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绍基对颜真卿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2023-10-25张晓涵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0期
关键词:颜体何绍基篆隶

张晓涵(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0)

一、颜真卿的书法

颜真卿,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他一身正气,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是忠臣的典范,他的书法也广为流传。颜真卿的书法被后世称为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可见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颜体出现在唐中期,当时唐朝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文化与外国联系紧密,促使很多文化艺术发生了变革。颜体就是在当时变得突出,不同于其他书家的瘦劲、坚挺,较之同时期书家的作品,它表现出大气磅礴、厚重雄强、端庄不板滞的特点。苏东坡曾赞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颜体的影响大不仅是因为它有独具一格的面貌,更是因为颜真卿破古法。唐初期的书法作品多隶意,而颜体融入了很多民间书法的特点,从而脱颖而出。

颜真卿书法影响了一批优秀的书家,如柳公权、苏轼、黄庭坚、刘墉、钱沣、伊秉绶、张廷济、何绍基等,其中对颜体最为痴迷推崇的当属何绍基。何绍基因为父亲的影响,从小研习颜体,并且颜体贯穿了他整个书学生涯,虽然他学诸家,杂糅诸多,但是作品中颜体的厚重之感、篆籀之气、尚意思想,都没有缺失。何绍基以颜体为底,根据他对书法的理解加入隶意等诸多笔法,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何绍基楷书与行书两方面谈其对颜体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二、何绍基的学书历程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金石学家。其家族四代均是当时名重一时的书家。他幼承家学,年少成名;他博学多才,勤奋刻苦;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书画收藏,他在诗文、考据、鉴藏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且名噪一时。何绍基一生中以书法最为人称道,他对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皆擅长,并在晚年打破四体限制,熔铸古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书法修养如此之全面、精深,他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以来第一人”,曾国藩更是评价其“字必传千古无疑”。

何绍基早年书法受他父亲的影响很大,所以是从临摹颜真卿书法学起,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尤其注重对颜体的临摹,有记载他曾手钩《忠义堂》全部。他不仅临摹颜体,还收藏了大量的颜真卿书法作品,翻刻颜体,这对颜真卿的书法在清代的传播有着极大的作用。此外,何绍基书法也是取法诸家。他曾获《道因碑》旧拓本,临仿多遍,学习欧阳询书法,对王羲之、王献之、李邕的书法也是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其楷书因为颜体的先入为主,再加上其家学思想与颜真卿个人品格的契合,所以颜体贯穿了何绍基的书学生涯。观其作品,从最初的学书,再到后来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都有着颜体的味道,只是后期颜体的味道是蕴藏其中,不像学书初期那样显露,看其楷书作品《根深实遂》(图一),字的结构、作品的整体感觉、笔画坚实厚重与颜体楷书无二,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意识,作品中的捺画并不像颜体楷书那样出锋,而是收住。再看其后期楷书作品《楷书轴》其中表现更多的是古朴苍茫感,并不像早期那样首先给人感觉是浓厚的颜味。

图一 何绍基 《根深实遂》 59 cm×167 cm

何绍基与颜体密不可分之处还在于他们的书学思想,颜真卿书中的“篆籀”气,在早期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何绍基,对他后来楷书、行书中的篆隶气有着很大影响,他的行书作品《书徐元玉〈壮观亭记〉四屏》有浓厚的篆隶之气,给作品增加了强烈的古拙之感。总的来说,何绍基成为颜体大家有以下因素,一是家学与颜真卿个人品格的契合。二是颜真卿字如其人,作品风貌大气磅礴,满书正气。三是颜体书中的“篆籀”之气。这些因素也是颜体书法的魅力所在。

三、何绍基的楷书学习

何绍基早期学书受家庭影响师法欧阳询与颜真卿,中年时期多学北碑,晚年时着力篆隶。何绍基对颜体的喜爱不可谓不深,何绍基曾云:“大小《麻姑坛记》余弟兄每见即收,每于友于闲静时,出多本互相评赏。”何绍基其后也是对颜真卿作品进行了临摹研习,如其作品《临李玄靖碑》。此作品是临摹颜真卿楷书作品《李玄靖碑》,首先颜真卿在写这幅作品时也做到了对自己书风的一定突破,该作品横平竖直、字势头开阔。何绍基临此作时运用了《颜勤礼碑》的结构章法,这是长时间沉浸在颜体楷书中的自然流露。何绍基的线条圆润、厚重、古朴,还加入了不少的隶书笔意。这也是何绍基一大特点,在楷书中杂糅隶书、篆书之笔意。还有其作品《楷书陶渊明诗扇面》,此作品中字的点画、结体,都表现出强烈的颜体楷书风格,此作品取法颜真卿作品《麻姑仙坛记》。

