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地域传统服饰图案文化的发展文脉与传播特征研究

2023-10-25朱林骏潘欣月范丽

纺织报告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中原服饰

杨 轩,朱林骏,潘欣月,范丽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本研究对中原汉族民间服饰图案文化的整体发展文脉进行分析,透过表象了解实际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地区的文化特点,将服饰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了解文化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为现阶段的传统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撑。

1 中原地域传统服饰图案文化的流变与社会环境

1.1 中原地域传统服饰的流变概述

中原地区既是我国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汉族的聚居地,长久以来的生产及生活模式和历史更替,构建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汉族服饰。以服饰为载体,能区分尊卑贵贱,这也是在封建等级制度背景下产生的,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的一种方式[1]。明朝时期,为了使汉家正统得以恢复,依照当时的社会状况,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规范君臣士庶的各种行为,对普通百姓的要求更加严苛,甚至对女子在室内的穿着也有相应的规定,不允许僭越。明朝中期,农民群体以及手工业者所生产的丝绸、棉花以及各种手工艺品成为该阶段主要商品交易内容,经济的发展使官员和商贾的生活极尽奢华,服饰也呈现出奢靡之风,同时汉族的服饰艺术也发展到最好的状态。清朝初期,为了统治中原,清朝政权颁布了剃发易服的政策,要求汉人必须遵循满族的发饰与服饰穿戴,导致汉族服饰在这一阶段产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当时满汉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反清复明运动的开始,清政府颁发了“十从十不从”的服饰政策,而这个政策也使汉族女性服饰以及儿童服饰得以流传下来[2]。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沈从文先生也描写了清朝初期普通平民的服饰,妇女和儿童的服装与明代较为相似,没有显著差异,死后殉葬也是使用旧礼制。清朝政权的统治期间,汉族普通百姓及女子服饰仍沿袭着明朝上衣下裳的方式,大致是因为满汉长期混居,汉族民间服饰开始融入满族特征[3]。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我国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再加上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等,中原地区的民间服饰紧跟整体潮流发生变化,民间服饰的秩序也开始重构。

1.1.1 服饰形制和结构的转变

对服饰整体造型进行分析,首先,以宽大连身为特点的平面结构逐步转化为能显示出人体形态的窄衣窄袖以及立体的西式剪裁模式,例如袄是常见的妇女服饰,胸围较之前变窄,衣长缩短至腹部底部并呈直角或者圆弧形,袖口则为肥袖,宽袖口,整体造型较为精致;其次,上装袖肥和袖口以及胸围的整体尺寸减小,衣长不变,下装通常穿着裙子或者裤子,以瘦长型为主。在传统服装的基础上,袖片结构变成了两片,划分了大小袖,分别向腰部收敛,最终形成了旗袍的样式[4]。20世纪20年代初期,旗袍的形制兼具清朝女性旗袍和男性长袍的外形特征,袖子不过肘,袖形上紧下散呈喇叭状;袍身长度缩短至膝与脚踝之间,袍身两侧线条平直呈A字形,色调素雅,纹饰上多用刺绣装饰,但明显简化,不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份。20世纪30年代,旗袍发展到鼎盛时期,领子、袖子以及开叉的高度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夏天女性也开始穿一些无袖或者连肩袖的旗袍,下装的改变尤为显著,如清朝末期,在正式场合,女性的裙子通常都是穿在长裤和套裤外面,所以女性裙装的结构和装饰通常较为复杂。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女性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裙装也随之改变,以装饰和礼仪为主的凤尾裙逐步被造型相对简单的马面裙所替代。总之,中原服饰虽然仍旧以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为主,但整体的衣身逐步变窄,袖口也逐渐缩紧,由平面转向了立体。

1.1.2 装饰图案的转变

外来文化对服饰的整体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服装图案的装饰工艺也更加多元化,以图案彰显身份等级的观念逐渐被人淡忘,清政府对相关服饰制度的监管也越来越松,等级差异逐步消失。

1.1.3 服饰色彩的转变

我国汉族一直信奉以礼治天下,注重君臣等级观念,古代颜色和地位息息相关。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色彩就开始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白色极易漂白,因此代表低阶级,越难染出的颜色代表的阶级则越高。封建社会“尊礼施色”制度在统治阶级一直延续,他们希望通过严格规定服装的材料和颜色将自己的权力和道德强加于平民阶级,不能逾制僭越。以唐代的“品色服”制度为例,在各级官员中,三品的官服是以紫色为主,四品为深绯色,五品为浅绯色,六品为深绿色,七品为浅绿色,八品为深青色,九品为浅青色,由此可见,可以不同服色区分官职等级。随着近代社会环境的动荡和中外交流的加强,服色制度也失去了政治依靠,中原地区的民间服饰用色也打破了衣冠色彩等级制度,逐渐体现出民主的审美特色。从整体上看,中原地区民间的服饰色彩普遍遵循我国传统的“五行五色”观念,即青、赤、黄、白、玄,合称“五色”[5]。其中,白色和黄色使用较少,更倾向于色相纯度较高的玄、赤、青三色。究其原因,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自然地理环境以灰黄色为背景,民间服饰浓烈的色彩可以弥补环境色的不足,进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1.2 社会环境对中原汉族服饰的影响

