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培养视域下湖湘传统工艺融入高职设计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3-10-25李晓丹
李晓丹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确立了根本方向。2022年6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中提出了“培育守正创新、德艺双馨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创作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2]的高素质传承人才培养需求。
传统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型,不仅具备其他传统文化所共有的文化性,还具备独有的技术性。因此,相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设计教育,注重技术技能培养的高职设计教育显然与传统工艺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的培养更为契合。如何围绕传统工艺,建立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培养模式,是新时代高职设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 湖湘传统工艺融入高职设计教育的价值
传统工艺作为一种创造性手工技艺形式,其中承载的工匠精神、造物智慧、美学内涵、手工劳作等核心元素是高职设计人才德、智、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教学素材。
1.1 以“工匠精神”树德
工匠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3],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传统工艺的核心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设计想要像曾经的传统工艺美术一样再次立足于世界之林,所需要的支撑不再是“模仿”“借鉴”。如此一来,高职设计教育也不能再仅仅满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未来设计师们“尚巧”“求精”的设计精神。民间广为流传着对湖湘精神的九字总结—“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9个字在一代代湖湘工匠身上亦有体现,正是他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才铸就了湖湘传统工艺的辉煌。将湖湘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设计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当地高职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推动当地高职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可以为提升中国设计的品质赋予更深厚的内生动力。
1.2 以“造物智慧”增智
中国传统工艺历经世代传承,其背后离不开无数匠人的巧思与智慧,正是这些造物智慧的存在成就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性,让这些巧夺天工的传统工艺在人民的生活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在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结业设计作品展上可以看到以古代书画卷轴为灵感设计的汽车遮阳帘,既方便收纳,又可以防盗;以古代烛火灯具为灵感设计的户外照明灯具,既可以折叠,又可以像孔明灯一样飞至一定高度,具备定位功能,无不证明着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造物智慧对当下的设计依然具有较好的启示作用。现在的高职设计教育对传统工艺的应用并不少见,但大多还是流于表面设计元素的应用,对其中的造物技巧依然不够重视。现代设计尤其强调功能性,高职设计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育,传统工艺中造物智慧的融入能极大地丰富高职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设计思维以及提升设计技巧的实用性。
1.3 以“美学内涵”育美
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设计的特色愈显珍贵。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认为不存在世界化的设计,设计应根植于某个国家或者民族,也正是如此,日本设计才在战后迅速发展、名声大噪。可见,地域文化无疑是设计去同质化、彰显特色最重要的根基。中国传统工艺作品是时代特色与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每个时代、每个地域的工艺美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如唐代的海纳百川、雍容大气,宋代的端庄典雅、婉约平易;又如同剪纸艺术,南北方也是风格迥异,郭沫若就曾在《剪纸选胜》中提及“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从先秦至今,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湖湘传统工艺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十分丰富,既有楚地文化的神秘与浪漫,又有少数民族群居文化的质朴与浓郁,是本地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培养特色审美意识、提升特色审美能力、强化特色审美表达的重要资源。
1.4 以“手工劳作”促劳
传统手工艺主要是指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4],可见,传统工艺具备手工劳动的属性,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载体,而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5],这正是对传统工艺劳育功效的一种肯定。湖湘传统工艺中的许多技艺本身就是源于生产生活中的劳动,如蜡染、扎染、苗绣、侗锦织造等都是服装制作加工手段,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则是围绕住所展开的劳动。在高职设计教育中加入传统工艺等劳动形式,让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湖湘劳动人民的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而在高职设计教育中引进手工技艺劳动,亦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有效传承。在工业化大生产无可取代的今天,比起刻意用手工制作生产出来的售价高昂的产品,也许劳动教育更能发挥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2 湖湘传统工艺融入高职设计教育的路径