看其三十七岁作品《为坦斋楷书七言联》,此作品整体面貌与颜体很接近,整体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字势端正。这幅作品尺幅较大,何绍基的笔法并未完全按照颜体书写,转折处并未像颜体那样提笔转锋,而是稍顿折笔向下,作品中的提画与撇多不出锋,稍微顿下就收笔了,这是他对颜体作出的一些改变。

再看其另一幅作品《楷书八言联》(图二),这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一派颜体书风,但是仔细观察,其中有他父亲何凌汉的书法韵味,字势挺拔,用笔有欧体的痕迹。何绍基对颜体楷书最大的创新就是他“化篆分入楷”的思想,他曾在《景龙观钟铭拓本》中跋曰:“睿宗书此铭,奇伟非常,运分书意于楷法,尤为唐迹中难得之品……”从中可看出何绍基对楷书的想法与见解。从其同治三年的作品《为丁雨生书絜园记》可知,此作品颜体面貌较之原来不是最突出的,重点突出的其实是他的个人风格。此作品作于晚年,他的风格已然形成,呈现更加沉着、稳重、古朴的风貌,颜体书风蕴含其中,用笔是篆意与颜体用笔等多家用笔结合的产物。

图二 何绍基 楷书八言联191.4 cm×42.8 cm

四、何绍基对行书的学习

从其临《争座位稿》就可看出何绍基对颜体行书的创造,何绍基对此帖十分喜爱,他临摹时省略了许多字,粗细对比较原帖更加突出,点画圆润,墨色变化也更为丰富,这也体现了他早期对于行书的理解。何绍基的行书与楷书一样,早期学颜,中期寻求突破,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何绍基的行书作品《录李之仪跋语轴》(图三)现藏于常州博物馆。从这幅作品可看出浓郁的颜真卿行书的风貌,用笔厚重圆润、遒劲婉转、意态挥洒,这幅作品的用笔尤其有“颜味”。此作品更加古朴敦厚,但是方劲较之颜真卿有着不足。从其作品《书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诗〉四屏》可看出浓郁的颜体行书笔意,用笔张弛有度,浑厚古朴,大有《祭侄文稿》《争座位稿》之意,却、风、沙等字有着很强的颜体行书风格,但是何绍基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苏轼的笔意。

图三 何绍基 《录李之仪跋语轴》164 cm×39.5 cm

这都是何绍基在破颜体时期的作品,随着他对碑学、碑刻的深入理解,他将篆隶之意加入行书中,也就是“篆分遗意”。他秉承这一书学理念在颜体的基础上去创造,其六十六岁时的作品《金陵杂述四十绝句》(图四)可以说是他变法初期的作品,这时他心无旁骛,已辞去官职,心思全在书法创作中。这幅作品观之轻松惬意,气势非凡,流畅自如,作品已不是早年的颜味十足,而是有淡淡的颜体味道,更多的是自己杂糅的篆隶之意,行笔较颜体多涩,因融入了篆意,作品古意十足,字形也是更加奇崛。马宗霍评其书说:“晚岁行书多参篆意,纯以神行。”徐珂《清稗类钞》也评道:“行体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研四体,熟谙八分,无以领其妙也。”

图四 何绍基 《金陵杂述四十绝句》 28.3 cm×358 cm

五、何绍基突破颜体的支撑因素

何绍基杂糅多家的书法思想体现在其隶书上,传世作品中隶书临摹《张迁碑》《石门颂》《礼器碑》三碑的版本最多,他的儿子何维朴曾云:“咸丰戊午年(1858年),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1860年,何绍基时值62岁)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从中可见何绍基对隶书所下功夫之深。世人对何绍基的隶书历来褒贬不一,清代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评价何绍基临摹的汉隶云:“蝯叟临书无论何碑,只是一个字体。吾见其临汉碑数十种只如一种。书家固贵神似,然临书而形全不似,亦非正法。”虽然历代对何绍基隶书褒贬不一,但是其融会贯通式的风格影响极大,他的隶书既有张迁碑的浑厚方折感,也有礼器的秀美之意,同时不乏石门颂的苍茫古朴,最后更是融入了篆书之意。

注释

①何绍基:《致司徒照信札》,《清代名人翰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320 册,文海出版社。

②李铭宗:《纪念何绍基二百周年诞辰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书法学会出版社,1998 年。

③钱松:《关于何绍基若干史料的辨正》,《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 年第2 期第104-107 页。

④朱关田:《艺术巨匠颜真卿》,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年。

⑤崔向君:《详解实临颜真卿〈祭侄稿〉》,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年。

猜你喜欢

颜体何绍基篆隶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图说书法(187)
小小书法家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傅山《杂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科考要凭真本事
三百年来颜体第一人
小小书法家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