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问题与路径
——基于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分析

2023-10-26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张 敏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志愿服务工作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1]。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中1.4 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认真、细致、良好的志愿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正成为我国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和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准思路,不断探索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语境中,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办学宗旨的深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一)助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在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重要机会,面向特定服务对象,发挥自身专业特长,通过自己亲身实践实现志愿服务目标。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要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志愿服务活动中,需要与社会不同群体和各类型社会团体进行沟通、协作。在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中通过走入社会,接触并解决各类校园中难以遇到的现象和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巩固深化课堂所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2];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审视自身不足,及时调整自身发展规划;有助于大学生锻炼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通过志愿服务工作,让大学生深切体会志愿服务精神,这对于大学生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价值灌输到实践养成的实践育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涉及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科技普及、法治宣传、支教扶贫、文化推广、敬老助幼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深入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更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式上实现互融互补。

00 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自主意识强,受到的传统约束少,面对激烈竞争和巨大物质诱惑,部分大学生会出现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淡薄,功利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需要作为社会重要力量的大学生群体首先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课堂的理论传授与现实的实践转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光靠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会觉得理论又高远又宏大,很难有所共鸣,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全方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课”之“大”还体现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这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志愿服务活动正是从大的社会环境之中上好思政课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之中,去体会与切身感受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在社会的大职场之中去锻造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涵养德行。通过了解和服务社会,大学生直接体验到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促使大学生自我审视和自我调整,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认同、社会认同,培养志愿精神、奉献精神,在赢得社会和他人肯定的同时获得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完善人格,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和素养。

(三)强化高校服务地方的宗旨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彰显新时代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的言行对于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引领和导向作用,对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具有现实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地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践行了地方高校的办学使命。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唯一一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是其办学宗旨的应有之义。东莞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东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为社区群众、孤残老弱等群体热心服务,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公民素质,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扶贫济困、救助残弱的志愿者精神,展现了东莞理工学院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扩大了东莞理工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东莞理工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

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几乎与学校发展同步,1995 年就成立了学校志愿服务中心,截至2022 年底,累计共有注册志愿者3 3538 人,志愿服务时长数132 1757.67 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39.41 小时。学校逐步开始注重志愿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组织管理章程。搭建了校内校外两个志愿服务平台,“校—院”两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以“国际志愿者日”和“学雷锋行动月”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参与国家“西部计划”(山区计划),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西藏、新疆、贵州、云南、广东各区县参与驻镇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如大学生援疆支教志愿服务队、援藏(林芝)支教志愿服务队等。加强校地协同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为华为开发者大会、粤港澳院士峰会、宏远篮球俱乐部提供志愿服务等。

以东莞理工学院经验材料为分析对象,我们可以发现,东莞理工学院学生志愿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但受限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重规模和数量,轻质量和内涵”的短板,亟待完善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大学生志愿者应该秉持正确的志愿态度,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专业技能。这些志愿服务要求的素质能力,只有通过专门的培训和教育才能达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应与一般的志愿服务有所区别,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不能停留在简单劳动、基本服务的层面。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又以临时性居多,定期、定向性活动较少,志愿者多为活动需要而临时招募,虽有培训但培训时间短、次数少,培训效果有限。这就导致志愿服务质量不高,志愿者也难以在活动中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强,学生往往在具备了一定的服务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却因毕业等原因而离开志愿者队伍。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行逐级管理模式,按照“校—院”两级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校级层面组建青年志愿服务中心,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并进行管理,与有关单位、共青团组织和社区联合开展活动。学院层面成立志愿服务站,面向各自学院招募志愿者并进行管理,配合校志愿服务中心或者独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学院志愿站组织的服务活动经常出现多个学院志愿服务站同时服务于同一个对象的情况,严重限制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广度。学院志愿站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单一,也存在走过场、应付式活动情况,志愿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制定了一些制度办法等,但是对志愿活动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机制问题等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志愿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用于必要的组织、培训、宣传等活动,靠学校有限的拨款无法满足扩大活动规模、提高活动质量的需要。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遭遇意外、与服务对象产生纠纷并遭受损失等情况偶有出现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缺乏统一和操作性强的活动评价与激励机制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涉及到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服务对象分布广泛,学校层面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院层面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要求、评价标准、激励政策差异性大,一些学院甚至没有明确的评价和激励办法,有的志愿者参加活动后仅简单记录,时间上做多做少一个样,质量上做好做坏没区别,不利于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激励机制方面也不够完善,有些志愿服务活动会以一些方式记录或者颁发一些活动证书作为激励,但有些活动则没有任何记录或体现,导致部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肯定和激励。学校和学院也会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定期评比,并对优秀志愿者发放证书给予奖励,但对其他志愿者的付出没有相应的认可,不利于这些志愿者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参与到志愿活动之中。

三、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

一是把好志愿者招募关。因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是自愿性、无偿性,这就要求志愿服务活动首先是自愿、自发的,并且是要招募到那些甘于奉献,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大学生。所以,在组建志愿者队伍时,杜绝一些有不良动机或抱有凑热闹心态的人员参与,把思想素质高、奉献意识强、真正愿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大学生招募进来,并尽可能确保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二是抓好志愿者培训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既要抓好专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每一次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又要做好常规性志愿服务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基本素养的培训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

(二)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搭建好学校、政府、社区、企业、居民多方联动机制,明确学校志愿服务中心平台的主导地位,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应该由校级平台统一规划。校级平台对学院志愿组织统一管理,协调和整合力量,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如在人员培训等工作方面尽量整合资源,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得最佳效果。二是理顺校级平台与学院志愿组织工作关系,推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系统内部高效有序运转。校级平台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各学院志愿组织的优势,匹配志愿服务活动,并使得其能够相对固定化、长期化,能够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各学院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分工协作,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防止重复服务,杜绝形式主义的假服务。

(三)着力解决活动保障和资金支持

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必要的安全保障是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保障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开展志愿者服务的物质基础,除校行政拨款外,也可尝试向社会慈善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寻求资助。二是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良好的安全保障、服务过程的危机预警和协调保障,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发生,使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更安心参与和支持志愿服务工作。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为志愿者购买医疗和意外伤害保险或为发生意外情况的志愿者提供资助,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解除后顾之忧。

(四)构建高质量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探索合理的评价机制,依据服务时间、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反馈等为主要参考指标,建立统一、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志愿者服务评价机制。为志愿者建立专门档案,客观准确评价志愿服务活动并及时归档。根据志愿者的表现评定等级,建立逐级晋升制度。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之后,以证书的方式使其工作得以记录,证书既应该全面体现该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情况,又应该作以必要评价。二是将考评结果与入党、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挂钩,告知学生《志愿服务条例》规定了良好的志愿服务记录将纳入国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的工作之中,以此激励学生自愿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三是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宣传报道工作,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重视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表现突出的优秀志愿者,发挥志愿服务的榜样力量。

新时代,广大大学生志愿者要展现时代精神,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将成为推进美好社会形成的重要精神力量[4]。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