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例
2023-10-25谢苑萍
谢苑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中之重在于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水青山作为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领域、全过程。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海西州的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海西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自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涵养生态的绿色发展道路。
(一)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职责,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以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绿水青山工程、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国土绿化三年攻坚行动,坚持增量与提质并举,扎实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全力推进林草重点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任务,完成昆仑山、祁连山国家公园资源调查、野生动物调查工作和祁连山雪豹调查监测(佩戴卫星项圈回归野外)项目,扎实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海西片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
以气、水、土空间立体环境监管为载体,以“防控”和“治理”措施为核心,扎实开展整治行动,取缔关停各类“散、乱、污”企业,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
1.扎实开展“蓝天”保卫战。统筹抓好工业企业、噪声污染治理和燃煤污染管控,持续推进有色、火电、化工等重点行业烟气排放深度治理。积极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冬季清洁供热工程,加快完成海西州热源清洁改造任务和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助力青海省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目标。
2.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编制《海西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有序开展重点江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有效管控污染物排放。巩固扩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成果。全州13 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达标率为100%;8 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达标率100%;一般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保持优良。
3.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环境监管等重点工作,全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土壤污染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制定印发《海西州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管控防治行动工作方案》,推动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防治行动,为7 家新建项目替代重金属35.63 千克。同时,加快实施海西州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升级改造等6 个项目,强化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全过程监管,做到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覆盖和集中处置100%全落实。
(三)以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乡村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涵养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阵地,也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海西州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安居乐业、农民殷实安康。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农村、新牧区村集体经济,巩固壮大已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加快建设高原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打造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以及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5 个地区的州级乡村振兴综合试点村,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进一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公厕改善步伐,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洁、有序、宜居。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尚,通过“村规民约”等引领农民转变观念、树立良好新风,努力营造乡风文明、家风优良、民风淳朴的氛围。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实现全部复耕,坚决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开展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与反食品浪费行动,建立以法治保障为基础、以健康消费为导向的全社会粮食减损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有机农畜产业发展,实施“三地百柜”特色农畜产品建设,打响“神奇柴达木”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四)坚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布局凸显绿色矩阵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前提。立足于地域辽阔、日照时间长、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优势,海西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以循环经济理念谋划、带动、发展农牧业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柴达木枸杞、藜麦等特色产业长足发展,高原冷凉特色生物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盐湖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茶卡盐湖景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增强。
(五)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民的期盼。住房是人民实现安居乐业的现实之需,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城镇居民既要“安居”又要“乐居”。加大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力度,高标准、严要求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创建“两山基地”的有关工作要求,乌兰县正在积极推进乌兰县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茶卡镇“两山基地”创建工作。先后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2 个,改造危旧房23 户,硬化村道41公里,实施5 个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 个村农电线路改造工程和5 个村移动4G 网络通信升级工程,硬化地坪5000 平方米,铺设彩砖2000 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30盏,建成乡村公厕5座,美丽乡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休闲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
二、推动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海西州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海西州工业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困难,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较为繁重,生态保护历史欠账多,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基于此,本文对海西州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祖国聚宝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理念为先,实践为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时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既明确了青海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奋斗目标,又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方向,对青海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具有指导意义。具体到实践层面,就是要有“瞻前顾后”的眼光和意识,在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注重长远的生态利益,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把人类生产生活控制在自然界承受范围之内。唯有如此,才能在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进程中,在守住绿水青山、追求金山银山、进而擦亮美好生活底色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
(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明确了青海省“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海西州地处柴达木盆地,资源在生态,价值也在生态,我们要深刻理解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辩证关系,心怀“国之大者”,争做“行之实者”,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1.持续开展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加大木里矿区后期管护和祁连山南麓管护力度,配合做好草原防火、鼠害防治等工作,坚决把治理成果保护好、管护好、巩固好。做好木里矿区企业出清、矿区临建及附属设施拆除、牧草复绿区补种补肥等工作。
2.扎实推进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工作。统筹协调昆仑山、青海湖两个国家级公园创建筹备工作,协调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完成各类自然保护用地认定工作,合理调整保护用地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
3.持之以恒抓好污染防治。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景区景点和道路沿线等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4.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综合节约制度,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以倡导简朴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抓手,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
(三)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实现绿色发展,要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长效机制,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盲目发展“两高”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既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又要在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上下功夫、出真招、见实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循环经济为基础、绿色管理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转型。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以节能降碳为导向、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的绿色循环发展生产体系,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等行业绿色化改造。从价值链角度去寻找传统产业中的绿色环节。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形成了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等较为成熟的全价值链,研发、设计和服务等方面都凸显了绿色特征。要大胆压减和转移生产环节,把创品牌、做市场、搞研发、精设计的优势发挥到研发、设计、服务环节上来,改传统发展为技术服务型、内外联动型绿色发展。
(四)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需要统筹协调的整体战。要改变生态治理主体单一、力量分散、协作乏力等现象,需通过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大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多元主体共同体,推动形成党政部门、企业、公众齐抓共管的大环境保护、大环境治理格局,做到各领域、全方位整体推进。加快构建协同共进的经济社会体系和生态体系,形成相关主体环环相扣、协调一致、运转顺畅的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提高污染防治协同性、整体性和效能性。汇聚全社会力量,打好治理生态环境这场硬仗,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