一个时期的服饰结合了时代背景、政治文化、思想输出、时代审美等,充分展现出社会的发展水平。服饰作为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利用服饰区分等级则是古代统治者实施中央集权最好的选择。因此,古代服饰由内而外的发展变化都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是思想、精神与实物的高度融合。

长久以来,服饰的革新往往伴随着等级衡量,成为“辨名分,明等威”的工具,是调节家庭、群体和国家中人际关系的手段。一直以来,服饰受到政治的影响,最终服务于政治。清朝末期,官员腐败问题严重,中原地区也面临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人们的思想较为陈旧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民间服饰大部分都延用旧制。长袍马褂是普通市民的惯常装扮,劳动者则是上着中式衫袄、下着中式裤子,妇女还是穿着明清时代衣摆及膝的大襟衣裤(或裙),同时也夹杂着中西混合的服饰。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辛亥革命推翻旧社会制度后推行剪辫易服,反对缠足,摒弃旧的服饰等级制度,中原地区服装的样式也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山装、西式衣裙等新式服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部分社会阶层身上,此时服饰的变化是由南北各地、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日益扩大的差异所决定的。可以明确的是,辛亥革命之后,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打扮,再没有等级界限和服制规定,这是政治对服饰的解放,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信号。

2 近代中原地域汉族服饰文化的传播分析

传播属于文化的基础,也是重要的表达形式,在文化积累到后续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性的群体互动也会使不同群体在文化沟通中了解对方的文化内容。中原文化的构成来自周边外来文化的差异性互动,而这个过程本质上属于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通过服饰这一媒介,可以了解中原民间服饰流变和文化传播之间的联系。

2.1 服饰媒介内涵

服饰可以御寒、避免伤害,也代表个人的身份与审美,是一种符号,可以作为文化发展的媒介。20世纪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说过:“媒介即信息。”不论是在传播学还是哲学研究中,对于这一观点说法众多,媒体在不同阶段超出了其他承载的信息内容,并且会直接影响社会价值及世界观[6]。媒介会通过交流互动产生资源,进而成为表达的形式。已有的人类沟通交流的媒介可以划分为3个种类:推理性的符号、实物和人自身的系统,而服饰包括人机、种族之间的文化传播服饰,属于实物媒介,其款式和图案具有一定的推理性价值,因为其背后的符号语言蕴含的文化非常丰富,也是区分不同文化的重要标识。

中原地区的人们出席各个场合时都会穿戴各种各样的服饰,通过服饰辨别人物的性别、族群和阶级,再经人们的相互沟通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服饰的发展。由此可知,服饰媒介属于物质符号与实体和信息融合的媒介之一。服饰文化是促进人际交往的一种媒介,也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媒介之一,既承载着人类的发展,又包含文化属性。

2.2 中原地域汉族服饰媒介的传播特征

传播属于人类独有的进化优势,也使不同文明之间具有相互来往的基础。美国人类学专家在《文化的解释》中说明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具有代代相传的价值,所承载的观念呈现于象征形式中,人和人之间运用文化符号系统就能相互沟通,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服饰则是文化传播中一种具有实用性的物态媒介。

由于自身独有的特征,服饰被人们称作“行走的媒介”。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通过服饰图案与文化传播之间的研究可知,服饰包含中原地域的民俗以及审美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但整体趋于多元化。

首先,分析不同时期中原地域服饰传播的共性,即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会根据一定的社会制度选择服饰并传播服饰,这就会形成一定的服饰流行趋势,并带动文化的发展。服饰属于功能属性与社会属性并存的物体,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可以通过图案、色彩等元素体现审美价值[7],表现出文化和信息传播的价值。比如河南豫剧是中原地区的地方剧种,观戏、听戏是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精神活动,刺绣纹样中就有直接表现戏曲剧情和人物形象的题材,比较常见的有《三娘教子》《穆柯寨》等。

其次,分析不同时期中原地域服饰传播的区别。在封建社会,服饰媒介的传播是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产生的差异化过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原地域服饰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遵循哲学伦理、礼仪宗教的服饰制度,服饰变化由贵族主导,形成由上而下的纵向传播方式以及民间社会横向传播引发的相互作用及相互抑制的现象。比如清朝末年,服饰崇尚奢华,色彩艳丽饱满,民间服饰襟、袖边缘装饰工艺种类繁多且用色丰富,但很少使用白色和黄色,是因为在传统的服饰制度中,黄色为宫廷用色,民间会尽量回避。

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封建等级服制的限制也逐渐消失,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服装。比如受到西方影响的女学生将传统的袍、衫、裙改良成宽敞的旗袍,引起各界妇女的羡慕而纷纷效仿,甚至在国际上也产生影响,这也是自下而上的传播形式。

随着社会制度的民主化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经济文化多元共生,上、中、下阶层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了多元交叉传播形式。中原地区的服饰承载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根源,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又吸收了西方的服饰元素,比如传统服饰袄衫中运用系带或者盘扣,受西方影响,中原服饰改用扣子,简便实用;又如将中原民间服饰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通过现代印染工艺表现出来,适合各类人群穿着。

3 结语

服饰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信息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原地域属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服饰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展现出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对中原地区民间服饰图案的整体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探究中原地区社会与文化传播的整体环境,制定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策略。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中原服饰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动物“闯”入服饰界
沁园春·赞中原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