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陈亮哀诔文的艺术特色

2023-10-27孙超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关键词:陈亮艺术特色

【摘要】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事功思想渗透于包括哀诔文在内文章的方方面面。陈亮现存哀诔文共118篇,具有“言之有物,新见频出”“旁见侧出,详略得当”“理直气壮,与情相生”的特点。

【关键词】陈亮;哀诔文;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3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12

哀诔文,是中国古代用于亡者祭悼的应用文体,是“在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周易》卦辞的基础上,孕育出其原始基因,又在先秦诸子、史传等散文,以及《诗经》《楚辞》等韵文基础上,形成体式雏形的。”[1]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又将哀诔文体细分为十二种形式[2]5。哀诔文经过长久的发展演变,尤其是经韩愈、欧阳修、曾巩等名家之手,已经发展得极为繁荣,陈亮则更加良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文体。《陈亮集》现存祭文73篇、墓志铭43篇、行状1篇、哀辞1篇,陈亮虽不以哀诔文闻名,但他的哀诔文作品的数量众多,文章也别具一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言之有物,新见频出

陈亮作为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主张尊重历史经验,讲求经世致用,关心现实生活,在道德规范内肯定合理的利欲。而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陈亮一生矢志抗金,这种思想不仅反映在他的政论、史论散文中,在他的哀诔文中也有所体现。

由于哀诔文文体本身所限,传统哀诔文皆侧重于抒发情感。虽然作家在写作时,也常使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观点、抒发感慨,如欧阳修的祭文,就体现了对于天人、生死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但像陈亮这样频频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学术思想融入哀诔文创作的写法,还较为少见。他能够突破传统的限制,在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同时还能够大胆指责社会的不公,文字战斗力更强,可谓言之有物,新见频出。

首先,陈亮能够借哀诔文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如《祭章德文侍郎文》中的志主章服,“有《论语孟子解》各二卷,《易解》二卷,《古律诗》四卷,藏于家”[3]456,为官清廉,却因直言上书恢复中原而被贬。“亮自惟少年时不自爱重,晚方悔悟,乡闾故不齿也。独公一见得之,命其子弟相与共学。”[3]456章德文对于陈亮来说,既是赏识自己的长辈,又是志同道合的友人,他面对南宋王朝偏安、孱弱的现实,挺身而出,直言敢谏,二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而章公猝然离世,陈亮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章公志向未成就匆匆离世的悲叹,而在这种叹息伤悼之中,又何尝不是作者本人对于自己力主恢复中原未成、功业未就的叹惋,作者将这种感同身受的悲痛写入祭文中,这篇祭文承载着的便是不止墓主一人的叹惋,更会让所有胸怀大志的读者为之动容,从而使得祭文的内容更加饱满。而同样表现自己政治情怀的还有《陈春坊墓碑铭》。

其次,陈亮曾授徒十余年,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经验,写下了《六经发题》《语孟发题》等文章。而在《东阳郭德麟哀辞》中,陈亮也针对教育制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国家以科举造士,束天下豪杰于规矩尺度之中,幸能把笔为文,则可曲折以自求达。”[3]457陈亮能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大胆指出科举制度“桎梏人才”的弊端,他超前的眼光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都是值得赞赏的。而陈亮将这种有感而发的见解主张加入到哀诔文的创作之中,不仅在传统哀诔文的基础之上,丰富了哀诔文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哀诔文的厚重感。

再次,作为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的祭文和墓志铭还明显地体现着他的事功思想。例如,《刘和卿墓志铭》中,“人生何为?为其有欲。欲也必争,惟曰不足。”[3]488陈亮从人欲的角度入手,论述自己对于人欲合理性的看法,即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为利往,针对理学家较为偏激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肯定人欲的普遍性。这种观点在《祭李从仲母夫人文》中有更加直观的体现:“人生不能无欲,有欲不能不争。”[3]445而有的祭文在肯定人欲的基础上,对于义利关系的论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如《祭何子刚文》一文就对于何子刚有力有势却也有德有義的高尚道德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在儒家传统道德观念里,对于义、利关系的论述,皆以义为重,在孔、孟、董仲舒、二程和朱熹等人看来,人性的理想化应达到“舍生取义”的效果,但在支持“义利统一”的陈亮看来,仁义和财富是可以达到统一的。

由此可见,陈亮对于国家的政治关怀和功利主义理论不仅存在于一般议论文中,在哀诔文这种偏向于记录事实、偏重表达情感的颂德文学中也有所涉及,这种讲求“言之有物”的创作思想不仅是其事功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更在其文学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发展,而他这种“务为有用”的主张也在文学创作中得以证明。虽然在南宋学术大背景下,事功学派发展繁荣,陈亮“利义并重”的思想并不为他所独有,但是在哀诔文中频繁表达这种观点则显得相当独特。而从文学史的纵向发展来看,这种追求“言之有物”,在哀诔文中频频展现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行文方式,不仅体现了他对于“文以明道”文学观念的继承,更是促使哀诔文文体在内容的拓展上更进一步。这样一来,陈亮创作的哀诔文就突破了传统哀诔文一味叙述志主生平,歌功颂德的单调作文手法。

