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河南故事 传播中原声音

2023-10-27常瑞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原文化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以熟练掌握外语能力为目标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应积极寻找突破口,找准专业方向,提炼专业特色,结合学科优势和地域特征,将人才培养模式引向“注重特色、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本研究立足中原历史文化沃土,以高校基础德语课程教学为例,探索高校德语教学融入河南地域特色——德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德语教学;中原文化;外语技能型人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在传播华夏文明以及黄河生态文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一带一路”建设为河南省对外开放打开了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传播河南声音,离不开新时代外语人才向世界讲述河南故事,传播中原声音。河南故事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用外国人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述河南故事、传播中原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多彩的河南形象。

一、河南高校基础德语教学融入地域文化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基础德语教学是专业之本

目前,河南省高校开设德语专业的主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洛阳)以及郑州商学院等。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案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50~180学分,总学时为2400~2900学时。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50%~85%。德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涵盖德语语音、基础德语、德语视听说、高级德语、德语分析阅读、德语基础写作、德语国家概论、德语文学概论、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等内容。

以郑州大学2020年《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本专业课程需要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57学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59学分,占比37.5%;专业实践类课程24学分,占比15.2%。专业核心课程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共计41学分,占比69%,主要包括基础德语Ⅰ、Ⅱ、Ⅲ、Ⅳ和德语语音等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共计12学分,占比50%,主要包括德语视听说Ⅰ&Ⅱ、德语阅读理解Ⅰ&Ⅱ、德语听力Ⅰ&Ⅱ、德语写作Ⅰ&Ⅱ、德语会话Ⅰ&Ⅱ等课程。从中不难发现,基础德语系列课程下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类课程在学分占比上都很大。

(二)基础德语教学内容及特点

基础德语系列课程是面向德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专業必修课。课程内容从德语语音开始,依次过渡到词汇、语法、语句、短文以及交际等内容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能力。基础德语系列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知识点庞杂、内容涉及面广、学时、学分比重大、教学任务繁重等,该课程也承担了语法课、阅读课、词汇课、听力课、写作课、翻译课、社会文化与国情课、跨文化课等多种课程的基础阶段教学任务,综合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等。

总之,利用基础德语系列课程教学多样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在对基础德语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融入河南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基础德语教学对象及特点

基础德语系列课程教学对象为德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其年龄分布在18岁至20岁。此阶段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意识不够成熟、政治意识薄弱、思想多元化等问题。由于基础德语系列课程的学情特点,师生之间较为熟悉,这为开展课程教学提供了时间和情感保障。授课教师容易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找准时机因势利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家国情怀、全球视野。

以郑州大学德语专业2021级学生为例,学生共计26名,女生17名,男生9名。河南省内学生14名,其他12名学生则来自河北、辽宁、湖南、四川、江苏、贵州、安徽、福建等省份。河南对于省内外学生来说不单是一个地理名称,还是承载情感记忆的“第二故乡”。在课堂上适当地融入河南地域特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河南,满足学生正常的情感需求。

(四)基础德语系列课程教材特点

基础德语系列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系列教材《当代大学德语》,该系列教材在2006年首次出版。自教材出版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新文科、大思政背景下,部分教材内容已经过时。在教材内容选取上也忽视了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比较少,中西方文化比例失调。学生对外语文学及其流行文化滔滔不绝、赞不绝口,但用外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却语无伦次、牵强附会。为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授课教师应该挖掘、整合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并融入专业教学的顶层设计中,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新时期青年外语人才。

综上所述,基础德语系列课程学时比重大、内容涉及面广、兼具培养多种语言能力等特点,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注重从情感认同和家国情怀方面入手,为来自省内外的大学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多彩的河南形象。

二、高校基础德语教学融入河南地域特色实施路径

讲好河南故事,离不开顶层设计、研究布局等宏观叙事。要立足在校大学生群体,做好微观叙事,要让学生明白小故事也能阐明大道理。在选择思政素材时,既要“本山取土”,善于在专业课程中找到融入河南地域特色的切入点;又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依托通识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河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效采取讲授法、讨论法、任务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混合式教学,即线上线下相结合,课上课下相补充的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河南地域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依托学校和河南地域特色,做好价值引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外语人才,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开设中原文化翻译等专业课程,避免“胡译乱译”,规范使用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下的专业术语,向世界讲述河南故事。另一方面,增设中原文化相关辅修课。例如,借助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实现校内不同院系之间教学资源共享,补齐本土文化理解不深的短板,加强对学生的本土历史文化教育。互联网赋能传统教学,利用课余时间,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习“中原文化·历史篇”“中原文化·行为篇”“中原文化·武术篇”等在线课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感悟中原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为讲好河南故事,发掘中原文化的时代价值,奠定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基础德语课堂教学融入河南地域特色

课堂教学是基础德语系列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主渠道。从“贴近生活、反映社会、触动情感、引发共鸣、升华观念”的思政元素入手,以深入细致的方式将河南地域特色元素融入教学各方面、各环节。

