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躺平”现象冲击下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

2023-10-26王梦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1期
关键词:躺平培育精神

王梦雅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飞速发展和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面临着环境适应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选择“躺平”以逃避压力,并呈现扩散效应。这种带有享乐主义色彩的“躺平”现象,极易诱导大学生沉溺其中,丧失斗志,产生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章从“躺平”的概念及内涵出发,剖析其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冲击,阐释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归纳奋斗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躺平”带来的消极影响,树立奋斗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躺平”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冲击

“躺平”原指使身体呈平倒的状态,经过网络传播和发酵,现多指“在社会‘内卷’下,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体心理临界时,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态”[1],是一种非主流、边缘性的青年亚文化,表现为行为主体不同程度地放弃任何可能获取成功的手段,用一种看似无欲无求的态度表达着无力奋斗的消极颓废心态。

从生成环境看,“躺平”的产生受国内发展问题与外来思潮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躺平’是大学生在面临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时,个体将烦闷、困惑、无奈和无力投射到情绪和精神上的反映”[2];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各国文化交流碰撞,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迅速进入中国社会,影响了大学生,诱发“躺平”现象发生。从行为倾向看,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躺平’青年不断向下突破维持生存的底线和追求最低限度的自由”[3],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保持一种低欲望状态。从主体意识看,“躺平”青年缺乏竞争意识,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奋斗精神,一时的“躺平”或许会换来短暂的快乐和舒适,但久而久之,压力和焦虑感会加倍放大,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观之,高校需要对“躺平”及其带来的拒绝奋斗、甘愿摆烂的错误认知高度重视,特别要警惕这一现象对大学生产生的危害。

稀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选择“躺平”,看似选择了一种无欲无求、不争不抢的生活方式,实则是拒绝和逃避进入主流社会,甚至出现类似“三和青年”的状态,即“没有规划的未来,只为当下而工作;不求累进式的成长,只求即刻的满足;维持着近乎底线的生存,安于低欲望的生活状态”[4]。久而久之,理想信念淡化,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模糊,甚至丧失原有的政治立场,致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高欲望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常常感到压力和无助,进而选择用低欲望的“躺平”来对抗。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极易受其影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不思进取,养成好逸恶劳的学习状态,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进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思想领域的认同根基。

消解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认同。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认同是培育奋斗精神的重要前提。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努力和踏踏实实的奋斗。很多大学生在失败或碰壁后会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奋斗对改变当下的作用甚微,甘愿“躺平”,甚至萌发了“奋斗无望”“奋斗无用”的观点。面对复杂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发展挑战,他们发现“躺平”能够使其逃避竞争,得到短暂的安宁和平静。但是,因此滋生的逃避心理消解着他们对奋斗精神的认同,也破坏了崇尚奋斗的社会氛围。

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康人格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躺平”或许可以带来一时的安宁和满足,但如果任由大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中逃避现实问题,极易产生思想困惑,滋生消极情绪,丧失精神内驱力,严重的还将产生焦虑或抑郁心理,出现道德滑坡甚至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5]。“躺平”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群体存在精神懈怠和信仰危机等问题,因此,高校必须正视和加以引导,厘清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并精准施策。

三、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国青年“接力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中国青年“传承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召唤中国青年“艰苦奋斗”,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奋斗思想

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著作论述奋斗,但他提出的实践观、劳动观等理论,以及他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都是奋斗思想的有力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类社会性的一切活动的本质都是实践,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奋斗的实质则是立足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重复去寻求客观真理。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奋斗精神指导实践,才能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体验幸福,提升获得感。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7]。他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的实践方式,也是人实现自我提升的途径,因此,人的真正幸福是劳动的幸福[8]。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曾说:“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9]他曾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积极投入并指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失败后,深刻总结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即使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状态下,他们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进展,满腔热情、百折不挠地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思想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传承着崇尚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优良品质。“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赞赏。“闻鸡起舞”“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典故体现了志士们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孔子在为《周易》写的《象传》中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曾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李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刘禹锡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持,苏轼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这些诗句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无畏困难的奋斗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思想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倡导和培育的优良作风,是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的显著政治优势,是无比珍贵的传家宝。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从投身大革命到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再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矢志前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离不开领导人的带领和引导。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10],鼓励共产党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保持奋斗的政治本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党的胜利,首先和最主要地要归功于人民群众对于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要归功于全体党员的艰苦奋斗”[11]。号召大家下定长期奋斗的决心,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曾提到:“实现党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广大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不停步地前进。”[12]勉励党员同志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3]。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勉励青年自觉担负起时代重任,在奋斗中书写美好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1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奋斗”作出过很多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如何奋斗,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26 次提及“奋斗”,2 次提及“奋斗精神”,勉励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躺平”现象冲击下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

