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管循环的影响研究
2023-10-26地娜拉木巴克尔张荣马新
地娜拉木·巴克尔,张荣,马新
1.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2.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检验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临床研究发现,神经内科经常收治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患者,此类疾病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分析LI 的发病机制,脑组织深穿支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影响下,容易使血管壁产生病变,进而会诱发微梗死或软性化病变,慢性愈合后,便会形成不规则陷窝或者腔隙,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完成治疗后,预后并不理想[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且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习惯改变,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增加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对于腔隙性脑梗死而言,早期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头晕等,若患者的健康意识薄弱,比较容易忽视本病,进而引发急性病,加重病情,此时呈现出来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2]。当前,临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时,常见的治疗方法以扩张血管、脑神经保护以及抗血小板凝聚等治疗措施为主,但不同治疗方案呈现出来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有一定差异性。因此,本研究选择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收治的49 例中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分析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对脑血管循环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49 例中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5 例)和观察组(24 例)。对照组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龄41~73岁,平均(56.68±5.89)岁;病程1~6 年,平均(3.52±0.76)年。观察组中男15 例,女9 例;年龄43~72 岁,平均(55.06±6.01)岁;病程1~7 年,平均(3.49±0.8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诊断标准;②患者近期未服用其他治疗药物。
排除标准:①存在药物过敏者;②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大慢性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合并出血性疾病者;⑤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内容包含抗凝、抗炎和血管保护等。
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 070023;规格:50mg/支,20 mg/支)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剂量:0.9 mg/kg,首次给药选择静脉推注,用药量为10%(1 min 内完成),剩余90%采用静脉泵入(1 h 内完成)。
阿替普酶溶栓24 h 后,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和对照组方案加用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 130007;规格:75 mg),75 mg/次,1 次/d,连续用药14 d。
1.4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标准分别选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BI),其中,NIHSS 评分共计涉及11 个维度,主要采用4 级评分法,总分值为42分。在BI 评分中,分值共计100 分,得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②临床疗效。借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linic 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icit Scale, DN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以上,评定为显效;功能缺损减少18%~45%,评定为有效;功能缺损减少<18%,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脑血管循环指标。主要观察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以及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血流速度。④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治疗期间血压下降、腹泻、肝功能异常以及皮肤瘙痒。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表示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BI 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 评分比较[(±s),分]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循环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脑血管循环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管循环指标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循环指标比较[(±s),cm/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循环指标比较[(±s),cm/s]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LI 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情况下,易受血液、血管和血液流变等异常的影响。患者颅内动脉血管产生粥样硬化改变是诱发该病较常见的病因,这种病因会引发患者的血管壁增厚,甚至出现完全闭塞,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局部脑组织血流量,进而引发其脑组织产生缺氧、软化、缺血等不良症状,甚至还会引发梗死[4]。对于LI 患者而言,具有多发性病灶病理变化和腔隙性脑梗死小血管病变等特点,若患者急性发作,则容易产生眩晕、神经功能症状缺损等现象,因此,即便成功救治急性患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5]。对于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而言,临床预后差,容易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通常情况下,LI 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6]。虽然LI 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低于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但病情易复发,容易给患者的生活、健康带来较大影响,需要积极探寻科学的治疗方案。
很多新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都极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肢体和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及时对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有效疏通患者堵塞的血管,有助于恢复梗死区供血状况[7]。临床治疗LI 患者时,可选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通过分析该药物的机理,发现特异性较高,且该药物主要是一种纤溶酶活化剂,对堵塞部位的纤溶酶而言,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可与血纤维蛋白有机结合,有助于形成血纤维蛋白溶解酶,这种蛋白酶在很大程度上可溶解血栓纤维蛋白,进而凸显溶栓作用,对疏通阻塞血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改善脑局部微循环,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损伤[8]。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治疗时,该药物对脑组织微循环的改善能力较轻,若对此类患者单独用药,呈现出来的微循环改善效果并不明显,还需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用药,进而提高临床疗效[9]。急性多发性LI 病理基础认为,血液高凝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脑梗死,多数急性多发LI 患者的血液都会处于高凝状态,使得患者的脑组织持续性损伤[10]。因此,临床治疗急性多发LI 患者时,首先需要改善患者的脑组织供血,在药物选择方面,可选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该药物属于一种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受体阻滞剂,在临床治疗脑梗死时比较常用,该药物能够与血液中血小板膜表面的ADP 受体结合,可以发挥抑制血小板凝聚的功效,属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加快前列环素分泌。减少患者体内暴露的纤维蛋白结合位点,有效减少血小板凝聚,对LI 患者用药,能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11]。余金虬等[12]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并未发现两组ACA、MCA、VA 血流速度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后,3 项指标水平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王淼[13]采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BI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周艳萍[14]采用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20%)明显高于对照组(80.43%),与本研究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接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冯琪清[15]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LI 患者,NIHSS、BI 评分明显改善,且联合用药呈现出来的改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P<0.05),且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高,可以改善ACA、MCA、VA 等各项脑血管循环指标,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虽然联合用药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略高,但和单一用药方案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LI 患者时,可选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用药方案,该方案临床疗效高,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脑血管循环,在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