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互换:班主任协同共育的行动自觉
2023-10-27罗京宁
【摘 要】班主任作为家校共育的主导者,需要促进家校教育理念上的一致、教育情感上的认同以及教育行动上的同步。班主任应对家庭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对家庭教育现状和家庭教育需求有切身的认知。班主任从学校回归家庭,从教师角色回归父母角色,可以在角色互换体验中提升对家庭教育的自我觉察,进而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胜任力;共情力;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8-0010-03
【作者简介】罗京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2)研训员,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九条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 第四十一条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二条指出,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当下,学校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并且也一直在认真开展各种家校共育活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一线的实践看,家校共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矛盾。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家校之间缺乏共情,家长和教师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看问题不看学生的需求,只追求结果不重视科学的教育方式等,是导致各种家校矛盾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胜任力的提升是关键。班主任要提高家庭教育胜任力,首先应该对家庭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对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有切身的认知。
一、陪伴与指导:家庭教育的新体验
2022年,“南京市罗京宁德育名师工作室”组织12位工作室成员(班主任)参加 “21天双陪伴”活动。“21天双陪伴”是指家庭教育陪伴师连续21天在线陪伴家长,家长在家庭教育陪伴师的指导下陪伴孩子,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理性平和地解决亲子冲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有效的帮助。家庭教育陪伴师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他们陪伴有家庭教育困扰也有意愿改变的家长,手把手地跟进示范,指导家长正确认识自我,并全面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情绪特征、性格特征、行为特征等,从而准确地理解孩子,觉察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做到情绪稳定、思维灵活、不拉不拒。
工作室參与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班主任在角色转换中学会换位共情,进而理解学生家长的境遇、需求与感受;在接受指导、解决自己家庭教育困扰中,反思家庭教育方法和家庭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不足;深入研究“育生”与“育儿”理念与方法的异同,学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经验的迁移与互补。活动中,工作室成员每日进行“家庭教育叙事”文字记录,家庭教育陪伴师每日进行点评和指导,每周进行电话、语音或视频会议交流,共同回顾一周家庭教育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沟通下周的陪伴内容、方向和重点。
二、反思与成长:家庭教育的自我觉察
“获得多方面成长”是参与此次活动的工作室成员在21天“家庭教育叙事”中的共同感受,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先实现自我的成长,然后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具体而言,工作室成员在“作为教师的家长”角色体验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自我觉察。
一是觉察“灯下黑”的原因。为什么有些班主任能教育好学生,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这是个非常值得教师反思的问题,也是本次活动的价值之一。参与活动的工作室成员普遍发现自己回到家中时需要及时转换角色,不可以将教师角色带回家,孩子在家需要的是妈妈、爸爸的关心和理解,而不是继续接受“家长教师”的教育。一些成员觉察到自己耐心不足、方法简单粗暴。因为白天已经处理了许多班级事务和学生问题,晚上回家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会直接批评孩子、指出不足,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一些成员发现自己将学校教育工作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未能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回家,没有形成学校教育经验向家庭教育经验的正向迁移。双向迁移不畅,严重影响了教师与家长两个角色的发展。
二是觉醒“要求过高”的负面效应。通常,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会比较严格、期望比较高,会不自觉地将孩子与优秀学生比较,而忽略了孩子个体的差异性。还有一些教师急于求成,把孩子当成人来要求,忽视了孩子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一旦沟通不畅或不见成效,“爱”的正面情绪就会变成不满、生气和暴怒等负面情绪,教育行为上愈发控制和专制,家庭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教师职业习惯对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未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三、思考与总结:家庭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在“作为教师的家长”和“作为家长的教师”的角色转换中,工作室成员学会了“转换角色进家门”“先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不用权力,用规则”等自我情绪调适和亲子沟通的方法,掌握了稳定自我系统和家庭生态系统的方法。同时,他们对于“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即要学会与家长共情,了解家长的需求,要研究儿童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是要重视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此次活动,班主任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有了切身感受,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帮助。作为“教师的家长”尚且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可想而知普通家长的需求多么迫切。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动与家长联系,给予方法指导,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家长共情。活动中,班主任在处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家庭关系问题时,与学生家长有了相似的经历;置身家庭矛盾和冲突中时,班主任与家长有了相同的情绪感受,从而真正与家长产生共情,与家长需求有了共鸣。这种真情实感带来的共情与共鸣,为班主任有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奠定了情感基础、指明了工作方向。
三要研究儿童发展规律。撰写和交流“家庭教育叙事”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不断研究儿童的过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读懂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坦然面對、从容应对儿童出现的问题。“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也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要求。只有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班主任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家庭教育。
四是要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此次家庭教育指导业务学习,班主任深知只有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更为科学、精准地帮助家长,家校共育合力才会更强。不进行专业学习,想当然地去指导家庭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对于有家庭教育困扰也有意愿改变的家长,不仅要普及科学育儿理念,还要手把手地跟进示范,指导家长准确地理解儿童。同时,班主任要指导亲子沟通和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觉察自己的反应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由“教师”到“家长”,再由“家长”到“教师”,在这样的角色互换中,工作室成员最大的收获是:习得了陪伴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读懂了孩子,读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觉察了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并主动转变与适应。班主任学会了从研究者的视角研究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深了对教育生活化的理解,教育与生活不能割裂,既要把教育专业经验运用到生活实践,又要用生活实践检验教育专业知识。
总之,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前提是研究需求和了解规律,只有深入研究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发现家长和学校的现实需求,才能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静平.线上入户陪伴:家庭教育指导新范式[J].江苏教育,2020(80):7-8.
[2]韩璐.“21天双陪伴”模式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题干预中的应用.江苏教育,2022(48):17-19.
[3]郭男. 小学班主任家校合作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外国语大学,2022.
[4]袁柯曼,周欣然,叶攀琴.中小学教师家校合作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98-104.
[5]朱旭梅,冯旭芳,徐敏娟.“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初任班主任胜任力提升的培训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2(15):16-19,25.
责任编辑:周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