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的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探讨
2023-10-26时丽萍
文∣时丽萍
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双减”政策提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育人价值理念的回归。通过供给侧改革,学校可以树立起长远发展的眼光,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有效协调,将那些重复和低效的产能进行压缩,增加中高端的供给,更好地适应义务教育的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进而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在开展供给侧改革的时候,义务教育学校要以国家的“双减”政策为指引,通过有益的探索来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使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实现为素养而教、为全面发展而育。
一、“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关系
1.二者目标一致
从目标的角度来说,“双减”政策和学校供给侧改革都将教育活动的提质增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表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双减”政策的内容表现出了明显的目标指向特征,致力于义务教育常见问题的治理,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解决教育乱象,使教育资源能被更多的师生共享,避免流入校外培训机构,产生资本化的倾向。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治理的基础上,“双减”政策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求学校发挥应有的育人价值,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会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方式来增加供给,使更多优质的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价值,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完善教育服务功能。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突出了学校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也使学校供给侧改革方向变得更为明确;而供给侧改革的开展则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政策的具体要求能够更好地落实。
2.二者价值契合
从价值的层面来说,“双减”政策和学校供给侧改革都致力于追求教育公平,致力于提升义务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资源。“双减”政策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呼声,助力解决教育难点问题,为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提供了保障,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堂质量、开展个性化作业设计等形式来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在教育结果这两个方面的公平。义务教育本身就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双减”政策可以弥补不同经济状况家庭因为教育资本投入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使那些弱势家庭的孩子也能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而在学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集团化办学、教师轮岗等形式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广为流通,这促进了区域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减少了因为资源不均衡而造成的恶性竞争问题。二者的实施可以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推动义务教育向着优质化和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3.二者内容融通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双减”政策和学校供给侧改革都是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管理、评价、师资建设等形式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具体来说,“双减”政策作为近年来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本身就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进行改革的,通过减负的形式来提高供给的质量。减负的对象是十分多样的,比如课堂教学活动、课后作业以及课后服务等都包含在内,这也体现了我国从多层面提高减负效果的决心。而学校供给侧改革则是通过管理手段创新、评价方式改革以及教师配置强化的方式来实现教育资源的高质量供给,致力于增强供给的有效性,实现教育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平衡。从整体角度来说,二者在内容层面具有重合性,能够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共同促进、相辅相成。
二、“双减”视域下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满足人们在新时期对义务教育的需求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到了新常态,无论是国家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要性都足够重视。供给侧改革响应人们对教育尤其是对义务教育的需求。一方面,社会教育需求层次进一步升级,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也有了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从整体上来看供给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需求,不仅无法满足新增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现有需求。而进行供给侧改革,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服务供给量、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质量等多样化的方式来促进供给平衡,形成新的教育格局,实现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效率的提升,这可以使群众对国家教育展现出更强的信心,对“双减”政策的实施予以理解和支持,与学校、与政府共同营造良好义务教育环境,构建完善义务教育体系。
2.化解义务教育供需矛盾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比较高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教育供需矛盾。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手段解决这种矛盾势在必行。根据经验来说,包括“双减”政策在内的教育政策的推行都会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方面产生效应,供需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需求侧管理具有短期性的特点,国家在需求侧采取手段的目的通常只是对结果进行调控,对学校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关注不够。而供给侧改革则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相关改革措施更贴近于事物的本质,有利于相关政策的长期稳定。对于义务教育来说,学校供给侧改革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激活教育主体的活力,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服务的整体质量。
三、“双减”视域下的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策略
1.思想理念的“两转变”
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和初心。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这一理念的实施,通过减轻学生在校内的课业负担和校外的培训负担来为该理念的融合创造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打造义务教育的新格局。这要求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他们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增强德育的系统性,基于全方位的原则来增强有效性,将其融入到学科教育中,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使德育成为常规教育,并与校园文化充分融合。
回归学校的主体责任。在义务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教育主体,需要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部分社会教育职能开始转移给学校,学校所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走特色化教育之路,制定完善的教育目标,展现自身的教育优势,更好地承担主体教育责任。一方面,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致力于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另一方面,学校要突出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使教师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创新,为他们展示教学才能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做到供给侧改革依靠教师、成就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品牌,获得家长的更多信任,同时也减少学生在校外培训方面的需求。
2.行动实践的“三提高”
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将更多的学习任务安排在课堂上而非课堂外。在实施该政策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方法创新为课堂教学赋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这要求学校坚持稳中求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办学实际,运用教育资源,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引导,对各学科的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比如开展情景式教学来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通过项目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研究,提高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生活化教学来促进知识的真实形成,帮助学生实现能力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围绕着核心素养来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打造富有特色的课堂。
立足作业提高自学效率。“双减”政策对不同年级学生课后作业的时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也要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重点管理,通过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缩减作业总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科学布置作业,对作业的形式和结构进行优化。从作业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师可以对作业进行分层或者设计富有特色的作业来使作业的效果充分发挥。从作业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可以利用QQ 群、微信群等平台对作业内容进行公示,并由学科组长对作业总量进行审核,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保证。
延时课程提高服务水平。课后延时课程服务是“双减”政策的产物,这些课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与普通课程不同,这些延时课程虽然是在课后组织实施的,但内容并非简单的学科指导,同时还提供了兴趣拓展的服务,实现了课后服务渠道的拓展,使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等形式实现自身个性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建设校本课程和组织社团活动的方式来丰富课后延时课程,课程的内容应该覆盖多个方面,以多元化的形式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对于学生是否参加课后延时课程,学校不应干涉,学生及其家长可以在自愿的原则下选择参加或不参加,这也是减轻学生课后负担的表现。
总的来说,“双减”政策与学校供给侧改革在目标、价值与内容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学校要根据教育现状、结合学生的需要来开展供给侧改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来促进教育的提质增效,使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