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信条》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2023-10-27庄家旺黄小芳
庄家旺 黄小芳
摘 要:电影海报由多种符号模态构成,属于多种符号模态语篇的范畴。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以Kress和van Leeuwen创立的视觉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方面讨论电影《信条》中的一幅中国大陆独占海报的信息传播作用,并系统分析多模态话语符号之间如何互相协同和创建有机统一的语篇意义。
关键词:电影《信条》海报;多模态语篇;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互动方式越来越多元立体化,获取信息不再依赖于传统纸媒,年轻人更多倾向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文字语言符号模态在多维度、多种符号模态语篇面前显得单一薄弱,这意味着非语言符号如图像、音乐、字体、符号、色彩、动画等共同组成的多模态话语,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等互联网产物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在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疫情,电影院纷纷按下了暂停键,而线上电影如火如茶。电影的宣传活动也不再聚焦线下,电影海报也从电影院、商场剪切粘贴到互联网上。流媒体与网络电影的蓬勃发展,海报成为了电影宣传的头牌,成为了观众观看电影的引子。作为电影的缩影,电影海报是结合了图像、文字、色彩、构图等多种表意符号模态。为了符合大众消费,激起观众看电影趣味,海报设计者利用海报的设计与编排来为电影造势,以达到宣传的目的。本文基于克雷斯(Kress)和范柳文(van Leeuwen)的系统视觉功能语法理论依据,以2020年上映便引起强烈讨论的电影《信条》海报为研究对象,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分析该海报的信息传播意义。
一、多模态语篇理论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韩礼德(Halliday)认为任何语言体系都具备概念、人际与语篇功能,即人们对信息进行表达与传播的概念功能、表现叙述者与倾听者之间的关系与两者对所述内容的判断能力的人际功能、叙述者将语言元素组合成语篇来表述语篇意义的语篇功能[1]。克雷斯克雷斯(Kress)和范柳文(van Leeuwen)在韩礼德(Halliday)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对应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层面为核心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其中再现意义相对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是指图像中的表意图像符号再现人物、时间、事件、环境等因素,以及表现因素之间互相的关联性,分为叙事类再现和概念性再现;互动意义关注观看者与图像之间的社会关系,其中包含接触、态度、社会距离和情态四方面;构图意义基于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相互协作与穿插,从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出发,将表意符号信息合理地分布在图像上,构筑出完整复杂有机的语篇图像[2]。
二、《信条》海报多模态分析
电影《信条》于2020年9月在中国大陆上映,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动作、科幻电影。影片描述了未来世界环境蛮荒不堪,人类将面临着灭亡的境地,未来人类想要依靠“逆时间”科技技术来毁灭现实人类以改变未来世界狀况,主角特工与搭档也通过“逆时间”技术穿梭时空来阻止现实世界被毁灭的故事。电影自上映以来,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其科幻的设计和剧情的发展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本文选取其中一张折射影片主旨内涵的海报作为分析的语言材料,讨论电影海报的视觉效果以及信息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一)再现意义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中,再现意义是指为了让观看者了解视觉图像,图像再现出参与者、客观环境、事件等图像元素,即再现出客观事物在客观世界的活动。克雷斯(Kress)和范柳文(van Leeuwen)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2]。叙事性再现是发出矢量的动作者与目标对象构成的相互作用,能够展现出客观事物与客观世界的发展转变的行动过程。概念性再现在一般过程中不会出现矢量,主要从类别、意义等方面进行概括,相比叙事性再现瞬息变化的空间和时间来说更加稳定。
