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省区国内价值链地位及演化趋势研究*

2023-10-27魏振宁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间品省区黄河流域

● 王 珏,魏振宁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黄河流域自西向东横跨中国北部地区,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 个省区,流域面积约为79.5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省区2021 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的29.8%,地区生产总值28.7 万亿元,占全国的25.1%。无论是从人口数量还是从经济总量上看,黄河流域省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均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1]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为黄河流域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而且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为促进黄河流域省区进一步发展,厘清黄河流域省区在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演化趋势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促进黄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带动我国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

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学者们围绕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从大的方向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这类研究集中在气候与水文变化[2-6]、流域生态环境治理[7-10]、水权制度建设[11-13]、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14-18]等方面;另一类是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城市发展、水源现状、治理体系、黄河文化六大维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19]。有学者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战略意义进行系统阐释[20-23],而另一部分学者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24-29],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偏低,且省区间呈现出空间差异性特征。

黄河流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陈小宁等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了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认为各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及紧密度显著不同[30]。李梦程等将研究尺度扩展到黄河全流域,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测度了2018 年黄河流域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密度整体较低,全流域的联动效应不足,下游城市网络关联度要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31]。王瑞莉等应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黄河流域90 个地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认为黄河流域经济联系水平显著提升,但地区差异显著,东、中、西地区内部及区际经济联系发展较不均衡,且黄河流域内部具有明显的集群现象[32]。刘传明和马青山认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集聚模式呈“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的特征,城市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城乡收入差距、信息化水平、政府规模的差异是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重要因素[33]。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多是基于县域、市域数据来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特征,而没有将黄河流域置于全国生产分工体系之中,考察黄河流域省区在国内生产分工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鉴于此,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黄河流域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首先,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构建了中间投入(需求)网络关系模型,对黄河流域9 个省区间的中间品流动关系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进一步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从“双循环”视角构建了生产非一体化指数和出口NVC依存度等指标,测算了黄河流域省区在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其演化趋势;最后,根据黄河流域省区在参与国内价值链分工中所面临的问题,对黄河流域省区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方法、模型与数据

(一)社会网络分析法

1. 区域网络的构建

区域网络由行动者和行动者彼此相联的关系组成。每一个行动者就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node),行动者彼此相连的关系(tie)就是网络中的连线。本文把黄河流域9 个省级行政区域作为行动者,每一条带有方向的连边代表从来源省区到目标省区是否存在贸易关系,连边权重表示各省区之间的贸易流量,从而构建了省际循环区域网络。中间品贸易是衡量价值链分工发展程度的基本依据。对于国家价值链分工而言,中间产品在地区间的流入流出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国内价值链得以形成的基础。本文构建的黄河流域省区间的中间产品贸易系统G可表示为:

其中,V=[vi]为节点集合,表示黄河流域各省区;加权贸易网络Wt=[wtij],其中,wtij表示t年i省区和j省区之间的中间品流入流出额,由于本文只关注省域之间的中间品的流动情况,而不考虑省域内部的流动情况,故当i=j时,wtij=0。为了使得wtij∈[0,1],本文将各加权贸易矩阵中的所有值都除以矩阵Wt中的最大值,但并不影响分析结果[34]。无权贸易矩阵At=[atij],表示t年黄河流域省区间是否存在贸易关系,参考安琪儿等的做法,选取平均值作为阈值,对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形成0-1 矩阵[35],可以表示如下:

由于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在地区间具有对应性,构建中间产品贸易网络就可以体现地区间中间产品的供求关系。从而可以运用2002 年、2007年、2012 年、2015 年和2017 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黄河流域省域间中间品贸易加(无)权有向网络。

2. 网络整体性特征

(1)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是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与可能存在最大关系总数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m为网络中实际拥有的关联关系数量,n是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可以从整体上描述贸易网络的疏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节点间的联系越紧密。无权网络密度测算的是贸易网络省份间的贸易联系,而加权网络密度测算的则是这种联系的强度大小,比简单拓扑结构分析更能准确描述贸易网络结构特征[36]。

(2)关联度

关联度是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相互联络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v是网络中不可达的点的数目。即任意2 个节点省区之间是否均可达,是否都可以建立中间品贸易联系。

(3)平均路径长度

平均路径长度是网络中全部节点之间最短距离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

dij是节点i与节点j之间的捷径距离。这是一个反向指标,值越小表示整体网络结构的贸易效率越高。

(4)互惠系数

互惠系数是网络中任意2 个节点之间具有双向贸易关系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若节点i对j存在贸易联系,则aij=1,反之为0。互惠系数越高,贸易互补性越强,中间品贸易网络结构越稳定。

