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资源培育“三元”品格的实践探索
2023-10-26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黄华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黄华萍
地方资源承载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有效载体,也是最具优质文化基因的土壤。笔者所在学校以地域资源为依托,打造“一公里课程群”,培养具有爱国、勤劳、创新品格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以形化人:打造育境场
融合区域资源,建设立体化的物型空间,营造全域育人的良好风尚与氛围。
(一)校内主题场馆
在学校建设“寻魏馆”,用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魏村的历史、人物、经济、文化、特产、工艺等,将学校北侧的花坛改造成“植魏园”,进行农作物的栽种培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作能力。在操场围墙边建设传统文化长廊“品魏廊”,张贴有关魏村的民风习俗、长江的诗词歌赋,以及人物传记等。一园、一廊、一馆集参观、体验、实践、传承于一体,为课程创生服务,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设富有生命力的环境。
(二)校外课程基地
开发学校周边特有资源,包括魏村老街、江心洲、古闸以及新建成的红帆文化广场、渡江1号馆等,打造“1+N”校外实践基地,构筑“校内校外”整合融通的学习场域,拓展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空间。
(三)教室文化建设
学生围绕区域优秀文化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将探究成果用于班级文化布置,形成浓郁的区域文化班级意蕴。
二、以课育人:构建课程谱
(一)架构一个德育体系
构建魏村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体系,通过国家学科课程进行渗透,通过魏村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进行专门培育,通过社团活动、仪式活动、节日活动、特色活动进行品格锤炼,真正将三元品格培育落地生根。
(二)开发一门特色课程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魏村中心小学“Wei+ ”校本课程,分为“Wei+ 味”课程、“Wei+ 魏”课程、“Wei+ 伟”课程三个篇章。“味”课程侧重了解江鲜特色,品味传统美食;“魏”课程追溯魏村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民间工艺等;“伟”课程则从伟大的人、伟大的产业、伟大的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分篇章、分学段确立学习目标,精选序列化的内容,真正让研魏之旅成体系,满足学生对个性化、高质量、有品位的课程需求,从而培育并涵养学生的“三元”品格。
三、以行树人:共绘同心圆
学校围绕“三元”品格提升,通过社团活动重点打造,仪式活动隆重举行,节日活动全面铺开,研魏之旅特色开展,共筑发展的同心圆。其中,重点打造“研魏之旅”特色活动。
(一)成立“研魏之旅”旅行社,健全组织机构
启动“研魏之旅”品格培塑项目,发布招募令,推举社长和社员,形成研魏旅行社组织架构。大队长和大队委主要负责,所有学生参与,每个部门招募的部分学生代表作为执行部长。
(二)绘制“研魏之旅”路线图,构建内容体系
绘制旅行图,“寻魏、品味、承伟”三大站点,“地域资源、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江鲜美食、红色基因、辉煌成就”六大板块,“江鲜特色馆、传统美食坊”等20多个小景点,构建学生研魏之旅的活动体系。同时,建立工作机制(旅行驿站)、活动形式(旅游攻略)、评价方式(旅行清单),构建研魏之旅育人模型结构图。
(三)打卡“研魏之旅”美景点,开展实践活动
依托丰富的地域资源,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育学生关键品格。
1.品味——了解水产美食,感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了解长江水产。说起长江水产,可谓数不胜数:刀鱼“长江第一鲜”,鲥鱼也是无比美味,河豚以其肉质洁白如玉、鲜美无比而天下皆知,还有长江鲇鱼、野生甲鱼等。丰富的水产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长江三鲜的基本常识,走进水产基地看长江河豚的人工养殖,了解河豚的洗杀、烹饪工序,品尝养殖河豚的美味,同时产生保护长江的神圣责任感。
学做传统美食。魏村地区的传统美食糕点不胜枚举,如青团、月亮饼、糯米团、乌缸豆饼、糕盒撒糕等。当地的麻糕是名副其实的“清宫美点”,依托百年老字号,开展做麻糕、尝麻糕、卖麻糕活动,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领略当地特色鲜明的美食文化。
2.寻魏——开展寻访活动,触摸地域文化的灿烂光华
以“寻根”微行动的方式开展项目化学习。围绕魏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艺术文化等方面,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主题性、渐进式、项目化的微行动学习方案。如在“老街艺术文化”主题系列微行动中,一至六年级分别设计了听一段老街文化奇闻逸事、说一段老街文化童谣俚语、阅读一篇老街文化经典诗文、赏析一幅老街文化书画作品、走访一位当代老街文化名人等项目化学习任务,在真实的学习场域让学习真正发生。
