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国内研究述评

2023-10-27汤文敏

今古文创 2023年38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多尔安东尼

汤文敏

【摘要】安东尼·多尔是美国当代小说家,他先后出版译作十余部,其中《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更是获得2015年普利策奖,随着该作品的畅销,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这部作品产生较大兴趣并展开研究,与此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希望可以为随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安东尼·多尔;《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8-009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28

作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年轻美国作家之一,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1973—)在克利夫兰出生和长大,他的写作生涯也在那里开始。1995年毕业后,他继续在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学习MFA课程。2007年到2010年,安东尼·多尔是爱荷华大学的驻校作家,该大学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创意写作学校。

安东尼·多尔是当代美国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生涯中,他不仅写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还写了许多故事和散文。多尔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名为《贝壳收藏家》(The Shell Collector)(2002),许多故事发生在他工作和生活过的非洲和新西兰。他的第一本小说《关于恩典》(About Grace)于2004年出版,他的回忆录《罗马的四季》(Four Seasons in Rome)于2007年出版,他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记忆之墙》(Memory Wall)于2010年出版。多尔曾获欧亨利小说奖,其作品被收录于《美国最佳短篇小说》中。多尔直到2014年,他才出版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小说出版后便荣登纽约时报和美国亚马逊畅销榜,多年来销量长盛不衰。2015年,多尔更是凭借此书荣获普利策奖(虚构类)。

一、安东尼·多尔《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2014)(以下简称《光》)是安东尼·多尔的第五部作品,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玛丽洛尔和维纳尔因战争、广播、“海之焰”宝石的传说等因素从素不相识到命运紧密交织的故事,两人在战火中彼此关怀、相互传递力量,以期找寻内心的安宁。多尔用一种平静而优雅的方式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程度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然而即便如此,仍然会有光明将温暖的力量传递给人们,并将永远照亮人们继续前行的道路。

《光》的两位主人公玛丽洛尔和维尔纳的人生经历是坎坷的。法国少女玛丽洛尔出生时没了母亲,和父亲生活在巴黎,在她6岁那年,因先天性白内障而失去了视力。为了躲避战乱,她被迫与父亲一起去投靠在圣马洛的叔祖父艾蒂安。父亲在一次回巴黎博物馆的路途中被德国人逮捕,许久杳无音讯,从此她与父亲骨肉分离,在随后的日子里,她与埃莱娜夫人和叔祖父艾蒂安相依为命。当战火波及圣马洛之时,她借机买面包,将情报传给叔祖父艾蒂安,而叔祖父则利用无线电将情报传递给盟军。德国少年维尔纳生活在埃森煤矿工业区的孤儿院,从小就具有无线电天赋的他一心想摆脱底层命运。当他7岁,妹妹尤塔5岁时,他们的父亲死于矿难,他们只得在矿区孤儿院相依为命。不久之后,维尔纳被选入国家政治教育学院学习,不久便走上了战场,成为战场上的尖刀利刃。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叔祖父艾蒂安和埃莱娜夫人都离玛丽洛尔而去,只剩她一人,她被困在叔祖父的阁楼里,不甘被困的她打开收音机,开始朗读她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以期有人可以听到她朗读中的求救信号。出人意料的是,她的求救信号被维尔纳收到,维尔纳却未将这个秘密告诉他的上级,从而保护了玛丽洛尔,并将她带到了安全的地方。最终,维尔纳自己却不幸误踩地雷而死,他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善良。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小说《光》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安东尼·多尔获得普利策奖之后,国内学者方才对其作品《光》产生研究兴趣。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主题、创伤分析、神话和原型批评以及符号学。

