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以C 文学院为例

2023-10-26于清赫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原典外国文学文科

于清赫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外国文学教学方法现状及问题

(一)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以C 文学院为例,外国文学课程使用 “马工程”(第二版)教材,上册一学期理论学时48 课时,不包含实践学时。外国文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性极强,但实践性和应用性常常被忽略。就文学而谈文学,就作品而讲作品成了授课常态。根据2021-2022 年第一学期对教学方式的调研结果来看,传统讲授法的使用占89.6%位居第一,97.1%的学生一学期内课堂参与次数少于2 次,且二者关系系数为0.956,说明教学方法的老旧固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学习被动,且无法体现创造性,不符合新文科“重创新”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的单一固化也直接导致教学内容的接纳理解程度、考核维度的全面性大打折扣,更遑论达成高阶的教学目标。

(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不够充分

以外国文学(上)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按照古代文学、中古文学、14-16 世纪文学、17 世纪文学、18 世纪文学、19 世纪文学(上)、19 世纪文学(中)的时间顺序排列。从知识的内在构成来看,外国文学中包含的事实或概念性知识,尤以介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内容梗概、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为主,这是常识性的知识,也是最基本应达成的知识目标。如何去欣赏和阅读外国史诗、小说和诗歌属于方法性知识,在能力目标的对应范畴内。而当我们拨开文学表象的重重迷雾后才会发现,原典作品中蕴藏的深刻的对人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的情感价值观,才是知识层级核心部位的价值性知识,才是对读者心灵和思想具有启迪性的知识[2]。然而,外国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意义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扩展眼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本国的情感价值观打造兼具国际实业和中国情怀的人才。换言之,中国人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世界文学。反观当下的教学内容仅停留在外国文学单一的知识脉络中,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讲述,既无中西方文学的横向比较分析,亦没有学科间知识的融通与拓展,致使教学对象在知识储备、思路视野和价值观念的输出上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学方法的固着和单一更是令教学效果堪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融通和拓展,且能够令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深度思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考评方式

教学方法的运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教师通过各种启发性、创新性方式引导学生巩固“旧知”并发现“新知”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开展教学、学生获得知识的双向互动过程[3]。此中,如何衡量一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则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方式从知识素养、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观测和衡量,用学生的文化知识输出水平、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和正确的价值观站位与呈现来证明教学方法的达成度和直接效果。事实上,多年以来,外国文学的标准化考核占比80%,学生依照考试范围背诵答案即可获取较高分数,无法体现对各项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准确测量,亦不能够达成新文科对人文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二、创新外国文学教学方法需要考量的三个维度

(一)外国文学教学方法需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高阶整合与提升

新文科对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或融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它不仅包括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融合,也包括与社会科学和医学、生物科学等自然科学之间更为深广的交汇融通。在此视野下,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也绝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材书本内的知识圈地中,但又不可主次不分地只追求实现外国文学课程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方面融合,造成学习的浅表化、丧失专业性的知识搭建和能力培养。于外国文学而言,应基于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素养的基本实际,在与本专业相关学科进行时空联动、构架知识体系的同时,引导学生以作品为中心进行多学科辐射,进行关联性的研读和探究,拓展其视野。基于此,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高阶整合与提升的过程,绝不是教师闭门造车再次通过机械的讲授方法向学生传递无尽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本学科内的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探索性的有机结合,增加新思考、启迪新感悟。

(二)外国文学教学方法需适应新时代教学对象的个体性差异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与学两方面协同配合才能够达成的教学手段,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其根本目的不过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其授课对象和任务目标主体永远是学生。基于此,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性格特点、特长优势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教学方法设定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代大学生是被不断贴上各种标签的“00 后”,他们成长在当今这个科技、信息、网络同步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行为选择的多变性越发增强[4]。在此背景下,教学客体跟随时代所体现出的显著变化是对传统教学活动的极大挑战,但同时也可能是教与学达成共赢的新契机。因此,教学方法需要量“生”定制,帮助学生利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这可以极大地优化他们的学习体验,阿塞凯宁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学习体验越积极正面,就越倾向于采取深层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投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越好的学习结果[5]。

(三)外国文学教学方法需迎合能力提升与素养提高两个进阶目标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方法改革是对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升级,但其根本目的绝不仅仅维持在学生对事实或概念性知识的背诵和记忆上,更主要的是方法性知识,也就是能力目标和价值性知识,也就是思想道德层面的知识的应用与体悟。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对标能力和素养目标的要求,且在教学考核标准中体现出对以上两方面的测量和评价。

