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征及实践路径
2023-10-25李政
[摘 要]文章指出高中化学教学存在教学方式浅层化和教材处理方式割裂化两大现状,强调“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并提出实施具有“深度性”的教学,践行“单元性”的教材处理方式,旨在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落实“五育融合”理念,进而实现学科育人。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特征;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0-0074-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育人质量”的途径多种多样,“五育融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1]。“五育”从起初的“不全”到后来的“并举”再到最后的“融合”,体现了教育初心的回归。“五育”体现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重要性,缺一不可;“融合”则体现了“五育”之间是共生共存的融合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需要确立“五育融合”理念。“五育融合”其实是对“五育并举”的推进、深化和发展。“五育融合”绝不只是一种“理念”或一套“政策”[3],它更多的是需要一线教师去实践的一种教学行为。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研读有关“五育融合”的政策文件以及文献资料,解读何为“五育融合”,理解“五育融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五育融合”理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化学一线教师的视角剖析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具有的特征和利于 “五育融合”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路径。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浅层化
长期以来,受学科教学内容繁多、课时紧张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部分化学一线教师将教学演绎成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科能力素养目标泛化、虚化;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大多以启发讲授为主;教学活动目的、形式单一,学生体验不充分;师生之间缺少对话或者对话浅显,导致化学课堂教学逐渐演变为单一传授化学知识的浅层化教学。这样的高中化学教学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无法渗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价值并对其加以融合和深化。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取向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得学生的“五育”发展失衡,偏向于智育,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自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处理方式割裂化
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材,因此,教材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与加工程度直接影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进而影响“五育”的融合程度。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时教学设计,缺乏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在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讲授,知识被划分为缺乏内在关联的碎片化信息,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地學习。同时,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主要以章节的形式构建单元,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阶缺乏足够的考虑,这种“割裂化”的教材处理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不够。事实上,教材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割裂化”的教材处理方式无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因此,对教材的“割裂化”处理与“五育融合”导向下的教学是相违背的。另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容易忽视对真实情境的创设,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如此一来,就很难彰显“五育” 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征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是指以化学课堂教学为载体,围绕相关的化学学科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并进行教学设计,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活动。“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表现为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课堂教学的评价都要指向“五育融合”。基于此,“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整体性”指的是高中化学教学的融通与共生整体,这是“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融通共生关系。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从教学所承载的内容来看,“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旨归就是通过学科内容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育人价值层面上, “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4]来促进“五育”的融合。“五育”包含多个维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但同时又要注意避免“五育”的独立化。因此,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落实“五育”教育理念时,注意不要将“五育”独立开来,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全面认识。
(二)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等具体环节中。如果说“五育融合”的“整体性”是化学教学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科学性”则是实现该目标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为“整体性”的实现提供可能。“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基于化学学科特质思考“融什么”“如何融”和“融得怎么样”的问题。“融什么”指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5]。化学学科的内在逻辑主要在于其知识是“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相互关联构成的整体,且化学各模块知识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因此,在“融什么”问题上应当注意知识的结构化。“如何融”主要指的是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在微观层面上,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在“如何融”问题上,应当注意找到融合的逻辑起点,实现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与科学融合,防止融合的分离或简单叠加。“融得怎么样”涉及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评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学科。因此,在“融得怎么样”问题上,应当注意真实情境的创设,注意与实际生活的关联。
“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教师应将“五育”渗透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将“五育融合”从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三、“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路径
既然 “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探索合适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路径,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就显得极为重要。化学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进行实践。
(一)实施具有“深度性”的教学
与机械式、孤立的浅层化教学不同的是,具有“深度性”的教学彰显了教师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对教学的方向、质量和成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最终促进“五育融合”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因此,为了实现“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实施具有“深度性”的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是具有“深度性”的化學教学活动呢?它是指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实践活动[5]。具有“深度性”的化学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活动与体验”。例如,在“FeSO4的性质探究”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将FeSO4的性质讲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得到的仅仅只有知识,非但无法实现“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连“智育”都难以达成,真正的“智育”不是通过“注入式”的教学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活动与体验”来实现的。教师可以设置三个主要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FeSO4的性质。活动一:课前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对含铁的物质进行分类整理,画出物质分类图;课堂上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在活动一中,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劳育”价值;在物质分类图的展示过程中,由单一的“物维”“价维”过渡到“价—类”二维图,不仅体现了“智育”,还渗透了“美育”。活动二:设计实验探究FeSO4的性质。首先,引导学生预测FeSO4的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性质探究实验的方案;其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引导学生收集实验中的有效证据;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提出疑问并进行反思。在活动二中,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研究FeSO4的性质,体现了认识的进阶性,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提升了“智育”,还渗透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德育”理念。活动三:引导学生思考“贫血时,如何补铁才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体现化学知识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活动三中,不仅升华了“智育”,还在无形中渗透了“健康与生活”的“体育”理念。在整个课堂中,学生通过“活动与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获得认识上的进阶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智育”的发展,还体会到了学习的艰辛,是“智育”与“劳育”相互融合、有机渗透的一种体现。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体现课堂教学的“深度性”,以“智育”为切入点渗透“德育”“劳育”“美育”“体育”,实现“五育”的全面融合,即“一育引领,诸育融合”。 因此,“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具有“深度性”,需要教师深层次探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活动与体验”。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发展“五育”的教学。只有学科知识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五育”的深度融合。
(二)践行“单元性”的教材处理方式
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学的载体。部分一线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与处理时往往是割裂与分化的,而这种处理方式对化学课堂教学实现“五育融合”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那么如何对化学教材进行加工与处理呢?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以化学知识主题为中心,将教材中较为零碎的学习内容、目标、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重构为具有相同或相似特点且具有一定主题和结构化的学习单元[6],即“教材—融合”式教学,其主要策略是以化学教材为载体,深度挖掘化学教材中的“五育”育人点,实现“五育融合”。例如,在“醛 酮 糖”的教学中,应以“醛 酮 糖”单元教学为载体,进行基于“五育融合”的整体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全面挖掘“醛 酮 糖”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育”的育人价值并加以融合。
在实施“五育融合”的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树立“单元教学”观念,融入“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与单元整合,避免知识的零散化与碎片化,充分挖掘单元知识内容所隐藏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为实现“五育融合”奠基;另一方面,教师应立足于学科内在的关联性与逻辑性,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实施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与价值体系,进而实现“五育”的渗透。也就是说,“五育融合”下的化学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编排,应以真实的化学问题为向导,思考、探索“五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融通方法,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化学问题,渗透“五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要实现 “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深度性”的教学方式是应然,“单元性”的教材处理方式是内核。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秉持“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不断实施“五育融合”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反思与改进日常的教学行为,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五育”融合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0(Z1):1.
[2]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3] 宁本涛.“五育”融合本质的再认识[N].中国教师报,2020-12-09(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朱宁波,王志勇.论指向“五育融合”的学科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21(12):35-43.
[6] 严春. 基于主题情境的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微粒的性质”为例[J].化学教与学, 2021(5):2-7,23.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