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儿童:班主任协同共育的基础

2023-10-27程晋燕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9期
关键词:儿童观

【摘 要】家校协同是为了育人,人是教育的目的。作为专业的教育者,班主任在协同育人中占据主导地位,要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首先要对儿童有充分的认知。班主任要通过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找到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家校协同共促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观;发现需求;理解接纳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8-0013-04

【作者简介】程晋燕,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南京,210000)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要俯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声音,守望儿童的精神家园,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我们要主动与儿童“打交道”,有意识地“走近”儿童,破译儿童“生命成长密码”。我们要真正“走进”儿童,接纳儿童的动机,理解儿童的认知,与家长一起做儿童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引路人。

一、发现,让儿童的需要看得见

陶行知指出:“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因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心理變化的,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就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

1.在观察中发现儿童

观察是运用多感官收集信息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为专业判断和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者陈鹤琴先生就以自己的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808天的观察、记录和研究,总结出中国儿童生理、心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可见,观察儿童是了解儿童的最好途径,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观察儿童呢?首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研究意识,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其次,要客观、全面地观察儿童的一言一行,以欣赏、包容的心态解读儿童行为背后的秘密;最后,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持续跟进,必要时辅以文字、视频和照片进行实录,为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为因材施教的发生找到方向。

2.在倾听中发现儿童

倾听是教师与儿童之间高效沟通的前提,是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儿童内心想法,与儿童“零距离”接触的重要途径。但很多时候,教育者往往习惯强调儿童“听老师说”。

其实,每个儿童都渴望被倾听、被理解,那么作为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教师如何有效倾听,让教育更有温度呢?首先,教师要保持专注。当儿童有高兴的事与教师分享时,教师一定要全神贯注,传递欣赏的态度;当儿童受了委屈向教师倾诉时,教师别急于定论,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让他把所受的委屈和不快宣泄出来,并不时用“是的”“我理解”等话语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其次,教师要给出建议,仅仅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教师还需用语言对儿童所说、所做及所感做出反馈,并提供合理化建议,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3.在对话中发现儿童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对话时有发生,但教师对此时常是随意的、无心的,因此错失了许多发现儿童并与儿童增进感情的机会,导致教育无效或失败。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对话教育”,是一种教师与儿童之间相互敞亮、彼此接纳的互动过程。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与儿童进行对话呢?首先,成功对话的前提在于理解和接纳。儿童是发展中的独特个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情感问题等。遇到这些问题时,教师不要剑拔弩张地一味说教,而要试着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多用一些巧妙的句式,如“听得出来你一定……”“原来是因为……事情”“我完全可以理解……”接纳他们的情绪,认同他们的感受。接下来,教师要给予儿童一个释放情绪的空间,待儿童情绪稳定后,再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事件本身上来,帮助他们分析并给出建议,从而引发他们独立思考,达到自我分析、自我领悟﹑自我成长的目的。

二、包容,让儿童的生长看得见

儿童的心灵会按照一定的发展顺序历经数次结构性的转变,每经历一次转变,儿童的发展需要以及成长任务都将发生相应的转换。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塑造”功能,习惯性地把成人世界的东西填塞给儿童,自以为是地干涉儿童自主成长的过程。这种以成人为本位的教育观会因为违背儿童生长的自然规律而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造成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受到压抑,妨碍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发展。解放儿童,就是还儿童以身体自由、思想自由、心灵自由和创造自由。

1.勿用成人的思维“抑制”儿童

当儿童违反规则时,一些教师常常以成人的思维对儿童的外显行为做出判断,并采取控制强迫的专制态度来重塑规则、维护规则,很少向儿童解释“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守规则?”以及“更合适的做法有哪些?”长此以往,儿童很容易沦为极权文化“统治”下的牺牲品,形成被动、服从、脆弱的人格特征。有这样一个案例:六年级的小明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班主任在没有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判定小明有暴力倾向,并立即通知小明的爸爸来学校谈话,回家后小明爸爸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丝毫不接受孩子的辩解。这件事之后,小明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老师和父母交流。试想一下,如果班主任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解释,并告诉他怎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最恰当的;爸爸能够收起所谓的权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次,小明也许就会及时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学会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