三、创新外国文学教学方法的路径及初步实践

(一)教学内容融通拓展,教学方法协同配合

本课程的知识系统建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文学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疏离非常明显。据对授课内容的调研情况显示,传统教学中唯课本论的情况约93.7%,几乎不涉及学科交叉内容,所以,旧有的教学内容完全不符合新文科 “重原典”“重融通”的基本要求。基于新文科建设对于教学内容的新要求,结合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及能力素养,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使“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形成学生学习行动的自觉。

在文学类知识融通方面,首先确立“大文学”的知识视野,将外国文学与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以时间为轴进行并列对照,引导并帮助学生利用制作精细化的思维导图的方法,对文学类其他课程的学习成果同本课程的知识进行对比整合,在同样的时间区间里,探寻不同的文化土壤培育出截然不同的文学果实,对前人的平行、影响研究进行单元性、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比较文学视角,在宽泛的文学视野内夯实功底,在进行外国文学学习的同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话语。

在人文学科间的知识融通方面,设定“古希腊神话中的伦理观念辨析”等19 个课堂讨论主题,以自选题目主持并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利用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挖掘与探究,拓展知识园地,形成深度思考。

在与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融通方面,挖掘文学原典中涉及医学、动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设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植物及其象征意义”“在巴黎圣母院聆听建筑与文学的对话” 等12 个跨学科课题,引导学生以深入社会考察调研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构筑多元文化视野。

(二)教学方法量“生”定制,新媒体助力教学创新

长期以来,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原典作品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虽是受诸多因素所限,且了解作品基本信息的数字资源也数不胜数,但到底经典作品的文本本身才是最多最丰富的承载着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最值得被铭记的思想之所在。因而对于文学类课程而言,如何使学生回归文学的 “原点”,在原典中汲取精华、深度思考、应用于事,这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对于当下这群在碎片化信息、新媒体资源层层包裹中长大的“00 后”的学生而言,我们显然既应当鼓励其阅读作品,帮助他们利用所长进行思考之后,再进行有效的知识输出。由此在对学生的学习偏好和个人特长进行摸排调研之后,设计了“我的第一堂课、手绘故事、旧书新说” 等方法对原典阅读的成果进行个性化展示。其中,“我的第一堂课”是对标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设定的。学生可以以录制微课视频或现场讲授的方式来讲解自己眼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提交教案。根据课前调研结果,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美术绘画功底,且对西方美术发展史也有基本的了解。“手绘故事”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专长,以绘画的方式展现文本阅读体验,丰富内容输出样式。“旧书新说” 是引导学生结合舞蹈、歌曲、脱口秀、朗诵等多种形式,在挖掘原典作品新颖的视角或对原作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上,利用生动的语言和表现力,展示自己在作品阅读方面的体会和感受。

根据课前调研的结果总结学生喜好,并以此为凭创设其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对照新文科“重创新”的基本特征,在深度阅读原典作品后,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改编剧本或利用当下年轻人广泛接受的语言和表现形式重新翻拍经典作品,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其文学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度与参与度。针对新文科“重人文”的基本特征,面对外国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文化偏见以及在政治观、历史观方面的局限,引导学生以中国视角去审视世界文学背后的多样价值观,强化批判意识,利用外国文学讲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结合在交互性、个性化方面极具领军优势的新媒体平台指导学生创作微视频、微音频,经教师审核后发布。观测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程度,鼓励其进行学习成果输出,激发学习内驱力。

(三)构建多维考核体系,评判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多维度教学方法的创制与实施将学习过程与学习范畴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但对于方法实施的有效性和达成度则必定需要构建一个极具针对性的考核体系来实现。因此,我们将考核体系分为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考核两个方面。标准化考核侧重于对知识及能力目标达成度的考核,而非标考核则着重衡量学生在能力及素质方面的目标达成度,提升其分值比例,将考核项目渗透到学习过程的所有环节,且制定评分细则,着重强调对于学习成果输出的质量评价,尤其关注其中国文化视角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和思政水平的体现和提升,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揭示课程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精神,实现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价值。

四、结语

2019 年9 月29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6]。在“新文科”的多维度视域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改革发展更不应该仅停留在基础性知识的传授,而应当努力向着高阶性的目标逐步过渡。高效而贴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的创设和应用能够更好地将知识的交叉融合、学科的互涉互通,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创新进行高质量的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崭新的知识、实践及情感路径,为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助力。

猜你喜欢

原典外国文学文科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孙文科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