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数工程问题”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3-10-25刘春红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天能甲队工作效率

刘春红

工程问题指与工程建造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不仅限于工程方面的问题,也包括行路、水管注水等问题。工程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化。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掌握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如何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本期,我们讨论如何更好地教学工程问题。

分数工程问题的教学核心是帮助学生建构单位“1”的模型,用分数表达工作效率。笔者在“分数工程问题”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类比,经历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把工作效率“分数化”的抽象过程,进而发展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

一、归纳问题本质,建构模型

单位“1”模型的建立对学生来说并非全新的教学内容,而是前期在“认识分数”教学中已学习的核心概念。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多个问题的解答方法,生成单位“1”,进而明确工作总量是单位“1”、工作效率是“时间的倒数”的工程问题基本特点。

首先,笔者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解答。

①6个苹果,3人分,平均每人可分得几分之几?

②9个苹果,3人分,平均每人可分得几分之几?

出示题目后,笔者提问:为什么苹果总数不同,平均每人分得的几分之几却相同?学生回答:把苹果总数看作整体“1”,平均每人分得的是整体“1”的[1/3],不管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它都是一个整体单位“1”,学生分得的份數与总数无关。以上教学为学生建模奠定了基础。

接着,笔者出示另一组类比题目,让学生解答。

①一条道路长360米,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②一条道路长180米,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③一条道路长100米,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这3道题分别作出如下解答:①360÷(360÷12+360÷18)=7.2(天);②180÷(180÷12+180÷18)=7.2(天);③100÷(100÷12+100÷18)=7.2(天)。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总长度变了,合作的时间却没变?学生小组共研,一下子抓到了题组中“变与不变”的数量信息。有的学生说:“甲、乙单独工作的时间不变,甲队每天完成整条道路长度的[1/12]、乙队每天完成整条道路长度的[1/18]也不变,所以不论总长度是多少,合修天数都是一样的。”有的学生说:“可以把道路的长度看作整体‘1,总长度这个条件就相对不是很重要了。”笔者抓住时机提问:道路的长度可以是其他数据吗?如果将总长设定为a米,你能快速计算出合作的天数吗?学生尝试计算后,发现道路长度可以是任意的数,结果不会变。以上学习中,学生对题干中的变量展开研究,对分数工程问题有了更深的认知,提升了数学抽象能力。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促进模型思想的生成。如,把题目改为“一条道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让学生解答。学生用“1÷([1/12]+[1/18])=7.2(天)”作答,发现结果与前面的题目结果一致。笔者引导:“这里的单位‘1从哪里来的,表示什么?”学生回答:“这条道路是一个整体,可以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它的[1/12],乙队每天修它的[1/18],两队每天合修它的‘[1/12]+[1/18]。”

学生在比较、交流和迁移运用中建构了单位“1”,形成“1÷([1/A]+[1/B])=n”的工程问题模型,积累了数学经验,丰富了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

二、结合问题变式,运用模型

模型建立之后,学生的认知还需要通过各种变式问题的解决加以深化,这样才能达到运用模型的目标。

首先,笔者设计如下情境问题,让学生抓本质、揭关联。

①零件生产问题: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完成需要20天,徒弟单独完成需要30天,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②相遇问题: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对开出,甲车从A城开往B城需要3小时,乙车从B城开往A城需要5小时。两车经过几小时相遇?

③桌椅配套问题:总务处主任带着一些钱去购置桌椅,这些钱全买桌子可买50张,全买椅子可买75把,这些钱能买多少套桌椅?(一张桌子配一把椅子为一套)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读题并理清“工作总量是谁、把谁看作单‘1、工作效率是谁、谁占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等问题。随后,学生作答:第①题中,零件总数相当于工作总量,师徒的工作效率分别为[1/20]、[1/30],列式“1÷([1/20]+[1/30])”解决问题;第②题中,两城的距离相当于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是两车速率,即[1/3]和[1/5],列式“1÷([1/3]+[1/5])”解决问题;第③题中,总务处主任带的总钱数相当于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为每张桌椅所占总钱数的比率,即[1/50]和[1/75],列式“1÷([1/50]+[1/75])”解决问题。笔者追问:解答这些题目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这些题目都是将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是对应总量的分率。由此,学生理解了总量、工作效率在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含义。

接着,笔者用“添枝加叶”法,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工作效率。笔者出示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16天,乙单独完成需要18天,丙单独完成需要12天。工程经理安排他们合作完成工程,有几种合作方式?每种合作方式的工作效率如何计算?(只列式不计算)学生很快找出以下4种方式:甲、乙共同完成的工作效率为“[1/16]+[1/18]”,甲、丙共同完成的工作效率为“[1/16]+[1/12]”,乙、丙共同完成的工作效率为“[1/18]+[1/12]”,甲、乙、丙共同完成的工作效率为“[1/16]+[1/18]+[1/12]”。学生在理解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辨认、组合,深刻领悟了总量、效率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笔者用“缺斤少两”法强化学生对单位“1”的认知。笔者先出示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20天,乙单独完成需要30天,两人合作完成工程的一半需要几天?学生用“[1/2]÷([1/20]+[1/30])”作答后,笔者继续提问:“为什么用[1/2]做被除数?完成的工作量变了,为什么工作效率没有变?”学生讨论后得出:题目要求完成工程总量的一半,即单位“1”的[1/2];工作效率指每天完成整个工程的几分之几,这个效率是不变的。笔者接着问:如果是甲单独完成工程的一半用20天,它的工作效率如何表示?学生很快得出:完成一半用20天,完成整个工程就需要40天,甲的工作效率为[1/40]。单位“1”的变化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让学生对模型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荆州市公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天能甲队工作效率
下一个字母
是甲队的吗
天能品牌国际化,发布全新英文品牌口号
一类应用题的由繁到简的解法
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效率和实用性的探索
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出炉,天能集团名次再创新高
简论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10种方法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把球灌进自家篮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