从叙事性再现出发,该海报以故事的结尾场景为背景,展现电影中5位主要参演演员,折射参与者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剧情发展情节。男主角在影片中没有提及姓名,处于海报的正中央,身穿西装,满脸胡须,眼神停滞正视前方,暗示对任务的未知和不确定。海报的下方中间是一位手持步枪,半蹲着,全副武装的特种兵形象。电影海报一般会将主要人物编排在画面的核心位置,以增强受众对电影的印象和传递主要内容。但《信条》海报却相反,将特种兵图像元素置于海报的最显眼位置,显然海报设计者是另有它意。仔细观看带着头盔的特种兵男主角,此刻的他眼神凌厉,像是有着必胜的决心去完成面临的任务。海报上同时出现两个不同时刻的“男主角”,预示着本片中人物弧线真实丰满,张力十足。相比于其他从属角色,唯有男主角占据着正中位置且露出正身照或半身照,显示其核心地位。四位从属角色的图像元素尺寸大小均等,编排在男主角的左右对称位置,眼光均瞄向远方。从概念性再现出发,图像元素既是被赋予意义的承载者,同时也有表现意义的参与者。如图中男主角背后有相互对称的三角形,且两位不同状态的男主角分别处于三角形的尖端,有沙漏的表征。两位男主角分别处于不同的时间状态中,同时暗示观众在电影中的时间是如同沙漏般可以互相逆转。如海报中的军队、直升飞机、轮船和海平面等战争元素充斥在海报上,视觉上营造出战争范围跨度大,范围广;同时这些元素都是以倾斜、颠倒等非寻常方式呈现给观众,暗示着影片中的世界与人类生活中的世界有所不同,能激发观众强烈的观影欲望。
(二)互动意义
实现互动意义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为接触、社会距离、视点和情态。互动意义主要体现图像制作者、图像观看者与图像元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图像设计者利用丰富的多模态话语与图像观看者进行互动,向观看者传递影片中的信息,引领观看者对再现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的态度。
接触是指图像中参与者与观看者透过目光交流建立起一种可供想象的关系意义[3]。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有眼神交流接触时,其面部的表情与身体的姿态在向观看者传递信息,索取着什么,该类图像便是信息图像索取类。相反,当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没有直接的眼神交流,只展示参与者的基本信息或情节内容,这类图像则为信息图像提供类。《信条》主题海报为信息图像提供类海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本身便是影片最大的招牌,图像参与者不需要利用“索取”来求取观众们的关注。四位从属角色没有与观看者有目光接触,为观看者“提供”自身的相关信息。海报正中央西装革履的“男主角”眼神凝滞却又坚定,暗示着他即将背负起拯救世界的重任。下方的“男主角”则更多地向观众“提供”更多的影片信息,全副武装,半蹲身子,手持重型武器,眼神凌厉,表征着即将发生一场空前壮烈的战争及拯救世界的决心。
人们日常亲疏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互动的社会距离,在视觉语法中,图像设计者通过设置图像参与者的距离远近和尺寸大小来体现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图像框架尺寸下,社会距离可分为个人远近距离、社会远近距离和公共距离。展现参与者头和肩部的个人近距离;展现参与者腰部以上身体部位的个人远距离。社会距离分为呈现参与者全身的社会近距离,呈现参与者全身与周围空间环境的社会远距离。《信条》海报中,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形成了个人远距离与社会近距离,且以个人远距离为主。这表明海报设计者期望拉近图像参与者与观众的距离,同时海报设计者又希望两者能有一定的距离,毕竟电影本身的科幻技术和客观现实世界均是虚构的。位于海報正中央的男主角采用了近景的个人距离,此构图法能激起观众观影的兴趣点。唯一展现全身、全副武装的男主角采用了社会近距离进行拍摄,拉开了与观看者的距离,暗示主角的特殊性,不遵循寻常世界的规律,影片中他与军队根据“逆时间”科技展开“时间钳形战术”去执行任务,拯救世界。
态度能表达图像与观看者的人际关系,当人们用不同的视角(平视、仰视、俯视)观看物体时,便会产生与物体平等或不平等的权势关系。在图像框架尺寸内,海报设计者使用不同的视点来表达出图像参与者情感态度与在影片中的定位和作用。图像视点分为横向视点(正面视点和侧面视点)与纵向视点。正面视点是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平等对视,两者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侧面视点为图像参与者斜视观众,使参与者与观众保持一定的客观距离。纵向视点又可以分为仰视角度与俯视角度。俯视角度表现出图像参与者在影片中拥有极大的权势,仰视角度则表现出图像参与者在影片中地位低下。主题海报中对4名从属角色采用了侧面视点,表明电影中的客观世界不同于日常生活,观看者与参与者所在的客观世界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身着西装的“男主角”使用了正面视点,观看者与此刻的男主角形成了主观的平等关系,暗示了男主角一开始也是位普通人,海报设计者期望观看者能与主角一同“亲身经历”,增加观看者对影片的代入感。而下方的“男主角”采取了俯视的视角,观众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刻的他展现了强势的地位。影片中,主角是一位出色、内心强大且肩负起拯救世界重任的特工,履险蹈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九死一生的任务,这无疑增加了观看者对男主角的好感度。
情态是实现互动意义的重要一环,展现了图像可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引导图像观看者的感官体验。情态是由色彩饱和度、区分度、调谐度、深度、亮度等一系列话语构成,一般分为高、中、低三类感官情态。色彩饱和度从低到高变化,感官情态也从低情态向高情态转移。《信条》海报主要选用了蓝色、灰色、黑色等颜色,但在海报的中部,有着与蓝色区分度很大,以桔色和暖黄色构成的战火残骸。鲜亮的暖色调与阴郁的冷色调形成了强烈对比,属于高感官情态。冷色调低沉暗淡,无形中给观众制造出压迫、悲观、了无生气的气氛。海报设计者传达出战争给世界带来末日劫难的客观环境。暖色调一方面说明正反双方展开了最后的战争,激起观看者对战争的过程和结局有着强烈的好奇;另一方面说明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中,暖色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憧憬。未来世界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灭绝,人类难以繁衍生存,男主角便像那一抹暖色,是最后一点星光,是胜利的支柱,是引导观众战胜邪恶的信心。
