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中秋?
2023-10-30唐弢
□唐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是1076 年的丙辰中
秋,苏轼对着当空皓月和遍地银辉,句成千古。古往今来,
原同一月。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历史源远流长。“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则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就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一说。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习俗之乐
那古时中秋有哪些习俗呢?
唐代是个特别爱好“月亮”的朝代。中秋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场面十分隆重。其中,特别流行“女子拜月”。李端的《拜新月》一诗中“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每逢中秋夜,女子都会在香案上摆好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点燃红烛,拜祭月亮,祈“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将美好心愿,寄托在这轮圆月之上。
到了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高潮。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就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那天的繁华景象:“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一天,无论富贵贫穷,人们都在中秋之夜观赏月色。酒楼、店家都会重新布置一番,拿出新启封的好酒来卖,果铺前更是堆满了新鲜佳果。夜市人马喧闹,百姓们登上楼台观月,一些富户人家则会在自家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同时摆上美食、安排家宴。即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在月下欢度中秋。古人过中秋的仪式感,也在这份隆重与期待的心绪中尽数体现。
皓月当空,中秋节的诗意,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意境之唯美,令人遐想联翩。
唐朝流传下来的中秋赏月诗就有100 多首,到了宋代,《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200 多首。宋代写赏月诗最好的是苏轼,他有中秋词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调歌头》最为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元代的诗词中,增加了男女月夜相会的爱情元素,这体现在一些以中秋节为背景的元杂剧中,如《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张生煮海》《云窗梦》等。
赏月之时,宋代人还融入了燃灯的风俗。中秋当晚,钱塘江上放满了“一点红”羊皮小水灯,场面十分壮阔。到了近代,燃灯的风俗依然延存下来。据记载,在广东,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开始用竹条扎灯笼,并上糊色纸,到了中秋夜便会点亮灯笼挂于家屋高处。
宋朝在江南一带还有一个独特的中秋活动流传至今:钱塘观潮。由于钱塘江口地形类似漏斗,每当月圆时分,海潮涌至,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梦粱录》就曾描述过这一气势恢宏的现象: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
中秋节期间,杭州人从八月十一日开始观潮,到八月十八的时候最为繁盛,甚至会倾城而出,车马纷纷,人头攒动。大概从庙子头(今三郎庙)到六和塔一带,家家户户的楼屋,都会被贵戚内侍等租去观潮。
清代,还兴起了“中秋斗香”的风俗。《红楼梦》第75 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就写了中秋节燃斗香的习俗。
美食之乐
花好月圆的金秋时节,离不开美食的相佐。似乎不吃点什么,就缺少了些过节的氛围。
根据《梦粱录》的记载,宋代“市食点心”中有月饼,不过当时月饼并不是中秋节的特色节令食品,而是一种“四时皆有”、随时能买到的寻常点心。
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中也写到了月饼,虽然这个月饼同样跟中秋节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南宋时候的月饼是蒸制的,跟现在月饼的做法很不一样。
那月饼是在什么时候成为正式的中秋节应节食品的呢?是在明代。明代田汝成写的《西湖游览志余》里就有中秋节送月饼的描述,其记载如下:“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可以看到,明代中秋吃月饼的含义就是亲友团聚,并且还有很多人选择中秋夜月去游西湖,通宵达旦。
那古代的月饼都有什么口味呢?清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袁枚写有一部《随园食单》,书里记载了两种袁枚喜欢的月饼,一种是刘方伯月饼——馅料有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等,类似今天的五仁月饼;另一种是花边月饼——类似今天的枣泥月饼。
中秋,热衷于美食的古人当然不甘心于只吃月饼。人们还喜欢在中秋吃芋头。此外,在广州等地,还有中秋食田螺的习俗。古时有说法认为中秋吃田螺能明目。其实之所以要在中秋节食之,不过是因为此时的田螺肉质特别肥美罢了。
千年过去,今时喧嚣依旧,中秋夜我们的心情或许同古代人差不多,都是满怀着对团圆的渴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