二、旁见侧出,详略得当

墓志铭一般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志文记述死者的生前经历,铭辞歌颂死者的德行,与志文呼应,相得益彰。由于志文的记叙性质,其效果有时多与人物传记有异曲同工之妙,陈亮的哀诔文,突破一般人物传记单纯的正面叙述,采用多种角度的描写方法,表现出“旁见侧出,详略得当”的特色。

首先,陈亮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经常采用正侧结合的方式,力求全面地记录人物。如《钱叔因墓碣铭》,为凸显钱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钱物之到手有数,到,辄与朋友故旧,无分毫吝惜计较心。尝以事为人绐钱三十万,仅得银十余两,置之行箧中,暮夜入邸舍,发箧而又失之。人为廓叹息失声,廓笑曰:‘是固已失之物也。’”[3]484-485钱廓丢失钱财,他人皆为其遗憾悔恨,而失主本人却不甚在意,作者用他人对于钱物的重视来反衬钱廓对于钱物的轻视,这种侧面描写比直接赞扬其不慕荣华更令人印象深刻,墓主的形象也因此更加立体动人。

除此之外,陈亮还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如《姚汉英母夫人沈氏墓志铭》开篇 “其门桑柘环合,一径幽长,如幽人逸士之居”[3]501,文章由志主房宅左右环境入手,渲染了幽雅的气氛,暗示了志主喜静的性格和清雅的形象,环境与人物相称。而《刘和卿墓志铭》中所言“君世居都城,乃傍城筑室瞰溪,而南山森列,一望甚远,纵横不过二三丈许,外未免于利人交关,而过数步则幽人逸士之居也。”[3]488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哀诔文的发展中,并不是没有采用景物描写的先例,但前人大多是采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情,如潘岳等人的作品。而陈亮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以景写人,在单纯叙述之外,大大丰富了哀诔文的创作。如此借用环境塑造人物的手法,还在《刘夫人何氏墓志铭》中有所体现。

其次,陈亮还继承了司马迁《史记》的“互见法”并有所发展。由于陈亮哀诔文的写作对象多为自己所熟悉之人,各个写作对象之间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个人可能在此篇章中作为墓主出现,在其他篇章中则作为相关人物出现,因此常常需要结合多篇哀诔文来总结出某个人的完整特征。陈亮哀诔文的这一特色在对妻子叔父何茂恭的刻画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陈亮曾反复提及何茂恭欲将其兄之女嫁给自己,在《祭妻叔文》中对这件事的过程进行了详尽地叙述,在《祭何茂恭文》中又提及:“昔公于某,面未觌而神已交,语言未通而肺肝相与,誉之诸公之间,妻以其兄之女”[3]416,在《祭妻叔母喻氏文》中也感念道“念不肖之畴昔,尝受知于夫君。妻以其兄之子,教以古人之文”[3]438,而作者又在《刘夫人何氏墓志铭》中提到此事,只是转换了一个角度:“义乌何茂恭欲妻以其兄之子。于是义乌之富言何氏,茂恭兄弟俱能文,而茂恭声问尤伟。余贫甚,惧不得当也。諸凡茂恭姻党,皆以为不然,独武义刘君叔向力赞其说,且语吾父趣纳币。”[3]500在此处,陈亮交代出自己当时还甚为拮据,在这样的条件下,何茂恭依然欣赏自己并力主将侄女嫁与陈亮,作者对于这位叔父的感激之情在反复提及此事中得到阐发,而将几篇哀诔文合看,更有益于知晓事情的全貌。另外,何茂恭对于陈亮的欣赏还可在《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铭》中得到印证,茂恭以文著称,乡人常常求铭于他,在茂恭为喻夫人作墓志铭时,“口诵一二过,余能随记其文,复为客道之”[3]495,茂恭对陈亮大为赞赏也就有迹可循。而茂恭的才学和品质则是在《何茂宏墓志铭》《代妻父祭弟何茂恭文》中多有阐释,由此可见,同样是论及何茂恭,但陈亮在不同篇章中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即使论述同一件事,也能够做到此详彼略,详略得当。

三、理直气壮,与情相生

陈亮与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相交甚好,两人走到一起,与共同的志向、主张和豪放不羁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亮在十八、九岁时就“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志存高远,他的文章《酌古论》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赞赏,有“人中之龙,文中之虎”之称。其后虽遭遇了科举失利、亲人亡故、被诬下狱等多重打击,但始终志气不减当年。

