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背景下唐代纹样的风格特征分析

2023-10-25郭梦妮

西部学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宝相花纹样图案

郭梦妮

(西安美术学院,西安 710065)

我国传统纹样种类众多,是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产物。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国文化相互交融,此时西域的装饰纹样也被带入到了中原。唐朝开放的政策和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唐代装饰纹样不断发展、演变并逐渐走向成熟,不仅为之后研究各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资料和实物样本,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发展。

一、丝绸之路的概念与背景

丝绸之路是一条贯通中西的古代商道,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发源于西汉时期。西汉立国时,北方地区面临着游牧民族强大的威胁。游牧民族最早见于典籍中,名称有“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后来被统称为“匈奴”。汉武帝即位不久,游牧民族大月氏也频繁遭遇匈奴入侵,被迫西迁。汉武帝为消除匈奴对汉朝北方地区的威胁,想与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考虑到西行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由匈奴把持,于是命张骞出使西域,担当联络大月氏的重任。当时通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抗击匈奴,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却开辟了以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并将地中海各国的陆路通道连接起来,为加速民族融合,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国与西方已经出现了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在当时中国出口的众多物品中,丝绸最受西方人的喜爱与欢迎,这使得西方国家将中国称为“丝”。古希腊、罗马人将“丝”音译为“赛尔”(Ser),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意为“丝绸之国”。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词,其定义是,“在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中国与印度、西域交通路线。”[1]

二、唐代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流

到了唐朝,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使得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开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大食人、回鹘人、契丹人和蒙古人等相继进入西域。随着贸易的繁荣,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密切,并在交流迸发出新的火花。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和碰撞,促成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

三、丝绸之路背景下唐代图案的风格特征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纹样风格多样性的形成,也为图案的演变做出了贡献。

(一)联珠纹

联珠纹也称连珠纹、含绶鸟纹、圈带纹、花蕊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饰之一,也是唐代流行的纹样。联珠纹是由一串连续的球形或圆珠形排列而成的几何图案,一般成一字形、圆弧形、S型排列。联珠纹的“珠”有的是实心圆,有的是空心圆,还有的是同心圆镶嵌在一起的。

前人的研究认为,联珠纹是西域波斯装饰艺术中的一种纹样,是古波斯萨珊王朝的图腾,也是萨珊王朝比较流行的图案。在古波斯萨珊王朝时期,联珠纹被作为象征太阳的图案,常应用于“含绶鸟”图形,因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宗教故事内涵和象征意义,所以图案的种类众多,有联珠对鸟吉字纹锦、联珠对狮同字纹锦、联珠对鸭纹锦、联珠对鸡纹锦、联珠对孔雀纹锦、联珠对马纹锦;花树对羊纹锦、对鹿夹缅屏风、对鹿纹锦;联珠对凤锦、对波联珠狮凤锦、对狮穿花锦、对波花鸟灰缬绢、对波狮凤小花锦等。又因联珠纹被用作王朝的图腾图案,所以其造型更显得威武霸气,这也是古波斯萨珊人情感的流露与化身(如图1)。

图1 联珠对鹊纹 唐

在中原,联珠纹真正开始流行始于三国两晋时期,多作为辅纹形式出现在其他纹饰中,装饰在网格带纹的上下两侧。在丝绸之路时期,西方文化的传入将古波斯萨珊王朝图腾纹饰联珠纹一并带入到了中原。经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传统的几何联珠纹吸收了古波斯联珠纹的纹饰特征,并被广泛运用到了各种器物的装饰上。在隋唐时期,青瓷、白瓷以及织锦是联珠纹最流行的装饰领域。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联珠纹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之后的织锦、铜镜、玉器、壁画等方面都有应用,以在织锦上的运用最为广泛。直至今日,其在新疆少数民族的民间装饰艺术品中仍被广泛应用。

(二)团花纹

团花纹是由各种植物、动物与吉祥纹样组合而成的圆形纹样。结构复杂,花径较大的圆形叫大团花;结构简单,直径较小的叫小团花,又称皮球花;两朵团花连成一个图案的称为双团花(如图2)。

