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海西州格尔木市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路径
2023-10-25马红娟
马红娟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剖析乡风文明的时代特征,思考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乡风文明反映的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之一,也是农民自身提高素质、增强幸福感的需要。同时,它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夯实文化基础
乡风文明是乡村地区社会风气进步的呈现,是乡风建设中摒弃消极部分后的精华,是优秀乡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乡风文明建设,是以文化主线贯穿始终。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重视并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夯实基层文化基础,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创建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道德规范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切实保护和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作用,将乡土文化渗透到农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发挥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二)助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让村民享受优渥生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需要通过深化乡风文明建设,使村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从根本上摒弃“等靠要”思想,形成“我要干”“比着干”“带着干”“帮着干”的新乡风,从而助推产业兴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比如,可以改变农村面貌,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利用自然清新的农村环境,发展以生态采摘、蔬菜种植为主的绿色农业。以体验风土人情、观光休闲、农家乐齐头并进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好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注重专业和就业技能培养,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三)乡风文明建设方向
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和乡村振兴需要,引导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逐步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把农民群众关心的各类问题搞明白,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增强信心、凝聚共识,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用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坚持不懈地对农民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民主法治意识,努力在乡村形成遵纪守法光荣、违规违纪当罚的知法与执法的良好环境。
二、格尔木市乡风文明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格尔木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新风,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积极组织农牧民群众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形成了移风易俗、自尊自信、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风尚。与此同时,深入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和陈规陋习整治行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把以规立德作为净化乡村社会风气的治本之策,突出村规民约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使风清气正、向善向上的舆论导向推动自我教化,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市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不断提高村民居住环境与健康意识。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好“三清、五改、治六乱”行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村庄内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群众满意率95%以上。其中:大格勒乡查那村、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为2019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推进试点村。
以乡风建设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文明之花结出硕果。格尔木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因地制宜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构建“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市有扶贫产业园”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使产业项目全面产生效益,着力构建企业与建档立卡户长期受益共赢机制。同时,通过发展“农牧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业态及经济主体,利用电商平台和网上商城,帮扶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了特色农业向高质量发展步伐。
(二)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阵地运用不充分。格尔木市持续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多渠道投入,各乡镇兴建设了一大批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包括: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部分乡村虽然建设了农村图书室、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但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也有的乡村由于经济条件制约,硬件建设投入少,文化阵地少,设施老化,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2.陈规陋习等文明短板尚存。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不良生活习惯仍然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带来的攀比浪费等陋习时有发生。部分农村文化活动不丰富,工作开展停留在传统宣传模式上,宣传活动缺乏内容、形式单调、覆盖面窄、资料有限,贴近农村实际,寓教于乐、易于群众接受的宣传方式不足。
3.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衔接不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引导下,本意是在继承和发展上做文章,但在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衔接上效果不佳,使乡风建设文化空间变得狭窄。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党建牵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基于此,为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乡村面貌,积极建设乡风文明,要始终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基准,明确党建工作内容、要点、中心及指导意见等,有针对性地凝聚文化精华,摒弃糟粕部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落实,需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带领群众加强道德建设的“领头雁”。通过党建引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整合村干部、老党员、积极分子等多方力量,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加强理论宣讲和政策宣传,带动农村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村干部要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不断加强党员干部自身建设,强化示范带动,营造倡导节俭、崇尚文明的淳朴乡风民风。
(二)夯实经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能助推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提条件是了解当地经济状况,把握经济脉搏,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夯实农村经济才能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比如:组织优秀科技人才指导培训农村群众学习先进经验技术,实现科学化生产;鼓励和带动农民自主创业,借助本地特色环境和民风民俗,打造特色农家乐、农村休闲体验区等,使农民群众不断学习新知识、领悟新思想、转变旧观念,为乡风文明建设创造条件。
(三)榜样示范,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榜样力量让人有前进的目标与动力。改变农村整体面貌,共同构建和谐家园,需要榜样力量来影响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使之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品质品德、不断提升文化精神等,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宣传优势,设置展示牌,讲述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模范人物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提高自我,维护家乡和谐之风、文明之风。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建设、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