文如其人,正可谓“文以气为主,其人盛则其文势足”[4]。陈亮的散文以气见长,时人朱熹就曾评价陈亮:“才太高,气太锐。”[5]1582虽然多有指责之意,但对于其“文气之锐”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宋史·陈亮传》中也评价:“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6]可见陈亮散文中的锐气乃是世人所公认的。也曾有学者指出陈亮文章的缺点,即豪情有余,细腻不足。如陈傅良对于朱陈之辩的评价:“朱丈占得地段平正,有以逸待劳之气。老兄跳踉号呼,拥戈直上,而无修辞之功,较是输他一着也。”[7]460虽然后来陈亮进行了辩说,但诚如学者李建军所论:“整体而言,陈亮之文,以雄辩的议论为主,较少细致叙述和细腻描绘的文字,刚健有余而柔婉不足,雄放有余而蕴藉不足,多阳刚有余的雄文,而少刚柔并济的美文。”[4]在笔者看来,由于哀诔文文体本身的哀悼性质,陈亮将为文之“气”与真挚的情感结合后,反而碰撞出新的火花,其政论、史论中缺失的婉转、细腻的部分,在哀诔文中反而得到很好的展现,“理直气壮,与情相生”反而成为陈亮哀诔文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陈亮擅长在哀诔文中展现自己的“不平之气”。四库馆臣就曾评价:“亮才气雄毅,有志事功。而能上追元祐之遗风,近接考亭之绪论。”[8]4158陈亮时常在哀诔文中插入议论,将叙事、议论、抒情完美结合,不仅充实了哀诔文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气势。无论是上文所提到的《祭何子刚文》,对于义利关系的论述,还是《陈春坊墓碑铭》中对于墓主所遭受到的不公待遇而抒发的愤愤不平之气,都显示出了这样的特点。又如《金元卿墓志铭》,陈亮在结尾处发表议论,看似与志主生平经历无甚关联,实则正是这段议论为整篇文章锦上添花,陈亮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他认为如若天下人皆如金元卿一般行为端正、持家有方,则家家户户得以安宁度日,郡县可以无需法度治理,而推及天下则可以生生不息。而正因为这种理想化的社会无法实现,才更显示出志主的品德高尚。因此,对于金元卿的离世,作者在议论中表达了对其英年早逝的惋惜和理想社會无法实现的郁郁不平之气。

自孟子提出“浩然之气”以来,太史公发愤著书作《史记》,韩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提出“不平则鸣”“气盛言宜”,陈亮能够自觉继承这种“文气说”并将其融入哀诔文创作之中,并根据所写对象的差异,寓情于文,抒发强烈情感,给冰冷的墓志文字融入一丝人情。此外,陈亮在哀诔文中还常常借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使感情抒发更加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文气畅达,例如《祭潘用和文》《祭孙沖季文》等。

其次则是陈亮所作之文和传统哀诔文中所共有的哀恸之气,感情真挚而极富有情韵。尤其是他为其至亲之人和挚友所作的悼祭之文,如为吕祖谦所作的《祭吕东莱文》中“伯牙之琴已分其不可复鼓;而洞山之灯忍使其遂无所承耶?”[3]427陈亮使用典故,以子期和伯牙自比吕祖谦和自己,陈亮曾在与吕祖谦的往来书信中提到“海内知我者,惟兄一人,自余尚无开口处”[3]321。对于这样一位既时时关爱自己似兄长、又常常于迷茫时候指点迷津似师长的友人,陈亮怎能不发出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感叹?以至于为之两作祭文。其中“如彼扁舟,乱流而济,观者耸然,我行如砥。三日新妇,请从今始。念此哽咽,泪落如洗。卮酒肉豆,非以为礼”[3]427更是将自己比作独自飘零于激流中的一叶扁舟、行动备受礼法拘束的三日新妇,陈亮踽踽独行的悲凉也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沉郁之气贯通于整篇哀诔文之中。又如《祭章德文侍郎文》,陈亮连用三段“呜呼公乎”,哀恸之气溢于言表。而在《祭妻弟何少嘉文》《祭妹文》《祭陈肖夫文》等篇章中,陈亮舍弃第三人称叙事角度,直接以“我”和“子”或“汝”相称呼,读来情气通畅,有如生者之间的直接对话,情感抒发得更加真切自然,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有共通之妙,不能不说是一种良好的继承。

纵观陈亮的墓志铭和祭文等相关作品,他的哀诔文不仅在描写手法上对《史记》有所借鉴,大力发扬了人物传记中具有特色“互见法”,而且在行文风格上也继承了《史记》摇曳多情的特点,追求在文章中表达自我的“主体性”[9]。而究其原因,则与南宋人学习《史记》达到新阶段、事功学派精通史学的学术氛围有关,这些外部因素都对陈亮的哀诔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与南宋散文整体上偏重说理,行文枯燥、冗长相比,陈亮心怀“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8]4158之志,能夠在史学的熏陶下,自觉继承《史记》的笔法,并运用于哀诔文创作之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可感。这也可以视为他为纠正南宋散文“冗弱”的弱点而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让他的文章能够在南宋文坛上获得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1]王韫.北宋以前哀诔文演进述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03):32-36.

[2]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陈亮.陈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李建军.人龙文虎:陈亮的锐气与雄文[J].兰州学刊,2011,(05):118-121.

[5]朱熹.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脱脱等.宋史·陈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陈傅良.陈傅良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8]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9]虞黎明.论《史记》在宋代的接受[D].浙江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

孙超,女,满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陈亮艺术特色
我寻找
书法作品
Topological magnon insulator with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light∗
高原美景
陈亮进 典藏欣赏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