(一)主题

主题是对一篇小说的总体概括,是体现在整个作品中对生活的深刻而又融贯统一的观点。主题包含了作者个人的倾向,他所寄托的情感,传达的思想。

国内学者从主题方面对《光》展开了研究。余林杰(2018)以悲悯和宽恕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类仁慈的主题,她分析了同情与宽恕的三个阶段:萌芽期、成熟期和回归期,并指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反人性,结论是,同情和宽恕可以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希望,从而修复战争的创伤,将人性的光辉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促进永恒和平的实现。李小乐(2015)主要介绍了安东尼·多尔的生活和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独特的创作模式和语言特点。她认为该书揭示了小说的多重主题,如反思科技、控诉战争讴歌人性的真善美等多重主题。钟景美(2020)关注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顿悟。她从独立人格和道德意识两个方面分析了两个不同的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玛丽洛尔和维尔纳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认知。与此同时,她从主题和情节两个方面分析了《光》作为一部启蒙小说的基本特征。李岱(2015)从科技入手,结合了文本内的研究和文本外的解读,更深入地挖掘了“看不见的光”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多尔对时空、信息和科学奇迹的思考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他还分析了广播和无线电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这些无形的科学技术为二战中的信息传输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小说故事情節的发展。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看,陈倩(2019)从主题、人物和叙述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她认为,这部小说的战争主题对成长中的青年有着深刻的精神启蒙作用。她认为,这部小说的战争主题对当下成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有着深刻的精神启蒙作用。魏添(2017)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维纳尔在战争中人性的挣扎过程和玛丽洛尔独立人格的发展过程,揭示小说中战争与人性。不足之处在于魏添没有给出人性的定义。易舫和李小乐(2015)充分论述了多尔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并认为,除了科学和技术的主题之外,小说还体现了多重主题,如对战争的控诉和对自然的赞美。张莹(2020)运用后现代道德伦理深入地分析维尔纳的道德痛苦及其解脱过程,从而揭示了后现代道德伦理的困境。刘璐(2015)讨论了主题、空间结构以及个人和历史叙事的融合。赵莹(2017)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读,主要包括生态社会、自然和技术等方面。她认为,等级观念伴随着人对他人的支配和人对自然的支配而产生,而这也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滥用,而消除人的心理结构中的等级观念可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二)创伤

创伤从人物心理层面探究其影响,分析它是如何影响个体、社会的,对其本质的分析可以提高个体创伤后的应对能力,以期使个体摆脱困境。

一部分学者还从创伤角度对本书展开了研究。杨怡晓(2021)运用创伤叙事来解读这部小说,她认为,小说的创伤叙事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因为小说直接从两国儿童的个体创伤研究开始,而不是直接描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这样,小说生动地表现出了战争的破坏力。她还认为小说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来表现战争创伤,其中包括重复叙事、非线性叙事、频繁的时空转换等。最后,她分析了创伤叙事的表征、策略和影响,并指出了叙事在创伤治疗中的作用及影响。王晓红(2016)从人性方面指出,在声波的引导下,德国少年维尔纳通过解救法国女孩玛丽实现了自我拯救,反映了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所经历的创伤之痛。与此同时,王晓红还认为,在战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历创伤。以国家政治教育学院的学员所代表的年轻德国人,被训练并被迫成为他国家的杀人机器,无论他们是否愿意。这部小说批评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但人性之光照亮了在黑暗中生活的人们。她还注重描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并重点分析了主人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以及在良心的追问下的痛苦挣扎,主人公最终在与他人建立的良好关系中获得了“自我拯救。”但她没有描述男女主人公在战争中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无线电波在创伤——拯救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也被简略地提及了。李岱(2015)分析了小说中弗雷德里克和维尔纳身份的失落,从而揭示了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难以磨灭的创伤。他还就熵对第三帝国的衰落进行了隐喻,从小说中的两个男性角色出发,讨论了熵的概念的应用,揭示了第三帝国的熵以及在熵的世界中个人身份的丧失,并表明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吴琎荣(2021)提出了作品中人物创伤的原因、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他们的创伤恢复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挖掘出小说中深刻的社会现实。从创伤角度分析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切合现实,对于人们理解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心理灾难有重要意义,这会使得人们思考和平的重要性。

(三)神话和原型批评

神話原型批评是20世纪中期西方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它包括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和弗莱的批评理论。在它的指导下,研究者分析文学范式的结构,借鉴其他文学作品,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与此同时,结合二战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立场来分析主人公的内心变化过程,可以清晰地了解文学作品人物的内心变化过程。