2.1 融入课程内容,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专业课和非专业课两个方面挖掘湖湘传统工艺中相应的资源,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中,形成系统的特色课程体系。
2.1.1 非专业课注重内涵建设,激活传统工艺设计思维
设计是一个将非物质形态的思维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的生产活动,而文化正是涵养思维的源泉。高职设计专业的非专业课程要发挥服务专业的作用,充分发掘湖湘传统工艺中的文化特色,融入相应课程内容,为学生奠定好传统工艺的内涵基础,激活传统工艺设计思维。
面对湖湘传统工艺众多的门类,非专业课在融入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注重与专业的相关程度,让学生觉得学之有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与地方文化的紧密衔接,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设计专业服务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本地传统工艺文化的关注度,有利于传统工艺传承意识的培养。
2.1.2 专业课程注重“艺技融合”,加强传统工艺应用转化
设计艺术与纯艺术的区别在于设计艺术中技术的存在。作为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职设计专业,在专业课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对湖湘传统工艺作品艺术性的挖掘,以传统工艺中的美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湖湘传统工艺技艺的传授。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其与新技术相融合,促进传统工艺的创新转化。
2.2 融入资源建设,推动教学高效实施
“当知识不能被编撰时,口传身授成为必须;当知识能够被编撰时,理论与课堂就可以被复制;当传承不再依赖个体自然人时,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6]要想更广泛、高效地传承、创新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库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湖湘传统工艺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有利于传统工艺中“形而下”的部分能在教学中更便捷地应用;另一方面,创建口传身授的新途径,确保传统工艺中“形而上”的部分不会流失。
2.2.1 线下建立校内校外融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设计是为人服务,因此,设计教育应是面向市场的教育。这就要求湖湘传统工艺实训教学既要有传统工艺技能的训练,也要有传统工艺在市场中的应用训练。因此,实训基地的建立既不能局限于校内,也不能仅依靠于校外,必须建立起校内外融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更加注重学生对传统工艺技能的掌握与创新。在教师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传承人深度合作,建立湖湘传统工艺传承中“隐性知识”的获取渠道。校外实训基地要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联系,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检验课内学习成果的市场性,为实现岗位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2.2.2 线上搭建精而全的资源平台
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使学生近距离、多方位地接触湖湘传统工艺,但是传统工艺资源较为原始、分散,确实也是当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可以根据地域和专业特色,选取针对性较强的一项或者两项手工艺,确保首先做到定位的精准,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全面收集原生态的资料,真实展示传统工艺的信息;配套整合学习指南、在线任务、习题、线上考试等教学资料,辅助教学实施。
2.3 融入多样化活动,助力教学成果内化
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掌握湖湘传统工艺,而通过非教学活动营造出的浓厚的湖湘传统工艺文化生态则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将湖湘传统工艺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德、智、美、劳全面发展。非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渠道展开,互为裨益。
2.3.1 校内活动促进湖湘传统工艺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校内活动的开展可以融合政、校、企三方资源。首先,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开展结课展览、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湖湘传统工艺转化为作品,充分展示教学成效;其次,可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开展非遗进校园等形式的活动,扩大学生与传统工艺文化的接触面;最后,也可以发挥企业的补充作用,开展传统工艺技能比赛、设计创新比赛等形式的活动,以赛促学。三方共同作用,多层次、全方位地打造多样化的校内活动,助力湖湘传统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为湖湘传统工艺的内化营造校园氛围。
2.3.2 校外活动拓展湖湘传统工艺接触面
校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接触湖湘传统工艺的视野,如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可以了解本地传统工艺的历史风貌;组织学生参观非遗传习所,可以体悟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与创造,了解当下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途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深入理解湖湘传统工艺的精神与内涵。
3 结语
对于高职设计教育而言,湖湘传统工艺蕴含德、智、美、劳全面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湖湘传统工艺的多样化价值,做好湖湘传统工艺的教育转化,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实现高职设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创作具有中华文化精神、中华审美追求、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的新时代设计人才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