克雷斯(Kress)和范柳文(van Leeuwen)创立的多模态话语理论,提出了对应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构图意义。构图意义是指合理利用电影中的图像、文字、色彩等表意符号模态,组合成一幅统一完整的意义语篇。
(三)构图意义
在构图意义上,综合上文所讲,信息值、取景、显著性三方面进行实现,不同的表意符号传递信息值,实现其价值。一张图像中,从左到右是已知信息转移到未知的新信息;图像从下到上是真实信息向理想信息的转变;图像从中间到边缘为主导信息和次要信息。该电影海报采取了上下信息组合的结构。两位“男主角”位置显眼,告诉观看者在影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外转移则是电影的其他人物和精彩震撼的片段。海报的下方是主办方、上映时间、主演姓名和发行商等一系列真实信息,为观众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真信息。海报设计者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值经营位置,而将理想信息和实际信息颠倒。将理想信息“逆转时空”四字放置在海报下方,当观众提取实际信息时,不经意间看到“逆转时空”四字,便会产生好奇,为何逆转时空?如何逆转时空?以此增加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值。海报上方的文字为一段介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真实信息,导演本身便是科幻、烧脑、票房的代名词,其拍摄的如《星际穿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等佳作,能引起观众们强烈的观影欲望。
取景是区别图像元素之间的关系(独立关系或共同关系),往往使用线条、色块、色调变化等手段切割或组织图像元素。《信条》海报使用四条显眼的分割线,切割了其他图像元素,使线内形状形成一个抽象的沙漏形状,暗示影片中存在着穿越时空科幻技术,与海报下方“逆转时空”相呼应。海报选用大面积的压抑的蓝色调,在一些文字信息和次要信息部分使用了白色、橘色和黄色,形成强烈对比,给观看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显著性是海报设计者会改变尺寸大小、色彩变化、放置位置、鲜明度等,以此来引导图像观看者对海报中不同的图像符号的关注程度。作为主角的特工在影片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海报设计者将不同时态的主角放置在海报中心位置,且将主角的外形,社会距离与姿态等进行不同处理,给予男主角高度的显著性。电影的中文名字《信条》与上映日期等重要信息也格外瞩目,加深观众记忆,观众与图像之间有很强的互动性。
三、结语
“如果说插画和照片是一首歌曲,那么文字就好比是伴奏。歌曲会因为伴奏而变得更加优美,而伴奏却不可能因为歌曲变得好听。”[4]显然,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相融合的多模态语篇中,模态与模态之间各司其职,却又相辅相成、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语篇意义。海报、VR体验、交互体验等多模态话语填充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克雷斯(Kress)和范柳文(van Leeuwen)建构的多模态话语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信条》主题海报在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层层分析下,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方面各司其职,共同作用,刻画出鲜活、灵动的人物,塑造出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客观世界,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故事。海报内容汲取自电影,同时又以自己的方式去呈现,宣传着电影。《信条》海报传递了《信条》的美学价值,即人性是温暖和美好的,人性的正义能点亮人心的黑暗,打败邪恶。多模态符号组成的《信条》电影海报能激发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对影片的宣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礼德(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4.
[2]克雷斯(Kress),Gunther,Theo 范柳文(van Leeuwen).Reading and Writing with Images:A Review of Four Texts.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J].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2001(1):85-87.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80.
[4]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朱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庄家旺,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黄小芳,博士,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