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布斯人性论的历史价值

2023-10-26张一然

西部学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原罪人性论霍布斯

张一然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人性论一直作为伦理学基本问题被各个时代所探讨,对于人的把握也成为了诸多哲学家理论体系的核心。霍布斯(1)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指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指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著有《论公民》《论物质》《贝希莫特》《论政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作为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其人性论相较于中世纪神学时期,在视角上重新回到了人本身,对于人性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一次十分重要的转折。霍布斯人性论不仅奠定了其自身整体理论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法学研究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系统地理解霍布斯人性论的历史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霍布斯人性论的产生背景

(一)思想基础--人性论的思想基础

1.中世纪人性论--原罪说

“罪”在希伯来语中最早指箭射偏了方向。在中世纪,使徒保罗根据《圣经》对教义精神进行阐释,从而引发出“原罪”这一教义。在“原罪”教义中,“罪”从箭射偏了方向的意涵,转向了人崇拜目标的迷失,代指一种信仰的堕落。在“原罪说”中,人之所以具有“原罪”,其来自于人类诞生的原因。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受到了恶魔的蛊惑,偷食了禁果,并因此被逐出了伊甸园,在这个过程之中,亚当和夏娃的选择是人类原型的初步的展现。在亚当和夏娃被罚逐出伊甸园之后,品尝了世间的爱恨离愁,人类便由此诞生。人类的诞生在“原罪说”的教义中便是受罚的结果,因此人生下来便具有“原罪”。“原罪说”的确立,奠定了中世纪对人性和神性关系的思想基础,其对于人性恶的本质的规定,使得人性处在神性的下方,因而,人只能成为神的附属,要对神进行完全的信仰,从根本上人要永远地受神驱使。

2.近代背景下的人性论转向

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宗教改革的开启,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盛行。人的主体性价值被重新唤醒。“文艺复兴时期,在伦理道德上的主要矛盾是神性与人性的、神学道德与世俗道德的冲突。”[1]150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从而在中世纪的神权对于人性的压迫之下,重新唤醒人的主体性。

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启蒙思想的盛行。启蒙思想家对于自然科学与自然规律的肯定,进一步反对了对于神的迷信,从而再次高举人性的自由。如同笛卡尔所提出的“我思故我在”(2)“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哲学命题,意思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理性的绝对权威,认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许听从理性的证明。”[1]164在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就认为,人灵魂中的败坏本身就是一种受到荼毒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有了原罪,那善这个行为就必须依托于神,而非依托于人自身,而由此获得的救赎才会让人变得更加的高尚,针对善这个行为的讨论中原罪说本身是具有矛盾的。因此,马丁·路德就强调人是可以自由通过行善从而达到利他的结果。随后,加尔文在进一步的宗教改革之中也提出,如果人的本性之中必然具有着恶的因素,那在行为中,恶是必然被体现出来的,那么人就不能自救,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选择让自己的本性变成是善的。从上述的两个宗教改革家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在宗教改革的思潮之中,其本质上是反对原罪说中通过人的本性的规定下形成对于人主体性的剥离,宗教改革的核心产生了转向,也在信仰的过程中唤醒人的主体性。

(二)社会背景--资产阶级的兴起

在近代,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于思想的启蒙,神权的弱化带来了君主专制的强盛,而自然科学的兴起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力的革新。霍布斯所处的英国也正经历着生产力变革所带来的阶级矛盾的逐渐锐化。其中,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来自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崛起的新贵族与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他们与国王专制下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完成资本的积累,对于农民和工人的剥削也趋于严重,导致英国在16世纪末成了一个战乱的国家。资本的大肆剥削使得在17世纪初农民的反圈地运动盛行,以及手工业者多次游行,对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开始反抗,使得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与不稳定。而这样动荡且矛盾尖锐的社会环境深深的影响了霍布斯的思想走向。伴随着西班牙入侵的时代背景,霍布斯诞生了。正如霍布斯对于自己的评价,“恐惧”是他的孪生兄弟。个人主义下,对于自由、幸福等人生价值的倡导,在战争之中逐渐的消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个人主义在实践中的困境,成为了霍布斯思想的出发点。