(5)平均聚类系数

平均聚类系数是网络中节点的邻接节点存在直接联系的概率。计算公式如下:

ei是与节点i的连边数量,ki是与节点i相邻结点的数量。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聚合程度越高,各省域间贸易可能性越高。

3. 网络节点中心性特征

网络整体性特征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刻画某个节点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网络中各节点的特征。中心性是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指标。一个区域在网络中越处于中心位置,则其在省际循环中的地位越重要,越能影响到其他地区。参考刘军梳理的中心性指标,本文采用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中心势来度量黄河流域各省区在中间品贸易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37]。

(1)点度中心度

点度中心度用于测量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产生关联的能力,可以直观反映与该点发生联系的其他点数量。点度中心度越高定义为越活跃,则该节点在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于t年加权网络节点i的点度中心度Ctp(i) 可以表示为:

本文构建的是一个有向加权贸易网络,故点度中心度还区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以反映节点间贸易额的大小。公式如下:

aij与aji表示从i(j) 省区指向j(i) 省区的中间品贸易额。

(2)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是节点的最短路径数量与网络最短路径总数的比值,可以衡量一个节点沟通其他节点的“桥梁”能力。如果一个节点位于诸多节点间的最短路径上,则该节点往往在网络中具有较重要的中转和衔接作用。因此,该节点就可以控制并影响其他节点,对中间品贸易流的控制能力就较强,其他节点对其的依赖性也就较大。本文借此衡量省区的枢纽作用,中间中心度越高,其在中间品贸易网络中的枢纽能力就越强。用gtjk(i)表示t年点j、k之间存在且经过点i的捷径数,t年节点i的中间中心度(Ctb(i))可以表示为:

(3)网络中心势

网络中心势反映了整个中间品贸易网络在多大程度上是围绕某个或某些省区建构起来的。因此,网络中心势与测量节点在网络中权力的点度中心度存不同,其主要被用于测量整体网络的中心性。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t时期的网络中心势,为t时期的绝对度数中心度,为t时期的相对度数中心度。

4. QAP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河流域省际中间品贸易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本文进行QAP 回归分析。QAP(二次指派程序)是社会网络分析中量化相关矩阵关系,进而给出矩阵检验结果的一种方法。QAP 回归分析研究的是多个矩阵和一个矩阵之间的回归关系,通过将关系矩阵转换为“长”向量,计算回归系数,然后进行随机置换,进而对参数估计值的显著性作出判断。

(二)投入产出模型

在研究黄河流域省区国内价值链地位和演化趋势问题上,社会网络分析法侧重于考察黄河流域内部省区与省区之间的关联,即该省区在中间产品贸易过程中形成的与其它省区的互动联系。而投入产出方法则是基于省区之间的产业(产品)关联,侧重于考察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满足内需和外需增加值“量”的效应[38]。二者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能够较好的契合和互补,从而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出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国内价值链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各地区经济相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相比单区域投入产出(SRIO)模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更多包含了空间关联信息。表1 给出了一张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简表。

表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表1 中,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由n个地区m个部门组成。其中下标表示地区,上标表示部门,以中间使用部分为例,zijrs表示r地区i部门对s地区j部门提供的中间投入品数量,增加值用V表示,总产出等于总投入并用Y表示,国内最终使用以F表示,出口和进口分别用E和M表示。

根据表1 水平方向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

如果将式(13)表示成矩阵形式,并将中间产品消耗矩阵Z表示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与总产出向量Y的乘积形式,则有:

可以得到式(14)的进一步变形:

在式(15)中,B=(I-A)-1即为列昂惕夫逆矩阵。BF和BE则分别代表国内最终需求和对外出口所驱动的生产活动。假设v为增加值率系数矩阵,其对角元素vjs=Vsj/Y(sj增加值∕总投入),根据投入产出理论,可以得到增加值表达式为:

公式(16)表明,在多区域经济框架下,各地区通过中间产品贸易相互关联,一个地区的增加值既取决于区域内最终品的生产,又依赖于区域外最终品生产拉动。因此借鉴余丽丽和彭水军[39]的思路,首先,地区r由国内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可以表示为:

其中,由本地区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为:

由国内其他地区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为:

再者,地区r由国外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可以表示为:

从需求角度看,将各省区GDP 分解成参与省内循环、省际循环和国际循环三个部分。其中,省内循环的比例表示为该省区由本地区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与总的增加值之比,省际循环比例表示为该省区由国内其他地区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与总增加值之比,国际循环比例为该省区由出口需求引致的增加值与总增加值之比,公式表达如下:

从供给角度看,本文进一步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利用NVC 满足国内省外需求的程度,以及借助NVC 满足出口需求的程度。