图2 唐三彩陶团花纹盆 唐

在唐代,团花纹又被叫做团窠纹,“窠”的本意是鸟巢,团窠纹意味着结构形态像鸟巢一样的圆形图案,在丝织品和器物装饰上大量出现。唐代的团花纹是由西亚传入的联珠纹演变而来的,在中国传统团花图案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联珠团窠纹、宝相花团窠纹和动物人物团窠纹三种样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形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与意义。“圆”代表圆满,团圆,寓意美好,而“圆满”既是团花纹最主观的寓意,更是古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团花纹圆形的结构特征正好符合唐代雍容华贵的审美风尚,它以百花盛开的图案反映了富丽堂皇、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故而团花纹可以被定义为是由生活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内容所填充的吉祥图案。

团花纹的存在时间很长,北朝时传入,在唐代达到顶峰。唐代服装上的团窠大小代表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团花尺寸越大,说明地位越高。团花图案还经常被应用于工艺品的设计、绘画作品中。在唐代之后团花纹逐渐发展和演变成缠枝团纹。直至宋代,团花纹依然流行,但尺寸大小与身份地位无关。明清时期,团花纹发展为团龙、团凤、喜相逢、四季花卉等图案。

(三)卷草纹

卷草纹又称忍冬纹,忍冬则经常被叫做“金银花”“金银藤”,其花瓣向下垂须,颜色呈黄白色,所以得名金银花,又因其凌冬不凋凌的特点,故有忍冬之称。是流行于六朝时期的一种植物纹样,也是敦煌壁画纹饰中最普遍的艺术标志之一(如图3)。

图3 敦煌莫高窟忍冬纹边饰图案 唐

因为忍冬耐寒的特性,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化作忍冬纹,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在唐代,忍冬纹随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并被国人所重视。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它的发展与演变融合了中西方的多元文化[2],是艺术史上“西学东渐”的较早典范。

随着民族的交流融合,忍冬纹已经较少采用金银花的原始形态,逐渐演变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卷草纹。唐代的卷草纹多采用牡丹的枝叶,饰以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艳丽,层次丰富;叶片弯曲,富于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动感十足(如图4)。

图4 敦煌莫高窟卷草纹边饰图案 唐

卷草纹的整体结构舒展饱满、富丽堂皇,生机勃勃,体现了唐代工艺美术的富丽之气,被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唐代的卷草纹也一度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本。唐代之后,卷草纹在宋元明清的许多瓷窑制品中被广泛采用。如今,唐代卷草纹被作为瓷器装饰上的辅助图案,多见于建筑装饰和染织、家具、陶瓷等物品上。

(四)宝相花纹

宝相花纹又称“宝仙花”“宝莲花”,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纹饰之一,与摇钱树、聚宝盆统称为“吉祥三宝”,也是汉族传统陶器装饰纹样之一,盛行于盛唐时期。

宝相花纹并不是现实中的单一花朵,而是由几种花朵形象通过变形和艺术加工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综合纹样,由盛开花朵的瓣片、含苞欲放花朵的花蕾和其他叶片点缀而成,并按照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成新的图案。宝相花一般以莲花、牡丹、菊花、石榴花作为主体造型(如图5)。它融合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植物纹饰的元素,是唐代以后较为频繁应用于丝绸制品上的纹饰之一,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下的产物之一。

图5 唐三彩宝相花三足盘 唐

所谓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而宝相花也是圣洁、端庄的理想花型,被誉为“理想之花”。在唐代,佛教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到中原,同时印度的莲花纹、希腊的忍冬纹等西方元素也使得宝相花的形象不断丰富和发展。初唐时,宝相花纹主要以“十”字型为基础,整体造型以四瓣型为主;到了盛唐,宝相花的纹样变得越来越复杂,花瓣数量较之前也有所增加,层次也更为丰富,盛唐的多元文化大融合使宝相花纹达到鼎盛。宝相花纹作为琵琶锦囊上装饰的典型图案,既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审美习惯,又体现了当时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与此同时,宝相花的图案还多出现在新疆出土古墓中的丝织品上和吐鲁番石窟壁画以及莫高窟石窟的藻井上。