二、霍布斯性恶论的思想倾向

(一)人的自然本质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将动物的运动分为了两种特有的运动,其中一种是例如呼吸、消化等不需要帮助的运动,这一类运动在霍布斯看来是不需要构想的,这类运动被霍布斯称之为生命运动。而类似于行走,这类需要先具有想法之后才能够进行的运动,霍布斯将其归类为动物运动。从人的行为出发,人的运动无外乎也是这两种运动,诸如内脏的活动等不需要构想的本能活动支撑着生命的维系,而比如肢体间的协调,或者在社会中通过社会而产生的社会行为,这类需要先具有想法,则是支撑着人类的外在活动。从活动属性上人与动物之间活动的本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此,霍布斯认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在对于人是由物质构成的进一步解释之中,霍布斯用一种机械唯物论的方式去说明人的物质本质及其行动的根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骨架和及其的构造,人的活动与及其的运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人只是一架按照力学性质活动的机械。”[1]186也就是人的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机械运动,包括人的情感和欲望,也是来自于力的作用。霍布斯认为,对于人的研究应该和对于自然物的研究一样,从人已经具备的要素进行逻辑推演。“由于生命只是肢体的一种运动,他的起源在于内部的某些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一切像钟表一样用发条和齿轮运行的自动机械结构具有人造的生命呢?”[2]1在霍布斯的机械唯物论中,人的关节其实就如同齿轮,而组成人的各部分,跟组成钟表的各部分没有什么差别,而钟表的运行来自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运动,人亦如此;人的运动从本质上来看,也就是一种内部各个结构之间按照逻辑运行所产生的结果,这也是感觉和情感的产生形式。由此,霍布斯完成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论证,通过借由机械运动对人的行动进行解释,从而得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本质。

(二)人性是自私的

霍布斯将人看作是一种“自然物体”,进一步对外物刺激所导致人的运动进行分析。在分析之中,霍布斯认为生命运动依靠的更多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构想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普遍性以及必然性。动物运动需要构想,但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动物运动表现为一种特殊性以及偶然性。在这样的差异性中,霍布斯发现两者运动即使性质具有差异,但是其目的是相同的,即对于生命权利的保存和延续,而这样的保存其实也是人可以开展任何活动的基础,是人生存的前提。霍布斯对于人的行动目的都是倾向于自我保存的观点提出,不仅标志着对于中世纪对于人丧失主体性的人性论观点进行冲击,并且也成了霍布斯在政治哲学中对于人的权利思想基础。

霍布斯认为外物的差异性对人刺激,从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霍布斯将积极所产生的感觉规定为欲望,而消极所产生的感觉则规定为嫌恶。在霍布斯看来,人的基本欲望就有对于权力、财富、知识的渴望。在诸多的欲望之中,霍布斯认为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权力欲,甚至其他的欲望归根结底也可以被看作是权力欲。因为,在社会活动之中,人取得利益的基础便是尽可能多地去获取权力,只有足够多的权力才能带来相应的利益,而这部分通过权力所取得的利益,在人的本能驱使之下,人便会偏向于再去满足其他的欲望。但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获得资源是需要靠主动争取的,因此人天生就会在本能的驱使之下产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由此,霍布斯认为人对于权力的争夺是与生俱来的,对于欲望满足的贪婪造就了人对于权力的争夺。由于人的自私是先天就存在的,“在人类的天性中我们便发现,有三种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种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2]93因此,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是恶的。

在得出人的自私本性之后,对于人这种天生的恶,霍布斯认为,人性也是具有向善的可能。但在人对于善恶的界定当中,善恶是相较于对象而言的,并非绝对。“不可能从对象的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1]37霍布斯所认为的善恶相对性,使得善恶二者互为存在,也导致了在现实中我们对于善恶的判断都是暂时。在对于善的转向上,霍布斯同时认为人是具备理性的。正因为人具有理性,所以人后天是可以通过理性做到后天为善。

(三)自然状态说

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建立依靠于其对于人自然状态的界定。霍布斯对于自然状态的界定具有双重内涵,其一是国家这种组织形式产生之前,人类的生存境遇,另一个即对于远古人类的生存状态,这种自然状态的核心内涵也就是政府权力的缺失也就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之中,人对于本性的暴露是最为充分的,因为缺乏了社会约束,每个人都可以完全按照本性的驱使去进行活动。在两种状态之中,霍布斯认为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都是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状态之中,霍布斯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并非是一种由制度赋予的平等,而是身心能力上的平等。因此,霍布斯所强调的平等更多的是这种综合能力的运用所带来的结果上的平等。而在自然能力下的平等,在霍布斯看来更多的是为了人可以获得相同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就是霍布斯所说的自然权利。