对于国家价值链分工而言,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地区间的流入流出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国内价值链得以形成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借鉴Hummels 等[40]和张少军[41]的方法,构建生产非一体化指数(vertical disintegration index)。S 地区i部门向国内其他地区流出的最终产品中所包含的从国内其他地区流入的中间投入为:

进一步,S 地区向国内其他地区流出的最终产品中所包含的从国内其他地区流入的中间投入比重为:

式(23)即为区域S 的国内生产非一体化指数,该指数反映区域S 借助NVC 满足国内其他区域需求的程度。

本文进一步引入区际出口概念,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借助NVC 满足出口需求的价值增值部分。借鉴谢锐等的方法,构建出口NVC 依存度指标(the NVC dependency index for exports)[42]。r区域经由国内价值链条实现的间接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总的出口增加值之比为:

其中,M为列昂惕夫局部逆矩阵,μ为nm×1维的单位列向量。

本文所使用数据为2002 年、2007 年、2012年、2015 年和2017 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其中,2002 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21 部门,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30 部门,2012 年、2015 和2017 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42 部门。鉴于研究方便的考虑,本文以2002 年中国国内30 省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21 部门为基础,对2007—2017 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部门合并。

三、结果及分析

(一)黄河流域中间产品贸易网络分析

1. 网络结构可视化分析

网络拓扑结构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间复杂的中间品贸易关联情况。为了对中间产品贸易矩阵进行可视化,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 对2002 年、2007 年、2012 年、2015年和2017 年中间品贸易网络拓扑图进行绘制,结果见图1~6 所示。图中的方块代表具体的省区,方块的大小代表节点省区的加权出度和入度之和的大小。带箭头的连线表示这两个省区之间存在中间品贸易联系,连线的粗细程度代表中间品贸易额的大小,省区之间连线的粗细则表示相应省区之间中间品贸易联系关系的强弱。观察图1 可以看出,在分析期间,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间的中间品贸易联系较为薄弱,网络结构较为稀疏。从各个节点的连线情况来看,黄河流域省区之间均存在中间品贸易联系,但是各个省区的连线个数差异较大,说明各个省区在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差异较大。其中,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存在明显较粗的连线,说明这4 个省份之间的贸易联系相对比较紧密。从全国31 个省区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来看,河南与江苏、广东、浙江联系的更为紧密,反而与黄河流域其他省区的联系上并不是那么紧密。

图1 2002年黄河流域省区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结构

图2 2007年黄河流域省区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结构

图3 2012年黄河流域省区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结构

图4 2015年黄河流域省区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结构

图5 2017年黄河流域省区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结构

图6 2017年全国31个省区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结构

2. 整体性分析

对2002—2017 年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无权网络的密度、加权网络的密度、关联度、平均路径长度、互惠系数以及聚类系数6 个指标进行计算,结果如图7、图8 所示。结果表明:第一,贸易网络相对稀疏。从时间趋势上来看,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无权网络密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加权网络密度由2002 年的270 283.1 上升至2017 年的1 919 165.5,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在分析期间,黄河流域网络密度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逐年拉大,这说明黄河流域省区间中间产品贸易联系相对薄弱。第二,贸易网络连通性欠缺。关联度呈下降态势,表明黄河流域省区中间品贸易网络可达性较差。第三,贸易网络凝聚力较高,具有“小世界”属性。平均聚类系数稳定在0.6 以上,在2012 年达到最大值(0.769),总体的平均路径长度维持在1.3 左右,说明黄河流域省区中间品贸易网络平均通过2 个节点省区就可以实现相互连通,具有“小世界”属性。第四,贸易互补性较强,贸易网络结构较为稳定。互惠系数在0.45~0.75 间,在2012—2017 年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网络的连通性与扩散性较强,网络的稳定性较好,但优化中间品贸易网络仍有较大的空间,省区间双向交流趋势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7 2002—2017年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网络整体性指标变化

图8 2002—2017年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密度

3. 中心性分析

(1)点度中心度

点出度代表中间品的流出,点出度中心度越高的区域可以看作中间品的供给中心,为其他地区提供中间品。表2 给出了2002—2017 年黄河流域加权出度测算结果。由表2 可知,在2002—2017 年加权出度中心性排名前四的省区始终被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占据,说明黄河流域中间品的流出市场高度集中,这些地区在黄河流域中间品生产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这些省区输出中间品的能力强,生产市场容量大。其次,四川、山西、甘肃位于第二梯队。处于最末梯队的则是宁夏、青海这些省份。从排名变化来看,黄河流域省区点出度排名相对稳定。从数值变化来看,除了陕西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他省区加权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

