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茶文化的翻译策略与对外传播

2023-10-25李恩惠

福建茶叶 2023年9期
关键词:层面跨文化译者

李恩惠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一直深受中国人追捧和喜爱。由于中国各地气候地貌不同,发展出了形式各异且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加。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表明了中国茶文化已经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分享,也是增进国家间深度交流的有效渠道,更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1]。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的报告中都指出,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茶文化,需广大学者深入探究茶文化的翻译策略以及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思路。

1 跨文化视域下文化与茶文化翻译

1.1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符号,不同的语言蕴含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在基础和价值内涵,文化的发展会推动语言的发展和革新。翻译正是打破两种语言和文化壁垒的中介,表面上翻译是转换多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实质上更是传递两种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翻译是不同文化的转换,是源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传递的过程[2]。因此,语言、文化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字对字,词对词等语言层面的传递,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译者更需要充分理解源语的文化,并通过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保留文化内涵并最大程度地传达给目的语受众。基于此,要想中国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首先需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中西茶文化背后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茶文化英译质量,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2 中西方语言和茶文化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是两个不同的语系,了解两大语言的差异,可以更好地摆脱语言外壳,更接近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比如,就词性而言,汉语名词没有单复数,可数和不可数之分,而英语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以及单复数区分;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没有;就表达而言,汉语表达比较直白和具象化,而英语表达注重意象,比较抽象,需要读者在语境中去理解其真正含义;就结构而言,汉语注重语义,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语义来传达,而英语关注结构和形式,可以通过时态、连词等表现其关系。汉语和英语的差异也再次体现出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要完整且准确地传达出源语语言和文化,译者需深刻把握两种语言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展现出来。

中西茶文化特色鲜明,在茶的品种、饮茶方式以及时间场合等方面差异明显。就品种而言,中国有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而在外国,有奶茶、冰茶等。就饮茶方式而言,中国主要以沸水浸泡茶叶为主;而西方饮茶方式大有不同,比如美国人大多数喜欢饮冰茶或者速溶茶;英国人以茶袋泡水,会加柠檬、方糖或牛奶等增加口味。就饮茶时间和场合而言,中国人饮茶时间不固定,场合也多样,茶既是中国人的日常习惯,可以是休闲娱乐等非正式场合的饮品,也是相关仪式、节庆活动或者谈生意等正式场合的重要内容;而西方人会有“晨茶”、“午茶”和“晚茶”之分。厘清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是译者保证原汁原味翻译的基础[3]。

1.3 跨文化对中国茶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中国茶文化要“走出去”,就要融入其它国家的文化和语境当中,才能提升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其中,语言的转换和翻译至关重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翻译既包含了文化因素,也包含了语言系统中体现的文化信息[4]。翻译是一种涉及多个方面的跨文化复杂活动,主张依据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读者期盼,来决定语言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5]。基于此,译者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在茶文化英译过程中既要考虑读者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力,又要尽可能地将源语中的茶文化带给受众。

2 跨文化视域下茶文化翻译的困境及问题

2.1 词汇层面

翻译是打破茶文化传播壁垒的交际活动,中国茶品种丰富多样,光是茶名翻译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就很难达到。从词汇层面来看,主要有两个问题。其一,中国具有成千上万种茶,而外国茶品种相对较少。中国茶名讲究神形具备,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专有名词进行翻译。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的同一种茶,译名过多,让国外消费者很难辨别。其二,在英语语言缺少中国茶名专有名词的情况下,如果根据茶名进行字对字,词对词的直译,就会不仅不能准确地传达中国茶的翻译,更会失去中国茶文化的韵味。比如,“鸭屎香”,中国凤凰乌龙茶的一种,具有多种花香混合的香气。而在国外网站的译名为“Yashi Duck Shit”,外国人看到这样的译文名字一般不会把它加入购物车的。其三,同一个词,由于文化的不同,内涵也有所不同。比如,把“龙井茶”译为“Dragon Well Tea”。在中国,“龙”寓意着权势、高贵,是象征幸运和成功的正面词汇;而在西方,“dragon”象征着邪恶和魔鬼,是反面词汇。所以,将“龙井茶”译为“Dragon Well Tea”,不仅不能准确地传达给西方受众中国的茶文化,甚至效果大相径庭。

2.2 语用层面

中英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而存在文化信息差距,从语用层面来看,即使词义相同的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换句话说,内涵相同的词在不同语境中也具有不同的外延。比如,“红茶”的翻译为“Black Tea”并非“Red Tea”,而“black”本义为“黑色的”。茶名的翻译,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部分。同样,英语中也有很多与茶相关的俚语或谚语,比如,“a cup of tea”,字面意思为“一杯茶”,但是这句俚语在英语社会中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做某事很简单”、“小菜一碟”。除此之外,对中国茶色泽、香味、煮茶、泡茶技艺以及品茶和茶具等文本的翻译,还需要译者从语用层面去推敲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文化传达给受众。茶文化语篇不同于其他文本,其语篇本身含有大量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注意语用层面,避免文本的机械翻译而导致茶文化译本的生硬死板。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词汇层面,还要注意语用层面的翻译。

2.3 文化层面

中国茶文化背景信息繁杂,名字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特色,本身就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译者除了需要准确传达中国茶翻译外,还需融入中国茶背后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国的“普洱茶”是由历史典故而来,其茶名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英译为“Pu’er Tea”,虽然语义上保留了中国茶名,但是目的语受众无法从该译名中得到更多的源语所具有的文化信息。这样的译文不仅失去了中国茶特有的韵味,也没有体现出来东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跨文化视域下茶文化翻译策略的优化路径