3.承伟——弘扬先烈品质,传承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1)伟大人物我传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魏村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如秦长贵、老寄娘……离学校500多米处就是纪念渡江战役胜利的红帆广场,从学校步行2千米就可以到魏村西乐陵园。学校依托资源,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传颂渡江革命英雄事迹的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
(2)伟大产业我参与
魏村的眼镜市场闻名遐迩。魏村人制作、经营眼镜,有据可考的历史,就有约百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拍照时戴的墨镜,就出自魏村眼镜工匠林先启师父之手。学校据此设计“我为魏村眼镜代言”微行动项目化活动。一年级学生“现场参观识眼镜”;二年级开展“五花八门秀眼镜”活动,学生手工制作眼镜,并走上T台秀一秀;三年级学生“寻根溯源话眼镜”,从魏村眼镜的起源、历史与传承开展探究,撰写研究性报告;四年级学生“艺术赏析品眼镜”活动,从魏村眼镜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社会影响等进行挖掘,制作文化宣传短视频;五年级学生“运筹帷幄卖眼镜”,从眼镜市场、受众人群、成本投入等分析入手,撰写营销策略企划书;六年级学生“巧手工匠制眼镜”,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眼镜制作方法,学习制作工艺,感受工匠精神,撰写工艺制作指南。
(3)伟大建设我见证
常州港通用码头全长527米,水深10.5米,有万吨级泊位3个,年吞吐量135万吨。配备梅特勒—托利多电子汽车衡、奇利公司集装箱升降操作平台、装备先进的电脑网络系统等,可满足客户快速、安全、方便、通关的要求。常泰长江大桥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主航道桥采用双层斜拉桥方式。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去参观、考察,感受水运交通的便捷,体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祖国的繁荣昌盛。
4.乐为——设立公益岗位,增强少先队员的使命担当意识
结合上述活动,学校进一步设立公益小岗位,如老街小导游、渡江1号馆宣讲员、眼镜店导购员、麻糕铺小能手、常州港小小搬运家等,使少先队员在岗位中得到锻炼,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达到锻炼自己、惠及他人、回馈社会的三维目标。在乐为中,增强少先队员的使命担当意识。
四、以合培人:联结共育网
(一)联动社会资源
走进德育基地:联合社区、企业、政务部门,共建地方文化传承馆、长江保护志愿站、实践创新劳动坊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参观学习等。
邀请文化专家:邀请魏村本地文化研究专家、魏村非遗传承人、活动基地工作人员等走进课堂,以论坛、访谈的形式开展学习,营造全员参与和整体互动的氛围。
(二)融合家庭资源
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在魏村边走边学,感受城镇风貌、感悟文化内涵,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品格提升。
开设家长讲坛:科学利用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讲坛,内容涉及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智慧科技、生活实践、职业体验、生命教育等领域,不断衍生更新德育内容。
(三)共享网络资源
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魏浦风情”地域文化资源库,以此作为资源共享平台。
成果分享平台:建立“研魏之旅”学生成果展示专栏,以此作为成果分享平台,如制作电子手账、设计文化产品、开发电子导游、设想规划魏村未来等。
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专栏,进行研魏之旅系列活动宣传,扩大影响力。
五、以评励人:创设新体系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性,学校构建“重体验、重过程、重激励”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是“微行动”通行证。学校根据研魏之旅课程设计相应的微行动学习单,并制作具体学习指南及提出活动要求。每完成一项行动就在上面盖一个笑脸章。
二是“旅行册”成长档。精心设计《魏小少年旅行记》。把学生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心得感悟,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保存下来,记录魏村中心小学少年成长轨迹,留下生命的印痕。
三是“研魏节”展示周。设立“研魏之旅”文化周,举行学生、教师、家庭研魏之旅成果发布会。学生分享研魏之旅项目学习研究报告,汇报阶段研究成果;教师分享研魏之旅教学叙事、展示优秀课例;家庭分享支持参与研魏之旅的心得体会。活动周结束后,评选“研魏之旅小小旅行家”“研魏之旅最美家庭”“研魏之旅课程优秀导师”。
研魏之旅,依托地域资源,打通校内与校外的教育壁垒,立足农村学校基础探索育人新平台,注重多元路径实施引发育人新体验,融合区域文化背景构建育人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