表2 2002—2017年黄河流域加权出度大小及排名

点入度代表中间品的流入,点入度中心度高的区域可以看作中间品的消费中心,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中间品。表3 展示2002—2017 年黄河流域加权入度测算结果。由表3 可知,黄河流域省区网络节点的加权入度值普遍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黄河流域省区在中间品贸易网络中吸收其他地区中间品的能力降低,直接表现为该地区的消费吸纳容量和能力降低。其中,河南、陕西入度中心性排名始终靠前;山东、四川、山西、内蒙古居于第二梯队,排名变化较大,说明黄河流域中间品的流入市场相对较为分散;宁夏、青海则处于最末梯队。从出度和入度变化来看,黄河流域省区整体呈现出“供给相对旺盛,需求相对不足”的特点。

表3 2002—2017年黄河流域加权入度大小及排名

(2)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反映一个省区对资源的控制力,如果多数省区之间的中间品贸易联系均需要通过某个特定省区建立,则该省区就可能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由表4 可知,在2002—2017 年间,各年份各节点省区的中间中心度差距明显,中间中心度最大值为48.214,中间中心度最小为0。中间中心度大说明该省区对其他省区的中间产品流动控制较大,而大部分省区的中间中心度普遍非常低,表明位于两点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的节点少,说明中间品贸易绝大部分是直接完成的,极少通过其他省区,也即省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具体而言,黄河流域各节点省区中间中心度分布具有两极化特征,河南、陕西及山东等少数核心节点省份成为控制区域中间产品贸易联系的主要通道,进而反映出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网络不均衡、缺乏稳定性的问题。整体网络的中间中心度由2002 年的43.97% 下降到2017 年的26.56%,说明黄河流域中间中心度的两极分化趋势有所缓和,中间品贸易网络发展趋于均衡,区域内省际差距有所减小。

表4 2002—2017年黄河流域中间中心度大小及排名

(3)网络中心势

图9 进一步展示2002—2017 年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出(入)度中心势的变化情况。从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出入度中心势图中可以看出,入度中心势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出度中心势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在分析期间入度中心势始终大于出度中心势,表明黄河流域的省区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缺少一定控制优势。

图9 2002—2017年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加权网络出(入)度中心势

4. QAP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省际中间品贸易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借鉴王晓平等[43]、赵子龙和黄斯嫄[44]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邻近性和物流基础差异作为影响黄河流域省际中间品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 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地理邻近性用省区间最短的公路里程衡量、物流基础用公路、铁路、水路合计的货运量衡量,以上数据均来自各省份统计年鉴及百度地图数据。

本文选取2017 年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关联网络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数据,并对其差值矩阵经过5 000 次的随机置换后,进行QAP 回归分析(见表5),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邻近距离的相关系数在5% 的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080、-0.339、-0.211,说明省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越大、产业结构越相似、空间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形成中间品贸易。物流基础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省际中间品贸易关联关系的影响不显著。经济水平差异形成生产供需能级差异,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劳动力、原材料、技术等要素的转移与扩散,使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产业结构较完善的区域,由于地价、物价、工资水平都较高,倾向于将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移,或是将中西部省份的能源资源向东部地区运输,中间品贸易联系也就更紧密。区域间距离越近,交通运输的成本越低,中间品贸易往来越密切。

表5 QAP回归分析

通过构建黄河流域中间投入(需求)网络关系模型,前文分析了黄河流域9 个省区间的中间品流动关系特征、网络整体性特征、核心省区及影响因素情况。但考察一个省区在国内生产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不仅需要考虑该省区在国内分工网络中的“社会性”,还需要考虑该省区通过中间品贸易满足内需与外需增加值“量”的效应。因此,本文进一步运用投入产出方法,从双循环视角构建生产非一体化指数和出口NVC 依赖度指标,测算黄河流域省区在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及演化趋势。

(二)黄河流域国内价值链嵌入分析

1. 黄河流域循环结构分析

由公式(21),本文测度出2002—2017 年黄河流域省区平均国际循环比例为12.32%、省内循环比例为75.64%、省际循环比例为12.05%。即从GDP 分解角度来看,黄河流域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 上下,以区域内贸易为主,这一结果也同陆江源[45]、李敬和刘洋[46]研究结果相一致。从省际循环的区域分布情况看(如图10 所示)。2017 年,黄河流域省际中间投入前三位的区域分别是河南、陕西、山东,合计占比为64.41%。省际中间需求前三位分别是河南、陕西和内蒙古,合计占比为70.07%。根据中间投入、中间需求在省际间的分布,这进一步说明河南、陕西、山东及内蒙古在黄河流域中间品省际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图10 2017年31个省区参与国际循环、省内循环、省际循环的比例