3.1 词汇层面: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中国茶品种繁杂丰富,为更好地传递中国茶文化,以下两个方面亟待解决。其一,有必要对中国茶名翻译进行统一和规范。其二,灵活选择有效的翻译方法。中国茶文化的翻译方法很多,译者需了解每一种翻译方法的特点,结合茶品种的分类以及茶文化的特点进行选择,从而应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中国茶的名称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环境、民族观念、社会习俗、审美价值等。很多茶是用比喻的语言来体现其制作方法,甚至采摘时间。比如,有些茶名是根据其形状、色泽等而来,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来翻译,例如:“毛蟹茶”译为“Hairy Crab Tea (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shape)”、“瓜片”译为“Melon Seed Tea (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shape)”。通过直译加解释的方法让目的语受众明白这些茶名的意思,并且这些译名符合目的语形象的语言特点,使外国读者更容易接受并对中国茶产生兴趣。还有很多茶名由原产地而来,在英语词汇中缺少对应的专有名词,因此,采用音译和注释的方法更为合适,例如:“太平猴魁”译为“Taiping Houkui Tea (Green Tea)”,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即明确知道这是一种绿茶又最大程度地了解到原文的风格和中国茶文化的特色,在了解茶的同时更激发了读者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语用层面:遵循翻译原则

除了考虑词本身的内涵外,中国茶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还应考虑语境,遵循翻译的交际原则。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文很难完美地向目的语受众传达源语中的完整信息和内涵,因此,在茶文化翻译过程中还应考虑在语用层面最大程度地减少偏差。比如,“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白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嫩匀成朵。”中文表达多四字成语,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逐字翻译这些描述性的词语本义,更多的应关注其在语境中的意思,将其译为“Biluochun tea has slender,curly appearance and jade-green lustre with silvery pekoe.After being brewed,its tea brew gives rich fragrance with full buds and flowery-shaped leaves in the bottom.A sip of it can leave a lingering sweet aftertaste and a hint of flowery overtones on the palate.”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为遵循翻译的交际原则,就可以适当的弱化语言形式,保留内容,让国外的读者很好的理解碧螺春茶,也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茶文化。

3.3 文化层面:对文化信息增加解释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是信息处理者,应尽力克服中西语言和文化障碍,完成语言和文化的转换和交际工作。正确理解源语的信息及文化内涵,并且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特征,用读者可接受的表达传递给受众。因此,译者根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忠实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努力使目的语读者理解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在处理茶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可以选择归化翻译方法。归化是指采取目的语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文化将源语尽量向目标语受众所靠近。除常见的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等翻译方法外,译者在处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时,可以通过加注等方法补充解释其文化内涵,这样既能保留中国茶文化韵味,又能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并有兴趣探索东方文化。因此,归化方法结合加注对文化信息增加解释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中国茶文化。

4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思路探析

4.1 提升茶文化外宣翻译质量

为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首先得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因此本文讨论的中国茶文化的英语翻译十分重要。统一规范的茶外语译名,高质量的茶文化外宣翻译都是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兼备准确性、传播性的茶文化翻译,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基于此,要想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积累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深耕中国故事。立足于先进的外宣翻译理念和思维,探索高效的外宣翻译手段和方式,提升茶文化外宣的翻译质量是对外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4.2 塑造跨文化传播多维主体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需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此,要想在世界文化潮流中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通过建构多维的文化传播途径来助力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6]。国家层面需督促和鼓励官方媒体的广泛传播来加大宣传,比如可以通过纪录片、宣传片、官网、展览会、茶主题购物节等途径或借助高质量的茶文化外宣典籍等载体来传播中国茶文化;民众也可以通过YouTube、Twitter、Facebook和Tik Tok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宣传力的网络平台来积极正面的宣传中国茶文化。塑造跨文化传播多维体,让世界更能多方面、多渠道地听到、听清中国声音。

4.3 建构中西合璧的文化传播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有好故事,更需要能够讲好故事,除使用汉语讲好本国故事外,也要用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这才能使中国文化更远地走向世界。可以培养高质量外宣人才,使之既熟悉中外文化,又具备英语地道的表达范式与思维逻辑,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也可以借助外国媒体等外部力量,用目标语语言将中国茶文化传递给受众。“自扬其声”(汉语英译宣传)和“借帆出海”(外部力量宣传)两者皆不可少。”因此,应该构建中西合璧的文化传播途径,用汉语和英语通过各种国内外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其中,不管是“自述”还是“他述”,都要求外宣翻译合理融入文化信息[7]。

5 结语

茶是中国第一大常用饮品,数千年来深受中国人喜爱。申遗成功的“中国茶”,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文明。中国茶文化是向世界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一个缩影。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优秀文明得以传承。在中国茶文化的翻译研究中,要想让中国茶文化发扬光大,就必须打破中西语言文化壁垒。因此,跨文化视角下,厘清中西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优化茶文化的翻译策略和探索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至关重要。在翻译策略方面,译者可以从词汇层面、语用层面和文化层面优化中国茶文化翻译;在对外传播方面,探索高质量外宣翻译模式、打造跨文化传播聚合体以及建构中西合璧的文化传播途径来助力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总而言之,深耕中国好故事的同时,更能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实力和文化自信,让世界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层面跨文化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