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的阅读情境教学路径
2023-10-25钟正刘健黄秀岚
钟正 刘健 黄秀岚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启动基于VR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完成互联网+智慧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可见,VR等数字化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早已被列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它能提供虚拟智慧学习环境,丰富学习资源形态,拓展学习和教学方式,使教育从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形成虚实共融的教育新生态。本期,我们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重点任务要求,精选三篇文章,谈谈VR资源、Scratch编程软件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以及传统的几何画板的应用策略。
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虚拟教学情境可将教材中用抽象语言描述的事物具象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境”,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境是阅读素养得以存在的平台,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联想,助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阅读素养。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的教学为例,探究基于VR的阅读情境教学路径。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特征分析
《梦回繁华》的说明对象是一幅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呢?本研究结合数字化资源开展情境教学,如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中国古代绘画高清大图鉴赏栏目《故宫名画记》中1∶1还原的《清明上河图》电子真迹,以及Viveport Arcade平台上可公开访问的《清明上河图画中行》VR应用等。
1.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阅读素养是一个由阅读知识、阅读能力、阅读情志组成的三维要素空间(刘晶晶、郭元祥,《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35期)。笔者据此规划了如表1所示的阅读教学目标及对应的教学资源,力求运用沉浸式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深度感知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素养。
2.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强,图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所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及其承载的文化历史内涵是教学难点。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并且在学习《梦回繁华》之前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有初步的感知。在基于VR的阅读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具身體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活动中,探讨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二、基于虚拟现实的情境教学路径
1.教学内容分析
《梦回繁华》按照“背景—内容—价值”的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首段介绍画作创作的社会背景;中间段采用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方法具体描述画作内容,并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画作的精美和逼真;末段说明画作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形式和笔法,凸显画作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文章语言严谨、准确,侧重于讲解绘画内容,以体现汴京的“繁华”之景。教师可借助沉浸式教学资源,将文章的说明对象“带到”学生面前,化单调的文本分析为生动的情境体验,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发现文章写作思路和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2.教学资源分析
《清明上河图画中行》VR应用逼真再现了《梦回繁华》所描述的图景,其三维虚拟场景可为学生营造具有互动性和欣赏性的学习场域。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画中,具身观察画作细节,体验北宋市井生活,进而深入品析、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3.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基于情境教学的“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特点(王灿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6期),整合《清明上河图》电子真迹和《清明上河图画中行》VR应用等资源,按照“激发—感知—内化—输出”的认知规律,设计如图1所示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均投入阅读活动中。
初读阶段,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后,教师利用《清明上河图》电子真迹,引导学生借助电子画面的定位、缩放、跳转等功能,识记文章所描述内容的具体表象,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例如,教师放大电子真迹中的“拱桥”的局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巨木架成的拱桥的精美结构。该环节,教师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一般阅读流程,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中。
细读的重点是通过VR资源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强化学生的感官认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体会文本内容。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有侧重地多次体验《清明上河图画中行》VR情境。
第一,借助VR资源再现北宋的建筑、街景,让学生“走入”《清明上河图》中。课堂上,学生在VR设备和资源的辅助下,好似来到汴京的街市中,能听到街坊邻里的寒暄,看到热闹有趣的表演,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疏林薄雾”“摩肩接踵”等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第二,利用VR资源重现汴京近郊、汴河两岸和城内街道的典型场景,让学生参与船工作业、打铁、骑马等活动。例如,呼应课文中一艘即将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相关内容,学生在VR情境中于热闹的虹桥下化身为船夫,按照任务提示,降下船上的桅杆并将绳索扔给岸边的纤夫,以使漕船安全通过桥洞。
通过与虚拟环境互动,学生在VR体验中既感受到“春寒料峭、舳舻相接”等词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更加准确地理解了这些词语,又切身体验了北宋平民的生活,直观地了解到劳动的艰辛和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从而增强了对文中所描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社会地位等的理解,体会到画作的社会历史内涵。
精读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精华,体会文本的独特韵味,生成阅读情志。教师借助《清明上河图画中行》VR应用,引导学生在拟真情境中思考作者为何以“疏林”“薄雾”描述画作。学生沉浸在VR情境中,观察到萌发出稀疏枝芽的树木和初春尚未散尽的薄雾,感受到课文平实准确而又典雅优美的语言风格。这样的活动将语言品味与画作欣赏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语言运用素养同步发展。
研读要求学生阅读要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课堂上,教师通过放大《清明上河图》电子真迹,引导学生查找画面中暗藏的社会危机。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了无人值守的望火楼和管理失控的交通干线(如图2所示)。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VR设备和资源,身临其境地感受以上两处场景,品析张择端笔触下的画面所反映的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
学生一次次“进入”《清明上河图》,成为画面中的一员,进而用历史的视角审视这幅千古名画,认识到北宋末年的社会管理和消防系统开始走向颓败,画中汴京的繁荣外表下隐藏着很多危机,从而理解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的内涵。
4.教学评价
本研究根据情境教学理念,从阅读素养和情境体验两个维度开展教学评价。评价的要素、标准与主体如表2所示。
教师将阅读素养目标与学生表现层次相对应,设计评价量表,分析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一方面,教师关注学生在VR情境中理解词语、把握文段中心思想的情况,以及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情感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另一方面,教師引导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阅读能力,落实阅读素养目标。
“阅读素养”维度的评价结果显示:在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方面,学生均能达到预期目标,能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并将其运用到相关的阅读活动和写作中,能在理解课文表述逻辑和表述方式的基础上学会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在阅读情志方面,学生能在拟真环境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情境体验”维度的评价结果证实,直观的VR情境比文字更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能够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以第一视角体验北宋市井生活,在与虚拟环境、虚拟角色的交互中实现深度阅读。数字化教学资源所提供的虚拟场景有别于图片或文字所呈现的二维平面内容,使阅读教学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结语
本文以《梦回繁华》阅读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等方面比较细致地分析了VR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路径。教师将VR情境融入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确保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和时效性,不合适的情境会降低学生的阅读期待,难以使学生感受到情境所隐喻的思想内容;二是要克服情境创设的碎片化,使多种情境教学资源在整体教学设计下有机整合、贯通始终,与阅读过程紧密结合。
(作者单位:钟正、刘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秀岚,武汉市二桥中学)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研究项目“基于MR的教师培训资源设计与开发”(课题编号:CCNUTEIII 202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粒度教学资源聚合的立体综合教学场生成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62277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