奋斗精神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基于前文分析,需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方面着力。

(一)在教育主体层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维联动

教育主体是指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学校和家庭是对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主体。

一方面,学校教育要强化理想信念,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应肩负的责任使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大力培育大学生勇担使命、敢于奋斗的价值观念。高校应将奋斗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注重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教育内容贯穿各个学科、学段的教育教学中,使奋斗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此外,还要注重挖掘各学科中能够体现奋斗精神的人物及其事迹,将奋斗精神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奋斗精神熏陶。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父母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事等诸方面发扬奋斗精神,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和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讲述祖辈奋斗的故事,贴近生活实际,向孩子传递奋斗精神。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照搬照抄他人做法,应当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教会孩子责任担当,在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的奋斗精神。

(二)在教育客体层面,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齐头并进

教育客体是指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一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自觉践行奋斗精神的内在动力。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以明初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大学生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学习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学党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成就。树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自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其次,强化理论学习以强本领。大学生要加强奋斗精神的理论学习,自觉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奋斗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品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以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弘扬奋斗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课堂上,紧跟教师思路,吸收课堂知识,学习并掌握奋斗精神的理论体系;课堂外,结合新时代特点,深刻掌握奋斗精神的时代要求。

最后,投身社会实践以担使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炼品格、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增进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在实践中感受奋斗精神。例如,利用节假日参观党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学习和了解先辈们英勇奋斗的历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感悟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支教、支农、义工等形式服务社会,在奉献中培养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感受奋斗和奉献的魅力。

(三)在教育介体层面,用好新形势和用活新媒体并举

教育介体是指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信息内容和教育方式。面对“躺平”现象的冲击,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要注重用好新形势、用活新媒体,双管齐下,多措并举。

用好新形势,丰富奋斗精神培育内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一定要结合时代新特征、新要求,挖掘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教育内容要紧扣时代主题,增强时效性、鲜活性和说服力。例如,在航空航天、医学、计算机等领域攻坚克难的科技工作者,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的最美逆行者等,将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榜样作为教育内容,能够让大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用活新媒体,创新奋斗精神教育方式。网络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躺平”现象通过新媒体得以扩散和传播,对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造成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高校要善于借助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推送具有正能量的内容,创新宣传方式,打造网络奋斗青年榜样,利用朋辈模范的榜样影响力,带动大学生自觉树立奋斗精神。此外,还要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完善信息审核机制和监督方式。

(四)在教育环体层面,家风、校风和社会风气环环相扣

教育环体是指与教育有关的,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大学生在家庭氛围和校园文化中成长,同时又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风、校园文化和社会风气都是教育环体,三者环环相扣,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塑造良好奋斗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对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和精神品格对孩子具有代际传递作用。良好奋斗家风的培育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正确家庭教育,要培养子女独立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奋斗观,鼓励子女在完成课业学习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打造校园奋斗文化。面对“躺平”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高校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实际需求和思维特点,精心策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奋斗教育融入活动的各环节,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优化校内评价体系,健全大学生奋斗行为奖惩机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正向引导作用,激励大学生重燃奋斗激情。

营造社会奋斗风气。以正确的道德价值为导向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能够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营造全民奋斗的社会风气,对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至关重要[15]。社会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模范人物的奋斗事迹,尤其是朋辈中的先进典型,号召大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奋斗的力量。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论监管,降低不良思想的传播扩散,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16]应对“躺平”现象的冲击,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明确大学生实际需求,丰富奋斗精神内容,创新教育形式,重塑大学生奋斗动力,引导大学生将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真正做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7]!

猜你喜欢

躺平培育精神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