在自然状态说中将人类的争夺假定为自然状态,在霍布斯看来,如果人人都具有人人平等的要求,那么自然状态下的争夺就可以被避免。但人的意愿是受到自身趋利避害的本性所驱使,因此在社会之中人类的争夺便是永无休止的。正如在《利维坦》中写道:“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2]94战争必然会带给每一个人恐惧,那么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之中,人的生活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更说不上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消除现实的威胁成为了人维系安全的必然选择。霍布斯认为,在这样的状态之中人们的生活只能活在惶惶不能终日的恐惧之中,是不具备幸福生活的条件,因此,人必须要摆脱这样的生活,而方式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公共权力去对于每个人进行制约,而这个公共权力也就是利维坦。由此,霍布斯也完成了以人性论为出发向最终的政治哲学的过度。

三、霍布斯人性论的评价

(一)霍布斯人性论的现实意义

霍布斯对于人性的分析,是将视角建立在人的自身,摆脱了中世纪对于人性的束缚,而是更多地从现实的人对于人性进行界定。并且,在霍布斯对于人性的界定过程之中,也打破了之前人性论中对于“欲望”的妖魔化,更加合理地正视了人生来就会具有的本能,为其提供合理性论证。

同时,在得到人性具有的恶的倾向的基础之上,“霍布斯试图为人性设定更多的内容,那就是理性。”[3]25但霍布斯认为理性并不是从动机上对人的行为进行修正,而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而对于这种通过理性对于自身的欲望形成的约束,只有每个人将自身权利让渡,所缔结成一个社会性的公共权力机关才能够更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幸福。在社会模型之外,霍布斯也倡导通过理性去寻求真理,认为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由人自身通过理性去挖掘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得到答案。在固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霍布斯的道德哲学的倡导无外乎是进一步将人的生活回归到人本身,有助于在神学向自然科学转向的社会背景之下,推动价值体系的转向。在现实层面,霍布斯对于理性可以调节人的欲望从而避免争斗,也具备深刻的现实意义。在霍布斯所处的战争频发的时期,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无外乎是利益上的难以调和,霍布斯所希望的理性思考,也是在现实环境之中将矛盾进行协商解决的倡导,避免发生战争。因此,霍布斯所提倡的对于现实矛盾的解决也具备深刻的现实价值。

(二)霍布斯人性论的局限性

在霍布斯的人性论中,将自私进行了绝对化。在霍布斯整体基于人性中自私自利所建立的社会体系,都是倡导通过个人力量或者社会力量去约束人性。从而将人性摆在一个需要被调节和约束的地位。但在现实中会存在社会权利真空的地带,在缺乏约束的场域中,人也可以产生舍生取义的选择,因此正如霍布斯分析的一样,人性中切实存在自私自利的部分以及倾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倾向并不是绝对的单一化。

霍布斯在对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论证过程中,认为人的运动和情感都是一种机械的机制下产生的。在现代,对于人的情绪产生的过程,即使脑科学可以定义人的情绪的产生来自于脑岛和杏仁核等组织的反应,但是在反应的过程之中每个人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使是同一个外物对于不同人的刺激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如果将人的情绪理解成一种机械运动本身,就会导致人的同一化,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忽略的就是人的感性部分。所以霍布斯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将人过于机械化。即使霍布斯从视角上转向人本身形成了一种人的主体性转向,但是在绝对的机械化的过程之中,对于人感性差异的忽视也导致了人的主体性丧失。

四、结束语

霍布斯的人性论有着十分浓厚的科学理性的色彩,其理论的提出是经历了神学统治时期后,思想家重新对人主体性回归的一次呼唤。霍布斯强调人性本质的自私,但同时他也强调人可以通过理性驱散恶的一面,这彰显了霍布斯敢于直面人性的瑕疵,但同时也赋予人性以希望,并积极通过权利结构的构建去维护社会的安稳和谐。在此理论基础上,霍布斯提出了至今都影响深远的政治哲学体系,其思想价值时至今日仍具有丰富的理论探讨意义。

猜你喜欢

原罪人性论霍布斯
未尽到管理职责,安全部门的“原罪”?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霍布斯前后期法律思想比较研究*——以法律方法论为视域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契约精神中的共同体与个人
契约精神中的共同体与个人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原罪
论施特劳斯视野中的霍布斯*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