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饮食多样性背后的社会边缘群体
2023-10-25王自强
□王自强
在德国柏林,打开手机外卖软件,各种选择令人眼花缭乱,世界各地美食应有尽有。在这里,德国本地菜反而不是主流,土耳其肉夹馍和越南菜等异域风味大有“喧宾夺主”的架势。
德国饮食的多样性离不开外籍务工者和外来移民。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移民或移民后代升至2020 万人,占德国总人口的24.3%,另有4.6%的人口父母有一方具有移民背景。
尽管德国外来移民比重逐年攀升,他们的生存状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尤其是非欧洲籍外来务工者和移民,因为语言和文化迥异,更难融入德国社会。每道料理的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个群体不为人知的艰辛。
芦笋:东欧工人生存条件成丑闻
芦笋是德国人的心头好,称它是德国人最喜爱的蔬菜也不为过。每年4 月,德国进入芦笋收割季。这时,几乎所有超市都会特意强调芦笋有货,餐馆也打出招牌吸引食客。
芦笋无法使用机器收割,人力成本高。德国劳动力短缺、人工昂贵,为解决农业播种和收获难题,德国便开始引入外籍季节性工人。据报道,每年约有13.5 万名季节性工人前往德国,几乎全部来自罗马尼亚和格鲁吉亚等东欧国家。
季节性工人普遍不会德语和英语,很多人通过中介来到德国。由于“产业链”较长,克扣工钱是家常便饭。雇主经常灵活使用计时和计量的考核办法来压低工资,工时记录不规范,任务量却很大。工人通常在工作的最后一天才能拿到工钱。为节省成本,雇主往往购买私人保险公司的廉价集体保险,几乎提供不了什么保障。工人们的住宿条件也非常恶劣,一般住在铁皮屋和集体宿舍里,在地板上用电磁灶做饭,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共用一间厕所。
土耳其肉夹馍:第四代移民仍受歧视
土耳其肉夹馍方便实惠,在德国很受欢迎。据统计,目前德国约有1.6 万家土耳其肉夹馍店,仅柏林就有上千家。
这种小吃在德国乃至欧洲“攻城略地”,与土耳其人在德国的移民史密不可分,甚至它本身也是在柏林发明的。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西德)在诸多因素加持下实现经济奇迹。由于劳动力短缺,西德于1961 年同土耳其签署务工协议,吸引了约83 万土耳其人来西德谋生。
1973 年,石油危机冲击西方经济,工业界裁减人力,西德政府签署法令停止招募外籍工人。很多土耳其人选择留下开餐馆。
从第一波土耳其人移民德国至今已有60 多年,第四代移民也出生了。很多土耳其人加入了德国国籍,并在政治、商业或文化领域找到立足点。然而,大多数土耳其移民及其后裔仍面临诸多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种族歧视仍然困扰着这个群体。
截至2022 年,土耳其移民无学历者超过其移民总数的20%。理发师、出租车司机和邮递员等技术含量和收入较低的工作,大多是土耳其移民在做,土耳其移民家庭收入也普遍低于德国平均水准。
即使是在德国出生和长大的土耳其移民后代,在日常生活中仍会遭到歧视和孤立。据《慕尼黑信使报》报道,60%至80%的土耳其移民在教育、就业和住房市场上经历过歧视。
越南美食:亚裔种族主义受害者遭忽视
河粉、春卷和夏卷是三道极具代表性的越南美食。其中,夏卷不同于春卷,它不需油炸,热量较低,口感清爽,故此得名。
截至2020 年,约有18.5 万名越南人和越南移民生活在德国。在德国人眼里,越南人是“勤奋”“成功”“积极融入”的代表,但并不是勤劳踏实、内敛平和就不会遭受歧视。图宾根大学越南裔文化和政治学家何坚毅表示,学术界等资源稀缺的领域仍然存在结构性、系统性的种族主义,越南裔有时会被当成暴发户和令人不快的竞争对手,德国社会仍然没有摆脱对越南人乃至亚裔的刻板印象。
1992 年,德国北部沿海城市罗斯托克发生二战后规模最大的排外运动,数百名极右翼闹事者在寻求庇护者接待中心和越南劳工住宅附近打砸抢烧,多达3000 名旁观者拍手叫好。此事现已被淡忘。何坚毅说,德国存在忽视亚裔受到种族主义侵害的倾向。
以上三个群体,几乎都是以劳工的身份来到德国,努力在德国落地生根。尽管德国政府在打击种族主义、促进社会群体多元化方面做了一番努力,但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