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以赤峰学院为例

2023-10-26李春妹王建阳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赤峰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春妹,王建阳

(1.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时,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1]。基于此,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创业史,党不仅带领人民切实地获得了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民族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极为瞩目的成就,开辟了有着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道路。其中,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经历了由“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2019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郑重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3]但值得注意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领导,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贯彻落实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目标和发展图景,不改作风地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号”这艘巨轮行稳致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有益于在青年群体中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和实践引领。换言之,高校把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极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建设“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时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引领下,中华民族正有条不紊地走在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康庄大道上,因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深化其对加强中华历史观和文化观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坚定大学生巩固民族团结的决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添柴加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路和题中应有之义,是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互助、构筑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发展旨归和实践指引。

三、赤峰学院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赤峰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 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的数量为140 份,回收率为93.3%,这就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其中,在140 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男同学的数量为47 人,占总人数的33.6%。同时,在问卷调查中有93 人是女同学,占总人数的66.4%。而在140 份调查问卷中,汉族学生有113 人,占总份额的80.7%,蒙古族学生有20 人,占总数的14.3%,还有来自满族的6名同学,和来自畲族的1 名同学,二者的占比分别是4.3%和0.7%。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数据调查选取的男女比例皆是随机性行为,不存在目的性的有机筛选,加之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调研选取的学生皆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这就为赤峰学院大学生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一)学校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情况

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事业的发展正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凝结。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讲授过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 ”时,有132位同学选择了讲授过,占94.3%,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选择了没有讲授和不是很清楚。绝大多数学生都接受过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教育,由此可见,赤峰学院很重视促进民族团结知识的传授。

当问到“您所在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开展方式是什么?”时,选择了“开展专题讲座”的有48 人,占总人数的34.3%,选择“开展理论知识培训”的有57 人,占总人数的40.7%,选择了“开展校园专项文化活动” 的有30 人,占总人数的21.4%,只有3.6%的人选择了“不清楚”。通过调查发现,赤峰学院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活动时,采取了多种方式,不但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让学生参加了实践活动,进而加深了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情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问到“您认同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吗? ”时,有130 位同学回答“非常认同”,占92.9%,有9 人回答 “认同”,占6.4%,没有回答“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的同学。由此看出,所有同学都认可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对大学生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养,一方面受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在这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对各个民族混合住宿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看法是?”通过调查,有46.4%和40.7%的学生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学校实施多民族混合住宿制,这些同学认为和不同民族学生生活在一起,可以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的同时,还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加深民族间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也有12.9%的同学选择了不太赞同和完全不赞同,这可以看出有的同学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生活在一起还存在心理障碍,怕因生活习惯的不同而造成不和谐。因此这项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以确保构建和谐校园。

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了解

为了进一步梳理和掌握我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把握和认知情况,在本论文研究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程度? ”这一问题。其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赋性及其时代价值较为了解的学生数量为98人,约占被统计总人数的70%。再者,数据调查中有40 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只限于表面维度,并未能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时代意蕴与民族情怀,这部分人的占比约为28.6%。但在总的调查基数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答复,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仅仅是有所耳闻,并未进行过深入了解”的同学有2 个,回答“从未听说过”的同学有0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4%、0。换言之,基于对赤峰学院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大部分同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都有所了解,但也有接近30%的学生不太了解其内涵,同时这也是我校今后在民族地区开展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普及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此融入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与建设之中。

(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其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被问到“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时,回答“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有10 人,占7.1%;回答“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的有43 人,占30.7%;回答“实践教学太少”的有79人,占56.4%;回答“教师理论素质有待提高”的有8人,占5.7%。由此可见,我校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大课堂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浓,认为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联系不紧密,对自己帮助不大,所以不专心听课,以至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不足

在对我校学生调查:“您有在学校的一些新闻媒体和宣传栏目中看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时,有74 人回答“经常看到”,占52.9%;有56 人回答“偶尔看到”,占40%;有2人回答“从未看到”,占1.4%;有8 位同学回答“没注意过”,占5.7%;另外,在被问到“您认为您所在的学校当前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 时,有37 人回答“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占26.4%;有32 人回答“活动开展过程中民族色彩不浓厚”,占22.9%;有22 人回答“学校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的频率不高”,占15.7%;有49 人回答“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占35%。因此在民族文化的开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解决。

五、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为了进一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思想道德品质和学识文化素养,进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因而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赤峰学院大学生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演进势在必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内外兼修。

(一)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也被赋予了愈来愈重要的内涵与意义。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要科学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从而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也更是强调了新时代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也便应运而生。思政课程于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进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转变,其将单一的思政课程育人转变为全课程育人,将育人的主体从单体的思政课教师拓展为全体教师,将单方向育人变为全方位育人,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真正融合。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生的思政教育上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要想使青年学生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有利于用推动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就必须重视思政课。课上选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如何体现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必须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建设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可以选取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提出新观点,紧跟新时代,结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设计教学,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行为,切实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体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老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必须要树立“课课有思政,人人是思政工作者”的思想,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塑造,因此,赤峰学院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帮助学子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添柴加薪”。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思政的理解。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他们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积极开展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化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里举办民族歌手大赛、民族舞蹈大赛、民族时装秀等活动,展示多彩的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还可以举行校园社团文化节,比如民谣诵读、民族艺术展、民族手工作品展等活动,各民族学生一起参与,营造出民族一家亲的氛围,也能增进各民族学生的感情,加深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另外,让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去民族地区支教、调研、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新时代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领悟全国各族人民是密不可分的,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民族文化活动的热情,赤峰学院应该将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富有民族情感、拥护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内线上与线下媒介在宣传民族团结过程中的作用。如在校园的宣传栏张贴民族团结进步的海报、在LED 电子宣传屏幕上定期播放关于民族团结的纪录片、校园内悬挂关于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横幅等。并强调以院系为单位,积极鼓励学生撰写关于民族团结的文章进行投稿,选取优秀的、且富有民族团结意义的文章发布在学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以供学生们阅读,从而逐步地强化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平台建设

进一步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与责任,因其有着凝魂聚力的强大铸魂作用,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动力。赤峰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应积极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平台建设,形成完善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法定节假日等重大纪念日建立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学习交流平台,从而为强化各民族青年学子的交往交融提供重要的平台依托,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再者,赤峰学院也要紧紧围绕全媒体的网络路径建立相关的学习研修平台,并以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帮助学子梳理和掌握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知识,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的交融。最后,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遵循与实践导向,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体验平台,通过定期组织各民族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中切实地感受各民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出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精气神和实干伟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一言以蔽之,“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3]。

猜你喜欢

赤峰共同体中华民族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