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绝唱
2023-10-25桂娟史林静袁月明
□桂娟 史林静 袁月明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莲鹤方壶扛过千年岁月,至今仍在惊艳时光
2000 多年前,一朵盛开的莲花和展翅的仙鹤舞动春秋,诗意飞扬。时至今日,方壶依旧莲瓣舒放,鹤鸣九皋,诉说中华文脉永续传承。
青铜时代的绝唱
对河南考古而言,李家楼是一个重要的坐标。
“老一辈的人常说,先有莲鹤方壶,后有河南博物院。”在河南博物院三楼一间办公室内,院长马萧林动情地讲述关于莲鹤方壶的故事。
1923 年8 月25 日,河南新郑县(今新郑市)南门外李家楼,因干旱无雨,乡绅李锐决定在自家菜园里凿井灌溉,在掘至三丈多深时,挖出了四件青铜器,次日又挖出数十件,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逐渐浮现。
由于缺乏科学考古意识,李锐挑选了几件青铜鼎卖给古董商人。恰在此时,驻扎在郑州的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新郑,听闻此事后传信李锐:“钟鼎重器、尊彝宝物,为先民典型所寄,应该归于公家。”随后,靳云鹗便派人进驻发掘工地,在昼夜警戒和保护下,对古墓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历时40 天,这座规模宏大、未经盗扰的大墓共出土铜鼎、编钟等百余件青铜礼乐器。后经考证,该古墓被认定为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墓,出土的众多文物被称为“新郑彝器”。
莲鹤方壶的南渡北归
在墓中出土的众多青铜礼器中,一对方壶显得格外突出。壶腹装饰有精美的蟠龙纹饰,蟠龙龙角竖立,极为生动形象,壶体四面各装饰一只神兽,呈向上攀援姿势,圈足底下则有两条卷尾兽,其头转向外侧,与蟠龙神兽遥相呼应。
在很多人看来,这对方壶最出彩的部分无疑是盖顶仰起的十组双层莲瓣和伫立中央的立鹤,每个莲瓣均由龙凤合体的蟠龙纹组成,仙鹤昂首而立,引颈欲鸣,双翼舒展。
郭沫若将此青铜器定名为莲鹤方壶。器具虽小,方寸之间亦能拼凑历史长河。
或许是命运使然,生于乱世的莲鹤方壶,2000 多年后破土而出仍不免流离辗转。
1937 年7 月,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接到保护博物馆珍品密令。时值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各地相继沦陷,文物留在河南已不再安全。
河南博物馆精心挑选了包括新郑彝器在内的部分馆藏文物,分装68 箱,共重30 吨,紧急运往武汉,暂存在法租界。
不到一年,安庆作战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武汉也不再安全。1938 年9 月,几经商议,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暂存在武汉的这批文物运往重庆。
烽火硝烟中,这批文物离开武汉,历经54 个昼夜后抵达重庆。
1945 年抗战胜利,内战烽烟又起,河南存渝古物一直没有回归的机会。1949 年11 月,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下令把河南存渝文物全部运往台湾,但是迅速发展的战局打破了这个计划。
最终,包括莲鹤方壶在内未来得及被转运的文物留在了重庆。1950 年,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代表和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收河南博物馆存渝文物。当时新郑、辉县两地出土的51 件青铜器调往北京,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莲鹤方壶中的一件被调往北京,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一件则被运回河南,入藏河南博物馆。
2006 年,河南博物院举办“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为了这次展会,河南博物院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出参展邀请。2006 年4 月28 日,这对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的国宝重器,在河南博物院“合体”展出3 个月。
“虽不能常聚首,但流离辗转后,还能看到国宝无恙就很知足了。”文物修复师杜安说。
青铜时代余晖再现
相比普通观众在展柜外的惊鸿一瞥,杜安与莲鹤方壶之间的“羁绊”则要深上许多。
作为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业近30 年来,经杜安之手修复的文物已达1000 余件,其中最令他记忆深刻的就是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刚出土时也“不咋全乎”,不仅满身锈蚀,壶盖、壶身、壶口以及多处装饰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1998 年,20 多岁的杜安第一次上手修复莲鹤方壶。
“当时,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我们趁着文物‘搬家’的间隙,用3 天时间对壶身龙耳及立鹤出现的断裂进行了修复。”杜安回忆,当时4 个人围着一件青铜器,每天工作近16 个小时。
杜安有一种冲动,想把莲鹤方壶上所有的病害全部解决掉,“特别想看到它本真的样子,魂牵梦萦”。但由于时间有限,观众都在等待“镇馆之宝”莲鹤方壶在新场馆亮相,杜安只能暂时按捺“冲动”。
时光倏忽而过。2019 年,已经从“小年轻”成长为“老师傅”的杜安,终于等到圆梦的机会。
时值河南博物院开展抗震加固工程,所有的展品都搬进了库房,莲鹤方壶也迎来了一次更加全面的修复。耗时整整3 个月,杜安和同事逐渐还原出莲鹤方壶本来的样子。
“妙手”之下,莲鹤方壶展现出更加曼妙的身姿:有害锈、土垢越来越少,记录着文物信息的无害锈得到原汁原味保留。通过这次全面修复,莲鹤方壶外部的病害已经清除,现在的外观能够完整展示它所蕴含的信息。
像医生对待“老病号”一样,杜安对莲鹤方壶也在进行长期“随诊”。十多年来,除了定期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外,只要有空,他都会去放置莲鹤方壶的展柜旁溜达几圈,“‘望闻问切’嘛,得亲眼看看才放心”。
“我们的任务是要尽可能地延长它的寿命,以实物保留和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使莲鹤方壶这样的国宝可以流传后世。”杜安说。
文脉绵绵弦歌不辍
错彩镂金,雕缋满眼。
百年前,因收藏莲鹤方壶等文物而声名鹊起的河南博物院,至今仍在复刻着当时的高光。每天早上不到9 点,河南博物院门口就会排起长龙,1.2 万个预约名额经常一发出就被抢空。
如今,得益于河南博物院文创事业的发展,莲鹤方壶逐渐走出“深闺”,与游客双向奔赴。从这件器物上,参观者可以瞥见青铜时代的余晖。
“今年是莲鹤方壶出土100 周年,我们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采集相关文物的三维数据,推出线上文物专题展和莲鹤方壶裸眼3D 展览等系列活动,让全国乃至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马萧林说。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如今,在郑州多地都可见到莲鹤方壶的影子。郑州东高铁站设计包含了国宝莲鹤方壶的和谐构图,状如莲鹤方壶的航空港区双鹤湖中央公园承载了众多城市功能,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莲鹤方壶扛过千年岁月,至今仍在惊艳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