺术高度与其在历史上的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自明正德年初建以来,历经明、清、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代历史更迭。拙政园数易其主,几度分合。或以私人名义作为宅邸,或作安置妾室的“金屋”,甚至一度作为王府治所。在不同的主人与不同的使用定位的影响下,尤其是各个主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尽可能保留古建筑的情况下,拙政园无论从建筑的实际功能或是艺术功能上都有着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样性。这样的多样性审美与现实考虑,甚至是堪舆考量以不同的建筑风格呈现,使其在时间上具有了纵向性。
而每一任主人、修建者、扩建者都会在动工时考虑新的部分与原有的古老部分进行整体上的统一与和谐调整,因此每一代的拙政园本身在园林审美上又是横向自洽的。综合了时间的纵向性与拙政园整体的横向审美自洽性,终究达成了今日其苏州、江南乃至全国园林总代表的艺术高度。拙政园以水、山石、植物、建筑、背景、人物来立意,加以诗词作为点缀,对自然的尊敬,融诗于景的建造形式,自然宜人的园林环境,精致灵动的视野,循序渐进的空间构造,大小适宜的景观布置,委婉含蓄的表现形式,其中所蕴含“天人合一”“万物同源”的中国传统哲学代表了江南历史文化精髓,也诞生了苏州精致细腻、注重写意的人文习俗,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三、结语
南方私家园林集中在今天的江浙一带,尤其以苏州园林为盛,根本因素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复杂而完整的水路漕运体系以及与之相称的水乡生活方式,自然而发达的水路造就了漕运体系,也造就了当地恬静内秀的人文习俗。而漕运体系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物质条件,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走向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拙政园的建筑艺术风格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古代哲理观,在建筑体系和自然景观之间体现人与景的交融,正如叶朗先生在《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中所说:“人类若要避免毁灭自己,必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儒家‘民胞物与、‘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精神是值得大大发扬的。”[4]拙政园的建筑设计折射出江南文化“取自自然而超越自然”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虽由人造、宛自天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核心。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77.
[2]朱光潜.谈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2.
[3]任得瑜.论太湖石之美[J],美与时代(下),2022(11):42-46.
[4]叶朗.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50-57.
作者简介:马丽娜,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