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融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25陈昕
陈 昕
(山东大学,山东 威海 2642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中华茶文化传承已久,几千年来,我国在积累大量关于茶叶生产的物质文化同时,也积累了有关茶叶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铸造出了具有中华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特有标志,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当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正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承载着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荣使命。因此,应将中华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之中,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让大学生的“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1 大学生领导力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子迈向社会的重要时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立德树人的基地。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领导力的开发与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青年学生的领导力教育历史由来已久,例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领导力教育,以此培育担当国家前途使命的时代接班人[2]。领导力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所需要的必备素质,是立德树人,推动三全育人的重要使命。本研究依托相对成熟的领导力理论,并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特征,对以往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发现大学生领导力的定义与领导力定义具有很多共性,如综合性能力、非权力影响力、互动合作的过程等。
因此,我们根据相关研究将大学生领导力定义为:在各种正式、非正式领导情境中,大学生在内化一定的领导知识、领导技能、领导价值观的基础上,所展现的能够影响和吸引个体或群体的个人素养,协作、率领、号召同龄人推动组织目标实现的能力。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整体领导力提升的培养与训练,是平等的、开放的,受众面广泛的。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正规理论、短期培训与实践锻炼等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以形成领导力和提升领导力的一系列系统性活动,具有一定的空间性与时限性。
2 中华茶文化融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的现状
2.1 中华茶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中华茶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品格素养、道德情操,它将人们崇尚的人文精神赋予具体的茶事活动中,使得茶的自然属性与茶道的人文属性相结合,在历代传承中融为一体,最终展现为中华茶文化。至唐代,中国古色古香、蕴含自然韵味与人文情怀的茶文化已初步形成,其系统内无不渗透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社交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其“淡泊、朴实、宁静、自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艰苦朴素”、“宁静致远”等高尚的精神品质是高度一致的。因此,茶在国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茶对国人来说不止体现自然属性,更多的是一种超越其本身的精神价值。
日本、英国、韩国的茶道,都源自于我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侵入我国,许多人尤其是思想还不稳定的大学生年轻群体,逐步淡忘茶文化。有数据表明,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只有土耳其的1/4,世界排名19。而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瑰宝,还需要大力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让其成为一种流行的、有教育意义的、被广大民众广泛认同并接受的文化形态。
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之下,茶文化的世界化裂变传播,是对中华茶文明的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中华茶文明中涵养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发扬中国茶文化特有的文明素养及精神内涵,打造出具有中国茶文化标志性品牌,是中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中、跨时代发展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2.2 茶文化视角下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缺乏完备的教育内容体系
茶叶是神奇的“东方树叶”,这是学生熟知的事实。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了解到茶叶各种样式,只体现在物质层面,片面的将茶文化视为一种饮食文化来对待,对于茶文化背后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感缺乏认识,无法将茶文化这一概念与中华民族联系起来,无法与中华文化领导力民族气节联系起来,无法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进而影响茶叶根本无法走向世界之林。加之茶文化教育资源匮乏,未能形成完整的茶文化课程体系,未能在美育教育中得到良好体现,导致茶文化在培养环节中的育人价值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相应的茶文化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缺乏,软件条件匮乏,不擅于利用新型多媒体技术对茶文化内涵的人文特色进行生动形象的分析,导致未能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搭建。
2.3 茶文化在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活动中融合度不够
茶文化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结合过于生硬,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只单纯的强调学生“做一个茶一样的人”、“弘扬中华文化,宣传中国传统茶文化”,但并没有对茶文化的定位、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可以通过以茶话会等联谊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形象的良好平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的理解,进而增强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塑造良好人际关系,将茶文化渗透入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践环节,做到知行合一。
3 中华茶文化融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意义
3.1 坚定大学生责任担当
茶文化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社会属性双重属性,有利于大学生塑造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丰富和弘扬茶文化,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坚定责任担当。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青年人才,但目前部分大学生对集体事务、个人事务都不上心,甚至存在消极抵触情绪,并不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道德观念。茶文化中的茶道观念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要素,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借助茶道观念,引导学生通过煮茶、泡茶、倒茶及饮茶等流程中的礼仪规范,汲取其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3.2 有利大学生的身心素养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过大,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也越发加大,同时容易过多进食高热量食物,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坏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早已证明,茶具有完美的保健和养生作用,对人体的健康,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发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高校里多开展茶文化教育,举行多种多样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对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利,通过学习茶知识,了解其根源所在,从中体会到人生哲理,将古今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命哲学之中,对情绪的稳定、心理的调节起到良好效用。
