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粮食生产发展浅析
2023-10-26宋君锋
宋君锋
新野县现有耕地 7.07万hm2,总人口84.83万,辖8镇5乡2个街道,272个行政村和社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小麦商品粮基地县、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和优质专用小麦重点示范县。2021年底,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0.58%,2022年再建 4333.33 hm2。
一、新野县粮食生产发展现状
近年,新野县粮食总面积稳定在8万hm2以上,年产量50万t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小杂粮等。夏粮生产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以弱春性品种为主,搭配早熟半冬性品種,种植有郑麦9023、先麦10号、兰考198、天宁38、西农979、郑麦0943、郑麦119等。2022年,新野县小麦种植面积 5.39万hm2,每667 m2产量482.5 kg,比2021年每667 m2产量475.2 kg增加7.3 kg,增产率为1.54%,小麦总产量达到39.03万t。秋粮生产以玉米为主。2022年,玉米种植面积3万hm2,每667 m2产量471.1 kg,比2021年每667 m2产量466.78 kg增加4.32 kg,增产率为0.93%,总产量达21.2万t。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如红薯1500 hm2,大豆 1 833.33 hm2,小杂粮1000 hm2,总产量1.5万t。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1.69万t,超目标产量50万t。
二、新野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多措并举抓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
新野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早发区,也是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区,还是小麦条锈病从湖北省襄阳市向北传播的重要阻击带,每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要早于其他地区且病虫害传播速度快,防控任务艰巨。为了做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新野县通过抓组织保障、抓监测预警、抓防控技术、抓舆论宣传、抓资金保障5个方面多措并举,护航夏粮生产安全。特别是在资金保障方面,在做好中央、省、市资金使用的同时,县政府连续3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全县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保障全县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全县小麦病虫害防治培训会,指导督促全县各乡、镇、街道运用网络、手机短信、张贴宣传挂图、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全方位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小麦病虫害防控,保障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
(二)坚决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底线”
1.坚决守住耕地数量“红线”。新野县全面推行“田长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监管,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县耕地保有率多年持续稳定在100%。
2.坚决守住耕地质量“底线”。新野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坚持田渠路林电“五网”配套、一体设计,分类、分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2022年累计建成“五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5.4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6.7%;加快推进全域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建立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11个,其中,部级监测点1个、市级监测点1个、县级监测点9个;建设“数字耕地”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分区耕地质量状况。
(三)确保耕地生态多样性
1.农田林网基本建成。新野县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原则,做到合理布局,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村庄环境相协调。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目前,全县已建成农田林网的农田面积 5.55万hm2,全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3%。
2.农田生态隔离带建设有序推进。新野县充分利用现有沟、塘、渠等,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拦截和消纳农田退水和农村生活污水中各类污染物,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四)广泛应用农业绿色技术装备
1.集成推广典型技术模式。近年,新野县农业农村局围绕主导产业,注重产业全过程绿色发展,多次发布推广优质小麦全环节高质高效生产、小麦规范化耕作播种、小麦干旱防控、玉米品种互补增抗、大豆免耕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机械化深松整地等农业主推技术。
2.加大绿色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新野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78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
(五)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
新野县农业农村局先后制定了《新野县化肥减量工作方案》《新野县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新野县夏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意见》《新野县夏花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开展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农药减量增效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各项措施。目前,全县平均每667 m2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减少20.61 kg,平均每667 m2农药施用实物量比2015年减少0.44 kg。
1.全面推行化肥减量技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施肥调查统计制度,设立施肥情况固定调查点140个,每年不少于3次调查,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以及不同作物的减肥技术。2022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1%。
2.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新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县能源站引导农民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料,通过项目示范引导,促进有机肥规模化施用;集成了“有机肥+配方肥+机械深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缓释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种肥同播”等技术模式,全县示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1 333.33 hm2,有效降低化肥施用量。
3.加大新型肥料推广。新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技术宣传和培训,有机肥、配方肥、专用肥、控释肥、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面积明显增加,注重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可提高化肥利用率。
4.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新野县植物保护植物控疫站在全县设立基层测报基点12个,严密监视病虫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发布趋势和防治预报,每年定期发布病虫预报和防治警报23期、技术资料12.5万份。
5.大力实施植保统防统治。新野县植物保护植物控疫站联合各乡镇(街道)继续推广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县共建立不同形式的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组织66个,施药机械总装备1163台套,主要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累计实施面积214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51.8%,比2021年增加0.2%。
6.绿色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全县实施绿色防控总面积5.30万hm2,全县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0.36%,比2021年增加4.26%。
(六)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两区”划定工作
新野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新野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认真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 7.47万hm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8万hm2、玉米种植面积2.67万hm2,玉米与小麦种植面积划定重叠2.67万hm2;划定重要农产品保护区666.67 hm2,大豆种植面积 666.67 hm2,大豆与小麦种植面积划定重叠666.67 hm2。
(七)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
近几年,新野县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在全县秋作物种植中,新野县农业农村局重点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2021年底,结合新野县耕地种植实际,申请并获批了1 333.33 hm2花生—玉米技术路径耕地轮作任务,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23年,全县计划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66.67 hm2,着力扩大大豆油料面积,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实现大豆玉米兼容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新野县农户常年种植小麦,每667 m2平均总收入约为1100元。但受物价上涨影响,小麦生产支出费用有了一定涨幅且每年均有涨幅。这样在小麦收购价每年涨幅不大的前提下,农户种植小麦生产投入却在大幅增长,造成种植小麦农户净收入增长较少或基本持平,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
(二)上级和本级对粮食生产补贴力度不够大
新野县农户在粮食生产上的补贴主要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农户种粮过程中的投入相比,并不足以弥补农户种粮支出费用。同时,受县级财政资金困难影响,本级财政在支持粮食生产、病虫害防控和粮食产业发展等方面投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良种研发繁育科研投入不够多
新野在粮食良种研发繁育方面,只局限于新品种的推广,辖区内还没有专门科研机构和科研基地用于良种研发繁育工作。
四、建議
(一)积极引导农户高质高效种植,提高种粮积极性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积极主动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农户绿色标准化种植粮食,通过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及品质,从而增加农户种粮净收入,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二)了解政策,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
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与上级农业农村部门对接,了解上级农业农村等相关职能部门政策,掌握当下粮食安全工作动态及项目安排,并按照政策谋划项目、申报项目,从而争取上级对新野县粮食生产、病虫害防控、粮食产业发展和涉粮新农主体发展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
(三)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
各级财政要加大在粮食安全生产上的资金投入及扶持力度。同时在良种繁育上,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国家、省、市农科院对接,并整合各类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责任编辑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