其实,“自由”和“约束”从来都是同生共存的,就如同天平的两端,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失衡。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管人”,而是育人。教师和家长要多些耐心,少些急躁,多些倾听,少些说教,多些引导,少些强迫,这样才能唤醒儿童沉睡的自我意识,让儿童自觉自愿地生长。

2.勿以爱的名义“束缚”儿童

心理学上有一种防御方式是“合理化”,就是给自己的行为、动机赋予正当的理由和借口。适当运用合理化机制的人,能够在受挫后很快重整旗鼓,以维护自尊,免受伤害;而过度的合理化,容易形成对他人敌对的、难以容忍的怀疑态度,进而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学校,仍有少部分教师将这种过度合理化用在儿童身上,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使用冷嘲热讽、怀疑打压甚至是全盘否定的方式让儿童遵从自己。其实,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爱”。可真正的爱,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迁就,更不是打着关爱之名而行控制之实。真正的爱,是以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是以真诚接纳每一种生命存在为目标,赋予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营造个体生命成长的温馨空间,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自由舒展地生长。

3.勿凭考试分数“评价”儿童

有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一些家庭依然是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淡化了教育的本質——“育人”。“看重知识的吸纳而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儿童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儿童的兴趣、个性、潜能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超负荷”教育中逐渐被透支和消磨。“强调学习教育而轻视生活教育”,无视个体的社会交往需要和必要的情感体验,导致儿童的认知出现偏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蔡元培先生说:“若想有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欲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不如将灼灼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上,那创新型社会、中华之复兴可计日而得矣。”教师要始终秉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绿色生态教育理念,从“以分为本”的学习评价转向“分中有人”“以人为本”的育人评价,让每个儿童都能接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

三、评价,让儿童的发展看得见

教师的评价会影响儿童的一生,教师的评价行为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教师应树立以“儿童为本”的评价观,掌握科学的评价方式,让儿童的发展看得见。

1.成长档案袋:为儿童的发展“留痕”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于一体的评价方式。教师通过系统地收集能够表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各种作品,发现儿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档案袋评价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分享展示阶段。准备阶段,教师可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制定目标,并指导他们自主设计档案袋的形式,为自己的档案袋取名;实施阶段,教师可按照评价维度,组织儿童参与生活、动手实践,积累某一阶段的评价材料,可以是家庭作业反馈表、各类获奖证书、社会实践作业作品等;分享展示阶段,教师定期组织成长档案袋交流展示活动,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及教师评价,充分发挥成长档案袋的激励和支持功能。

2.家校联系本:为儿童的发展“赋能”

家校联系本是学生、教师、家长三方互动的平台,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载体。除了记录“当天的作业”和进行“注意事项”提醒,教师还可以结合本班学情,开辟“心情札记”,让学生写下在校园或教室里的所见、所闻、所想。当然,家校联系本还可设计“家长留言栏”,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信息互通,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空白。家校联系本,是纽带,加深家校对彼此的了解;是青春纪念册,记录了儿童成长的串串足迹;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教科书,家长和教师从中学习和反思,从而更好地走进儿童的世界。

从“走近”儿童到“走进”儿童,不仅是一次次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研究儿童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用心用情施教,用爱育人,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责任编辑:周小涛

【链接】

“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介绍

“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是由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发文、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面向全省中小学、职业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一项公益性专业论文竞赛活动。自1989年至今,“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34届,成为全省教育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品牌活动。

“教海探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每年的论文竞赛就是一次全省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教师围绕年度主题,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广泛阅读、大胆实验、合作探究,并及时记录有意义的事件,挖掘有价值的线索,撰写有质量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34年来,参加“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的青年教师累计百万人次,现场参加颁奖活动的累计十余万人次,累计有近万人获奖。

“教海探航”是教师研究成果的展台。每年的颁奖大会就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全省教师教研成果的大展示和专业发展的大培训。依托“教海探航”,教师在阅读、写作、实践、研究等方面相互砥砺、精进不止。一批有追求、有才华的优秀青年教师走上了这个展示的舞台,成为各设区市、县(区)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

新时代迎来新机遇,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作为。“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将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号角中锐意进取,主动作为,为建设高素质的江苏师资队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儿童观
浅谈日本社会的传统儿童观
“儿童本位”与“儿童崇拜”
比较电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国》中幼儿教师的行为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从一则案例看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及能力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儿童形象”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
关于西方儿童观的粗浅综述
用儿童观修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