另有一部分学者以神话和原型批评为视角对小说《光》进行了研究。穆楠(2021)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情节、意象、人物等原型模式,揭示了原型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以及人性光辉的具体体现。王晓红(2016)认为,德国青少年就像是“牺牲品”,不仅受到纳粹德国极权体制的压迫,还受到战争中良心的拷问。通过对原型模式与战争与爱情主题建构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使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小说的创作以及多尔在小说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孙慧莉(2020)解读了《光》中蕴含的原型,这一理论被用来揭示战争对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她还分析了神话原型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主人公在战争不同阶段性格变化、爱与希望的主题、形象和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战争对人物形象的影响及其成因。吕昊、马悦和林燕萍(2016)基于荣格原型理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从人格、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自我和智慧老人等原型分析了主人公的心理过程,他们分析了原型在人物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发现次要人物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心理和命运的变化。大多数原型研究都集中在不同的原型特征和其他形式上。虽然有助于对这部作品有粗略的了解,但仍然需要大量其他的解读视角,以此进一步证明这项研究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符号学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赵毅衡,1990)文学作品是符号的一种形式,其必然存在某种意义,不同的读者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符号学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客观、理性地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

一些学者还以符号学作为切入点对《光》进行了分析。胡金阳(2016)分析了“光”这个词的多种信号意义:它改变了人物的生活轨迹。虽然大部分的光是看不到的,但人们在大多数时候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看到”这个词不仅意味着“通过使用眼睛意识到某人或某事”,而且还有“理解”“感觉”和“弄清楚”的意思。通过“看”的多重含义,多尔暗示,光指的是人们看不到但能感觉到的东西;对于第三帝国来说,它可以用来传播谣言和煽动人们的恐惧;而对盟国来说,它起到了促进解放的作用;对维尔纳来说,“光”意味着温暖和温馨。而“光”作为一种信号载体,以人们看不见的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形式存在,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他还通过分析小说中光的符号的传播、接收和接受过程,揭示了光对维尔纳的拯救意义,传达了二战期间普通人的共同情感。沈芙蓉(2017)认为,小说中的“光”字具有符号载体和感知意义的功能,这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更高的现实感和更丰富的内涵。她从“光”所承载的信息入手,分析了在符号化过程中符号信息的文本意义、发送者艾蒂安的意向性意义和接收者维尔纳的解释意义之间的差异,揭示了文本意义和意向性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维尔纳所做的决定。与此同时,她还阐释道,维尔纳在感知和接受了“光”这个符号之后,完成了解释和传播的过程。马秀丽(2018)从解构的角度分析了这部小说。它论证了小说的创作灵感和背景,阐述了对传统的光的感知范式的解构,与此同时,她还关注了书中男女主人公从黑暗到光明的生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光明认知范式的解构。通过将解构与感知范式相结合,文章打破了黑暗与光明的二元对立,颠覆了西方传统的视觉中心主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小说《光》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深。总体看来,学者们的分析都紧密地结合主人公和时代背景来展开分析,例如分析书中人物的人物特征、人物发展历程等。在对战争残酷性的描述上,研究者们描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创伤的恢复等,与此同时,在符号学层面上,学者们都注重对“光”进行了解读,注重挖掘“光”中的深刻内涵。另外一方面,国内学者对这部作品鲜有质疑的声音,需要有学者用批评的眼光来对该作品展开分析。除此之外,国内研究角度不如国外研究全面,从而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因此,研究者们还需采取细读的方法,注重挖掘文章的细节,在理论的支撑下,寻找新的创新点,从而拓展小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rooks Cleanth,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Longman,1979.

[2]陈倩.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D].辽宁大学,2019.

[3]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 (第二版)[M].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68.

[4]刘露.战争语境下的成长小说——评2015年普利策获奖小说《看不到的光明》 [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5, (06):102-107.

[5]易舫,李小乐.那些照亮我们生命的光——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J].出版广角,2015,(Z1):204-205.

[6]赵毅衡.文学符号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7]李泮琳.任何人都无法战胜的光——读《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J].世界文化,2017,(04).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多尔安东尼
嘲弄的笑声
走进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
清代准噶尔投诚人口供及其安置—以安置三姓的多尔济事例为中心
巴西 圣安东尼日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安东尼的小平底锅
印度 圣母节
瞬息间是夜晚
霍多尔科夫斯基获释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