2. 黄河流域省区生产非一体化、出口NVC 依赖度情况测度分析

由公式(23)进一步测度出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国内价值链分工下的生产非一体化程度,结果见图11 所示。观察图11 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国内价值链分工下的生产非一体化程度互相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以2017 年为例,宁夏和陕西的国内生产非一体化指数分别为0.277 5 和0.270 3,然而山东和四川的国内生产非一体化指数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分别为0.028 9 和0.065 3。从区域特征分析来看,宁夏、陕西、甘肃利用NVC 满足内需的程度高,且在分析期间对国内价值链的融入程度不断加深,表明这些省份凭借着资源能源优势更多参与到国内分工中;内蒙古、河南、山西、青海所在的第二梯队,利用NVC满足内需的程度相对较高,省际中间产品贸易额较大,在国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参与程度较高;而山东、四川这两个省份生产非一体化水平相较于其他省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且振幅较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这两个省份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省内小循环较强,中间品基本实现省内“自给自足”,利用国内价值链条满足最终需求的程度低。

图11 2002—2017年黄河流域省区NVC下生产非一体化指数

国内生产非一体化指数衡量的是某一省份向国内其他地区流出的最终产品中所包含的从国内其他地区流入的中间投入比重,因此其能够反映出该省区借助NVC 满足国内其他地区需求的程度,进而深层次地反映出该地区参与国内价值链分工的深入程度。以上研究表明,除山东等个别省份外,黄河流域省区整体上参与国内价值链分工的水平较高,且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

根据公式(24),可以测度出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出口NVC 依赖度指数,测算结果见图12 和图13 所示。观察图12 和图13 可以看出,除了山东外,黄河流域省区出口NVC 依存度指数都较高,即这些省份利用NVC 满足外需的程度相对较高,可能的解释是黄河流域所辖省区多为内陆地区,这些中西部地区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条向沿海地区输送中间产品,间接参与到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山东作为黄河流域省区唯一的东部省份,产业结构较为完备,更多的是通过区域内生产分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

图13 2002—2017年全国30个省区的平均生产非一体化指数和出口NVC依赖度指数分布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聚焦于黄河流域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首先运用网络分析法刻画了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网络关系及其变动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网络较为稀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的原因是区域间产业同质性强,关联产业间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分工协作关系偏低。从区域特征来看,黄河流域中间品流出市场较为集中,河南、陕西、内蒙古是黄河流域中间品的供给中心,而中间品的流入市场相对分散。黄河流域整体呈现出“供给相对旺盛,需求相对不足”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邻近性是影响黄河流域中间品贸易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进一步,从“双循环”视角出发,探讨了黄河流域省区在国内价值链生产分工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及演化趋势。宁夏、陕西、甘肃利用国内价值链满足内需的程度较高;内蒙古、河南、山西及青海所在的第二梯队,利用国内价值链满足内需的程度相对较高,表明黄河流域内陆省份更多通过资源能源优势参与到国内价值链;山东、四川中间品省内自循环占90% 以上,国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参与程度较低。而除了山东外,黄河流域其他省区借助国内价值链条满足外需的程度均较高;究其原因,山东的产业结构较为完备,更多的是通过区域内生产分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主要通过向沿海地区输送中间产品间接参与到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对于国内价值链条的依赖程度较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对黄河流域省区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第一,协力打造黄河流域发展共同体。各地方政府要加强交流,秉承黄河流域的全局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原则上,在生态合作、产业合作、创新合作、文化合作等方面积极推进共创,推动黄河流域内部省份间深度合作,协同构建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第二,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与长江经济带相比,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局限性更大,这就需要打破西部内陆地区单纯依靠资源优势参与到国内生产分工体系的路径依赖,进一步依靠创新挖掘新动能,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建立与东部沿海地区互补的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从而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第三,基于各省区优势推进产业差异化发展。黄河流域九省区产业层次断位缺层显著,各省区要基于资源优势和环境特点,有选择地融入区域发展链条,因地制宜谋发展。例如,黄河流域西部省区加强产业补链、强链及延链建设,力争实现煤化工、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石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地处东部并拥有广大开放地带的省份,要发挥龙头作用,率先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发挥对黄河流域中西部省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第四,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全流域协同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的务实合作,融入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和中部崛起新局面。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畅通陆海双向开放大通道,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门户。

猜你喜欢

中间品省区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中间品进口与中国企业创新
——基于进口关联化、多样化与高度化的多维视角
美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以中间品进口为视角
我校成功举办第四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进口中间品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