(五)朵云纹

古人认为“云”和“气”是一体的,寓意生机、灵性和祥瑞,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吉祥文化理念,也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丝绸之路开通和佛教思想传入后,受外来文化影响,云纹与狮子纹、莲花纹、卷草纹等纹饰相互融合,并配以佛光,增强了其宗教艺术的表现力。唐代云纹在外来图案的影响下不断变化,逐渐发展为朵云纹、如意云纹等图案。它们的基本款式以单勾卷和双勾卷为主,多以旋涡形、S形、波形等形式构成其纹样骨架,富有祥云之气,呈佛物之态。两者中以朵云纹最为常用,朵云纹是由勾卷型为主的云头和飘逸的云尾组合而成的图案(如图6)。用简洁的形式展现了“中庸”的美学特性,符合中华民族特定的审美取向和审美习惯,一跃成为了国人心中的标准云纹样式,被广泛运用到百姓的各类生活用具上。唐代传统的卷草纹、宝相花纹等纹饰也受云纹影响,间隙也多用云纹装饰。

图6 朵云纹 唐

四、唐代纹样的整体特点

(一)唐代纹样具有对称美的特点

均齐对称,在中国的造型艺术中具有特殊的位置,也是最普遍的传统构图形式之一,唐代纹样都呈这一特点。

史春珊教授曾做出以下描述:“所谓对称,即沿一条轴使两侧形象相同或近似,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传统构图形式。”[3]对称其实就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地重复。对称是一种多样的统一,反复的样式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是一种活动的连续。

唐代崇尚对称图案,从整体效果看,既富于变化,又繁而不乱,主次分明,统一和谐,有一种整齐、端正、规则和庄重之美。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连珠纹、卷草纹和宝相花纹都呈这一特点。唐朝图案的对称均齐,是唐代丝绸之路图案的一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审美心理上的平稳、冷静、坦然、静穆。

(二)唐代纹样具有曲线美的特点

唐代纹样不仅讲究对称均齐,还具有丰富多变、动感优雅的曲线美,如宝相花纹用曲卷多变的线条描绘缠绕在主花周围的枝叶。因为花瓣及枝叶本身的曲线线条有一定的自由性,所以图案上的曲线线条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植物的特性,形成图案饱满、色彩鲜艳的装饰风格,也使图案富有弹性和动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当我们观察唐代图案中栩栩如生的花鸟、禽兽、植物、人物等柔缓的曲线美时,一种秀丽之感油然而生。这种美形成了唐代图案静与动、刚与柔、庄重与活泼、壮丽与秀美的和谐统一。

(三)唐代纹样具有象征意义

图案主要以美学装饰为宗旨,但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象征寓意才能使其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从周朝起,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出现在我国,如龙、凤、鸟、孔雀、牡丹,这些都是千百年来我国传统艺术中独特的装饰形象,也是权威、意志和神灵的象征。

唐代之后,随着西域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往来频繁,这类具有民族图腾象征意义的图案大量出现,它是皇权等级、王朝权力和民族特性的象征。这类图案将富有民族特性的图样和装饰风格的纹样统一起来,在中国传统纹样中被广泛运用并保留至今。如唐代连珠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的图腾,它用写实的手法,宣扬民族气势,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

五、丝绸之路背景下唐代纹样的流变

(一)图案纹样流变产生的原因

随着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来往频繁,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也空前繁荣,各种图案纹样根据不同的宗教、地域、民族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就像陆思贤先生在其《神话考古》中所提到的:“以羊象征太阳神,源出于羌戎族,羌族羊祭,图腾神以羊名,因以日名太阳即‘大羊’。”[4]到了唐代以后,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各民族相继进入西域,他们的图案文化也逐渐成为丝绸之路图案艺术的源流之一。

(二)丝绸之路上图案纹样存在的意义

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聚居,使得丝路文化的图案和纹样呈多元化的特点。目前发现的丝绸之路的图案文化有丝路沿线的动植物,还有象征西域各民族的图腾纹饰等。就图案纹样特征而言,丝路图案本身就是丝绸之路文化状态的一种显现表达。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图案及纹样的构成和形式的产生、发展与流变,既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也受到社会环境、宗教的影响。中原汉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共生与融合促成了丝绸之路文化的形成,这也是两种或者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

六、结束语

图案纹样的流变伴随着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交融,图案纹样的演化和流变是两种或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结果。在丝绸之路上,除了吸收和学习外来民族文化及图案外,中国的丝绸、瓷器也被广泛传入西域,物品上的图案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原汉文化的传播,这也正是西域各民族不断学习和模仿汉族图案,图案中出现汉文化元素的原因。正因为有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才使得丝绸之路上的图案丰富多彩,为研究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样本。

猜你喜欢

宝相花纹样图案
宝相花纹载体展现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中宝相花纹样的秩序感
宝相花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唐代宝相花纹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袁飞纹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