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中籼品种呈两优464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3-10-26刘玉龙李云胜杨正仁李锦程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9期
关键词:米质秧田大田

龚 新 方 鑫 刘玉龙 韩 林 李 刚 李云胜 杨正仁 李锦程

(1.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湖南岳阳 414000;2.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岳阳 414000;3.汨罗市农业农村局 湖南汨罗 414400)

呈两优464 是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两系不育系呈391S 为母本,与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育的优质恢复系岳恢464 (父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优质中籼杂交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宜、 抗性好、 稳产、 米质优的特点, 适合在湖南省作优质中稻大面积种植推广。2021 年在湖南岳阳种植了1.34 hm2, 平均产量达到11.12 t/hm2;2022 年在怀化、益阳、岳阳等多点种植示范,平均产量达到10.56 t/hm2,高产示范点产量达到11.80 t/hm2。 该品种于2022 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湘审稻20220024)。笔者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供推广人员及种植户参考[1]。

1 产量表现

1.1 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2020 年参加湖南省湘种联合体中稻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99 t/hm2,比对照Y 两优1 号增产0.2%,增产不显著;2021 年续试,平均产量8.68 t/hm2,比对照Y 两优1 号减产0.5%[2],减产不显著;2021 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85 t/hm2,比对照Y 两优1 号增产0.1%。

1.2 多点示范产量表现

2021 年在岳阳县筻口镇高产栽培0.33 hm2,小面积验收,产量达11.28 t/hm2,比对照Y 两优1 号增产6.4%,增产显著。 2022 年在湖南省岳阳县、桃江县、溆浦县等地进行了多点种植示范,均表现稳产、米质优良,其中在溆浦县路口镇高产示范0.20 hm2,产量达11.05 t/hm2;岳阳县麻塘镇高产示范0.30 hm2,产量达11.22 t/hm2; 岳阳县筻口镇高产示范0.53 hm2,产量达11.80 t/hm2。 2 年多点种植示范, 呈两优464均表现出稳产、优质的特性。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呈两优464 是籼型两系杂交中稻迟熟品种,在湖南省作迟熟中稻栽培,4 月中下旬至5 月初播种,全生育期135.0 d 左右,比对照Y 两优1 号长3~5 d。株高120.0 cm 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有韧性,抗倒伏能力强;分蘖能力适中,每亩有效穗18.4 万穗,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163.5 粒,结实率80.8%,粒型中等,千粒重25.5 g。叶鞘绿色,谷粒无芒,柱头无色,剑叶挺立,成熟时穗下弯,后期落色好。

2.2 米质分析

该品种于2020 年区域试验中统一取样,由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3]依据《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13)标准进行检测[4],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78.7%,精米率71.6%,整精米率52.0%,粒长6.7 mm,长宽比3.2,垩白粒率19%,垩白度4.9%,透明度2 级,碱消值6.2 级,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含量14.5%[3]。 2021 年湖南省区试稻米蒸煮食用感官评价78.6 分。米质综合定级为部颁标准3 级优质稻[5]。

2.3 抗性表现

2020 年、2021 年在区域试验中进行抗性鉴定。稻瘟病抗性鉴定依据标准NY/T 2646-2014, 由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植保所、湘西自治州农科院等3 家单位进行综合鉴定。 稻瘟病抗性表现:叶瘟3.2 级,穗瘟5.0 级,穗瘟损失率2.7 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4,抗稻瘟病。 稻曲病抗性由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依据DB43/T 505-2009 技术规范进行鉴定,结果为6.5 级。 白叶枯病抗性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依据HNZ 070-2014 鉴定技术规程进行鉴定, 抗性结果为5.0 级。 组合高、低温抗性试验由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和湖南省农作物良种引进示范中心分期播种进行鉴定[6],2020 年、2021 年2 年均表现为中抗高温,抗低温能力较弱。组合2 年区试期间13 个试验点均无倒伏现象,抗倒伏能力较好[3]。

