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策略

2023-10-26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育人

雷 娜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创新创造的重要源头和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招生人数由1978 年的1 万余人,增长到2021 年的117.7 万人,为推进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经管类高层次人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时代社会对经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阐释新时代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当前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对于促进经管类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加强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即在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理想信念、道德品行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新时代加强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把握其现实意义有利于明确其课程特点及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素,厘清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主线。

(一)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为新时代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只有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引领贯穿于经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并根据社会和行业对经管类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学科实际和专业特色,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伦理教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经管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向同行、互促互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才能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统一,全面提高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

(二)推进学科理论自主创新,加强新时代经管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

《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提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虽然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经济发展曾在世界上长期领先,但是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均借鉴西方学科体系而构建[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其中蕴藏了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经管学科发展既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又需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管学科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经管类研究生专业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经济、管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进一步明确新时代经管人才的价值追求和时代使命,从而为加强新时代经管学科建设储备学术力量。

(三)筑牢意识形态思想防线,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

高校是国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美博弈以及国内“三期叠加”矛盾等多种显性和隐性问题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经管类研究生在毕业后多数会在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宣传、政策研究工作,或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安全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提高政治敏锐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争做国家安全的捍卫者和践行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培养有利于国家安全稳定的新时代经管类高层次人才[3]。

二、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模式相对单一

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重要前提。当前,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本科生课程思政模式改革放于更加突出位置,研究生课程思政模式改革起步则较晚。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模式多囿于课堂教学单一途径,并以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由于经管类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跃,具备相对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创新具有更高期望,倾向于开放式、研讨式、思辨式的知识创新与思维创新。刻板说教式的单一课程思政模式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需要教师不断发挥教学智慧和总结实践经验,紧扣时代发展步伐和现实生活实际,采取经管类研究生乐于接受的、更为丰富的课程思政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反馈。

(二)教师育人能力亟待加强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主体,其教育理念与价值观念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过程的评价,最终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精神成长[4]。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还要求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技巧,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融会贯通。相对于本科生任课教师,研究生专业课教师多为研究生导师,其学历、学位、职称相对更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突出,在学生心中一般具有更高的威望,这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优势。然而,当前多数经管类研究生专业课教师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背景,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能力亟待加强。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不够深入细致,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分析的深度不足,弱化了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成效。

(三)实施效果评价有待改进

全面有效的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各级培养单位也提供了多项激励与保障措施积极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如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在教学改革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研究专项等。但是,目前多数研究生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仍然主要从教师教学课时量、教研项目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针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评教中的特定项目加以反映,或直接以课程思政竞赛参与情况、课程思政论文发表情况及课题完成情况等作为评价依据。这些虽然是衡量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然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实质上表现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转变和提升,亟待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发展与立德树人效果[5]。

三、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要高质量推进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学校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各高校应在党委领导下,成立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小组,指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科学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举措,统筹协调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与实施。结合经管类学科各个专业特色及优势,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立德树人核心价值理念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各章节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及育人目标,实施思政引领的手段与媒介。进一步深化经管类研究生教材改革,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打造与立德树人相适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与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密切接轨的高水平、本土化经管学科教材,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辩证看待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学科自信,培育经管类研究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和担当负责的人生态度。推进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及教学案例库共享平台建设,通过虚拟现实、慕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将课程思政育人的外延拓展到线上,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融洽度、便捷性、智能化和有效性。进一步创新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中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善用浸润熏陶、启发引导等柔性思政工作方法,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模式,以及小组讨论、互动游戏、情景模拟、演讲辩论等多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热情。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在经管类研究生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专业竞赛中也应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多层面引导经管类研究生成长成才。

(二)打造高效协作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教师的思想政治高度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平,必须打造一支由经管类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导师、辅导员构成的多元化教学团队。以专业课教师为主负责挖掘教学内容潜在思政元素,思政教师辅助提出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思路与方法,再结合导师及辅导员掌握的学生个性特征及发展需求,综合设计出满足经管类研究生思政教育需求的课程建设方案。通过集中备课、教案讨论、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宝藏,帮助其他课程教师以较专业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导师及辅导员实时收集的学生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思政策略,形成动态化、持续化的协同思政育人机制。通过认定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进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研究中心等多重举措,发挥领跑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营造懂思政、信思政、用思政的课程思政文化氛围。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地组织和开展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经验交流会、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使任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合能力,增强“肩负育人职责、落实育德使命”的责任担当,不仅要在课堂中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情怀、职业道德和价值态度等的培养,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建立规范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建立规范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是提升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既体现在任课教师的授课质量方面,也体现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在对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考核上,要建立包括教学主管单位、思政课教师、学科同行及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采取不定期随机抽查听课的方式检查督导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主管单位主要负责考查教师课程思政工作态度以及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思政课教师及学科同行主要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课程内容的融合程度、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查,学生负责对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及言传身教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和权重系数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差异与教学特点,最终形成系统的综合评价结论,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奖评优以及定级定岗的重要参考。此外,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也可通过“我最喜爱的课程思政好老师”“课程思政明星课堂”等评选活动进行了解和评估,以发挥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营造争先育人的良好氛围和荣誉意识。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价经费应纳入研究生院年度工作预算,对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学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优先推荐各级相关项目申报。动态评估经管类研究生政治素养的发展变化,定期对其进行态度、情感及价值观方面的思政素养测评,并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以评价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效果。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学单位及任课教师,从而形成改进方案,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猜你喜欢

经管类研究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