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皮影”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2023-10-25李惠
李惠
为传承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学生积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着力构建“智能皮影”校本课程,将皮影技艺传承与现代科技应用融为一体,用科技赋能皮影道具的制作、皮影戏的编排与表演等。一系列实施“智能皮影”校本课程的创新举措,既激发了学生了解皮影文化、学习皮影技艺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智能皮影”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液压皮影到机械臂皮影再到机器人皮影,最后发展为虚拟皮影。在皮影课程智能化迭代的四个阶段中,学校从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维度逐步完善课程,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有效经验。
一、梳理课程框架
“智能皮影”校本课程依据STEAM教育理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智能皮影”校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化学习,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会用智能化手段表演皮影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对教师而言,开发、实施该课程,有利于提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校而言,该课程的实施能够丰富社团活动资源,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智能皮影”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第三学段的学生。课程按主题架构,在五年级开设“点燃科技之光”主题课程,在六年级开设“创新光影精灵”主题课程(如表1)。课程依托课后延时服务和社团活动开展。
具体地讲,五年级的课程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科技、了解科技,学习表演简单的皮影剧本和智能皮影的简易操作,主要涉及液壓皮影和机械臂皮影的原理、操作等内容;六年级的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创作皮影剧,并融合多种智能皮影技术进行皮影剧表演,着力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信息素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主要涉及虚拟编程皮影和机器人皮影等内容。
二、明晰课程重点
五年级的课程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皮影戏的起源,以及学校开发的智能皮影的更新迭代历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是了解液压原理,学习机械臂的操作方法,根据喜欢的内容创编皮影剧本,利用智能化手段和创新材料自行制作所需的皮影角色;第三部分主要聚焦实践,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协助学生创作智能皮影剧,学生要以小组合作方式制作皮影道具并进行智能皮影微剧场展示。
六年级的课程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作皮影剧本和设计角色形象;第二部分是学习传感器原理,自行拼装机器人小车,利用源码编辑器编写程序,创建属于自己的虚拟皮影角色;第三部分是尝试制作相关的皮影动画,学会为相关角色配音,通过调试机器人小车,校准皮影角色的活动路径;第四部分是进行皮影剧表演,并通过网络平台上传智能皮影剧表演作品。
三、规划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为“智能皮影”课程设立了专门的教室和社团活动场地,购置了高规格的电脑显示屏,并引入配套的教具、学具。学校还创建了校园智能皮影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发布到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并将此平台作为家校沟通的载体,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发展动态。
“智能皮影”课程是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的跨学科性、综合性、技术性要求较高。教师要想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就要提前做足准备,不仅要从皮影理论入手,学习智能皮影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使用方法,还要在课后服务实践中做好引导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表演智能皮影剧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对学生而言,他们要在掌握一定的传统皮影技艺和文化的基础上,先学习智能皮影相关理论知识,梳理皮影的发展史;接着,尝试创作皮影剧本、设计皮影角色;然后,学习智能皮影所涉及的科学原理和技能,如液压原理、机械臂和机器人小车的动作编程等,为皮影剧的智能化呈现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最后,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皮影的智能化操控过程,掌握基本的皮影操控技巧。此外,学生还可以尝试剪辑皮影剧表演的相关视频,为后续学习积累更多素材。
四、建立评价机制
学校依据现有的校本课程评价理论和实践经验,构建了“智能皮影”课程评价机制。“‘智能皮影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中评价指标(如表2)的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学习条件、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化行为表现,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成果,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不仅对个人表现和成果作品进行评分,还对学习小组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分。自我评价、组员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精确、全面地分析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素养发展情况。同时,评价指标涵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