德语听说训练融合河南地域特色实践。当代大学德语2 Lektion 1 Text 3 Eine Reiseleiterin spricht über München(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一位导游在讲述慕尼黑)课后一道口语练习题为“假设您是一位导游,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进而引导学生以“出彩郑州”为题,撰写导游词,带领学生云游郑州。当代大学德语4 Lektion 3 Text 2 Die Physiker. Kom?觟die von Friedrich Dürrenmatt(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物理学家》迪伦马特的喜剧)其中的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以口述的方式简扼介绍一部中国或外国的电影或戏剧。学生可以举例抗日喜剧电影《举起手来》或者谢晋导演的电影《清凉寺钟声》中关于在战争期间抚养日本弃婴的故事,与此同时,讲述两部影片所在的拍摄地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村庄——河南辉县郭亮村。

德语翻译练习融合河南地域特色实践。当代大学德语2 Lektion 9 Schneller,h?觟her,st?覿rker(第九单元 更高、更快、更强)在教学导入环节出示与奥运会有关的大量图片,并辅以文字“奥运会—从古希腊到现代北京”。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2008年和2022年北京“双奥之城”相关德语表述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2019年在郑州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学习用德语翻译各类特色比赛项目,例如,民族式摔跤、花炮、龙舟等名称。当代大学德语4 Lektion 8 ?魻konomie und ?魻kologie(第八单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利用人民网平台德语版搜索关于“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或者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获取最新的经济数据和政策文件,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中德互译素材。

德语写作融合河南地域特色实践。当代大学德语4Lektion 9 Text 3 Bilderbeschreibung “Kreidefelsen auf Rügen”(第九单元第三篇课文描写美术作品《吕根岛上的白垩岩》)作为说明文、记叙文的训练素材。尤其在描写中外美术作品时,可以从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入手,作为融合河南地域特色元素的切入口。

德语阅读融合河南地域特色实践。当代大学德语3 Lektion 9 Es war einmal ...(第九单元很久以前……)涉及德国格林童话及德语地区民间故事等文学性文本。作为阅读的补充材料,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德语版的中国传统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如耳熟能详的《炎帝黄帝大战蚩尤》《伏羲》《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鲤鱼跳龙门》《楚河汉界》等河南特色文学性文本。借助人民网平台德语版搜索“郑州”“河南”等关键词,培养学生常态化阅读习惯,积累时政专业术语和关键词的同时,潜移默化学习文本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传播问题。

最终形成以课堂内容为支点,由点到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缘事析理、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

(三)第二课堂融入河南地域特色

高校基础德语系列课程思政不仅可以在第一课堂实现,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第二课堂学习,完成任务式、项目式实践教学活动,让学习融入生活、走进社会、映照现实,有效延展思政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创设课程思政多元育人路径,完善外语课程育人模式。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优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例如,依托河南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平台,利用德语专业优势,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活跃在豫德合作一线,成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河南故事的内容和精髓,讲述有活气、有张力、有温度的河南故事。

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梳理并总结德国媒体镜头下的河南形象,以报告或宣传海报等方式在班级展览。同时,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开展翻译实践活动,用德语翻译家乡的公共场所标识、景区简介、美食特产、民俗故事等,通过学生的视角多维度、多渠道讲述河南故事。

随着短视频的蓬勃发展,许多大学生也热衷拍摄并制作短视频作品。高校要对学生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利用假期拍摄德语短视频的积极性,以“我的家乡”为题,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风景、美食等。通过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就读的德国留学生搭建中德大学生沟通桥梁,以大学生第一视角拍摄“老家河南”等中德人民喜闻乐见的双语短片。同时,定期面向全省德语专业大学生举办短视频创作大赛,例如,举办以“老子”“少林寺”“中华武术”“中医药学”“古都洛阳”等为主题的富有中原特色元素的德语短视频大赛,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展播评选,以赛促练,激发学生讲述好河南故事、传播好中原声音。

第二课堂的优秀实践成果安排在国内外网络平台上发布展示,积少成多,逐渐形成稳定、统一的文化品牌,同心合力,找到中西文化间的共同点、共鸣点、共情点,采取生动有效的方式讲述河南故事、传播中原声音。

三、结语

大思政视域下,在高校基础德语系列课程教学中融入河南地域特色是对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笔者聚焦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设计、第二课堂等维度,从思政视角探索了外语基础能力培养融合河南地域特色的有效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小语种课程融入河南地域特色提供借鉴。

高校在保证外语课程主体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思政育人实践,力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逐渐形成富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外语思政教育专题,从而搭建“德语系列课程+河南地域元素”的特色课程框架,突出专业特色,为实现人类文明互通互鉴、中外人民共鸣共情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可君.改善翻译人才培养 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EB/OL].(2022-04-12).https://www.gmw.cn/

xueshu/2022-04/12/content_35652545.htm.

[2]范黎坤.高校外語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基础德语”为例[J].外语与翻译,2021(3).

[3]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

[4]钟美荪.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J].外语界,2015(2).

责编:勉 耘

作者简介:常瑞(1985— ),女,郑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语教学学法、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关于中原文化传承和动漫形象品牌的有效发展策略分析
中原文化的特性与社会转型
中原文化的公众认知调查与对策分析
清代台湾文献中的女性移民探析
整合理论视域下中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越墓随葬品文化因素分析
“中州杰士”崔铣之文化精神论略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新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