3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科学管理秧田

呈两优464 在湖南省作中稻种植,4 月底至5 月初播种全生育期135 d 左右,为避免后期低温影响结实率,播种时间不能迟于5 月中旬。 秧田需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较高的田块。 秧田需施足基肥,提高秧苗素质, 肥力较好秧田每亩施用45%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25 kg,肥力水平一般的田块,每亩可加施150 kg 的腐熟农家肥, 提高田块肥力[1]。应使用“三起三落催芽法”浸种催芽。 选择晴朗天气晒种1~2 d,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活力。 第1 次浸种,使用40~45℃温水浸泡6 h 左右,捞出沥干后,使用湿润麻袋覆盖保温、催芽10 h 左右,反复3 次干湿交替催芽;第2 次浸种时,可使用25%咪鲜胺10 mg兑水50 kg 浸种消毒,预防恶苗病。 催芽时需控制种子堆温度在30~40℃左右,温度过高则需及时翻堆散温,防止高温烧种。 每亩大田用种量为1.5 kg,抛秧秧龄在20~25 d 之间,机插秧龄18~22 d,人工移栽秧龄25~30 d。 秧苗移栽前3~5 d 视秧苗长势情况,每亩施用5.0~7.5 kg 尿素,促进新根生长;秧田前期做好防鸟、防鼠工作,全生育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移栽前兑水喷施药物,做到带药移栽[1]。

3.2 插足基本苗,构建丰产结构

呈两优464 穗形中等、有效穗较多,在湖南作一季稻种植, 每亩需移栽1.6 万丛, 株行距16.7 cm×20.0 cm, 每丛移栽2~3 株基本苗, 保证每亩基本苗数3.5 万~5.0 万株。 大田需施足基肥, 及时整田,做到大田肥沃、 平整、 无杂草。 移栽后3 d 稳蔸后,及时查苗补缺, 返青时及时追肥, 促进水稻早分蘖、 低节位分蘖多。 在大田秧苗分蘖达到最高时应及时晒田, 控制每亩有效穗在19 万~20 万穗之间,有利于稳产高产。

3.3 科学管理水肥

加强大田水分管理,移栽时大田保持浅水,方便移栽稳蔸; 移栽后及时放水, 保持田间水淹禾蔸根部,防止太阳晒伤,促进更快返青;进入分蘖期,保持田间浅水,促进水稻快速分蘖[3]。分蘖数达到20 万/亩时应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复水后少灌多露、干湿交替,可以促进水稻根部活性,同时防止病虫害发生。 灌浆期保持田间湿润,养根保叶,忌脱水过早,防止水稻早衰[3]。 适时晒田,看天气情况一般在收获前7~10 d 开始断水晒田,保证收割时收割机不沦陷[3]。

大田施肥管理采取重基肥、控追肥,中等肥力水平田每亩施用三元复合肥 (N∶P2O5∶K2O 为15∶15∶15)25 kg 作基肥,肥力水平一般的大田每亩可配施100~200 kg 农家肥作基肥; 移栽稳蔸活苗后, 每亩使用7.5~10.0 kg 尿素拌入水稻除草剂作追肥施入, 可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同时防止杂草生长。 水稻幼穗分化期根据禾苗长势情况, 每亩可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7.5~10.0 kg 促进水稻分蘖、 提高有效穗数。水稻灌浆期,每亩可施用3.0~5.0 kg 尿素,或使用0.1 kg 浓度0.5%磷酸二氢钾兑水30~50 kg, 进行叶面喷施,促进水稻后期根叶不早衰,提高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3.4 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 依据种植地农情信息,及时做好稻瘟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防治工作。 稻瘟病在水稻分蘖阶段开始防治,第1 次可在水稻破口前3~5 d,每亩施用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50 g 或40%硫环唑悬浮液150 g, 兑水30~50 kg 均匀喷洒;7 d 后可喷施第2 次, 增强防治效果。 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是稻曲病侵染高峰期,需在水稻破口前7~10 d 每亩施用43%戊唑醇悬浮剂10~15 mL, 或使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 mL 兑水40~50 kg,喷雾防治稻曲病。 水稻分蘖期是防治二化螟的关键时期,每亩可使用40%氯虫·噻虫嗪(福戈)8~10 g 或5%阿维菌素10~15 g, 兑水均匀喷施。稻飞虱药物控制主要是在水稻生殖中后期, 每亩可使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复配剂10 mL, 结合10 mL 毒死蜱配合施用, 需对准水稻基部稻飞虱集中位置喷施,防治效果更佳。

3.5 适时收获、贮藏

收割前10 d 左右应及时排水晒田, 方便收割机下田。 选择合适时期收割稻谷,过早收割影响稻谷产量及米质,过晚收割则容易出现落粒及穗发芽。 一般在齐穗后30 d 左右、田间90%以上稻谷成熟时,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获[7]。

猜你喜欢

米质秧田大田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感怀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43份高结实率四倍体水稻米质检测分析
ATK植物营养水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张运航
适宜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百泰微生物菌剂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对北方粳稻米质的影响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
水稻机插秧育秧须选好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