3.3 加强大学生有效沟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道是好客的表现,也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开放式的交流环境营造出开放包容、诚信互通的社交氛围,能够有效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进而有效促进精神情感交流以及文化传播。除此之外,茶文化在煮茶、泡茶、倒茶及饮茶等流程中形成特定的礼仪规范,以及蕴藏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中华茶文化中的文明礼貌及谦逊礼让的重要象征。因此,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就需要以茶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礼仪规范学习,将礼仪规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茶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以此来优化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通过茶礼,让学生掌握规范的沏茶、敬茶技术,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品质,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有亲和力、能够有效沟通进而发挥影响力的优秀人才。
3.4 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新时代大学生青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向他们普及推广茶文化知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进而拓宽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他们的文化底蕴、增强综合素质,并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育领导力。一方面,茶文化立足于本土环境当中,以茶叶、文化为载体,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对茶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使得学生能够在平平无奇的茶叶当中看见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随着民族文化体系的不断推移,茶文化中的茶具文化、茶叶文化、饮茶文化构建了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学生学习到民族的文化意识和工匠精神,从“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淡然,到“借茶静心度春秋”的闲适,引发学生针对领导力的思考,缩短学生与本土文化体系、民族思想间的距离,推动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为中华文明传承注入更多新的灵感与动力。
4 实践与探索
4.1 高校应营造中华茶文化教育氛围,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茶文化饱含丰富人生哲理,体现着众多正能量的人生价值:茶树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风雨无阻、茁壮生长,具有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种植茶叶和采摘贩卖茶叶的人们也具有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茶叶自身也具备宁静淡雅、芳香致远、“洁性不可污”的特质,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都喜爱用茶比喻那些洁身自好的人。中华茶文化集艰苦卓绝、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于一身,提醒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应该具有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因此,在高校普及茶文化的过程中,应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以高校社团为大学生成长载体,通过开展普及宣扬茶文化的活动,助力茶文化入校园,推动茶文化在大学生内心中落地生根。
4.2 借助茶文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体系搭建的重中之重,要全面培养大学生领导力,就应借助茶文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专业教师应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深入挖掘中华茶文化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与高远的志向。高校茶文化教育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茶文化的相关学习和实践,真正实现从茶园到茶杯,赋能人民群众的健康美好生活。当前,有部分青年人并不愿意安安心心地做文化、做研究,因此老师可以以中华茶文化为重要的依托,让学生在学习中、在研究中深刻体验中华茶文化的魅力,尝试从茶的起源、茶的由来、茶的精神等角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情操,精耕细作,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4.3 以茶文化为切入点融于大学生“五育并举”,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五育并举”发展要求的论述,对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高校应围绕茶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隐藏在茶文化五育塑造中,以“茶”为切入点,逐步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创造力、向心力及影响力。在初始阶段的教育互动中,可尝试以“茶文化”为切入点,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借助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载体开展茶文化的宣传活动,围绕着茶的宁静致远导入饮茶故事,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提升美育素养。将茶文化、茶具文化、制茶工艺带入到课堂当中,通过种茶、采茶、炒茶等实践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劳育教育。让学生成为“茶一样的人才”,发挥茶文化“修身养性”、“以茶育人”的教育功能,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4 以茶文化为媒介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提升大学生情绪智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新时期应重视家风家训建设,充分发挥“家校一体化”的育人特色,并将其充分融入到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营造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风气,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感知、心理认同和身体力行。优良家风家训的建设离不开家庭关系的建设,大学生作为青年人追求独立,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家长可以通过宣传中华茶文化中的茶道观念,以茶为媒积极推进家庭关系和谐构建,开展家庭活动。茶道中非常注重待客之道,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茶道观念的渗透,茶桌前家庭成员可以相互分享、相互尊重,将茶道精神融入家风建设中,在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今天,学会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形成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4.5 以茶文化为载体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传播力
中华茶文化的教育应注意普及基础知识,着力培养专业化国际性人才,让每个国人都具备一定的茶文化素养,都成为茶文化传播的使者,以茶文化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专业培养与普及教育结合,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特色,将茶文化融入学科育人体系之中,培养国际化茶文化传播人才。要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中华茶文化的联动互动机制,打造全方位的传播平台,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案例为范例,充分的利用相关的新媒体平台,以纪录片、电影等为载体,讲述茶文化背后的中国人文、自然、社会、历史。同时,要把握好国际大型赛事、会展等茶文化传播的机遇。要充分抓住大学生热切关心的热点问题,让更多的大学生知茶、赏茶、爱茶,同时注重将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来加大力度保护,深化茶文化的交融互建,让更多的大学生在世界舞台上去讲好茶的故事,拓宽国际平台,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实现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全球化分享,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3]。
大学生通过茶文化提升自身的领导力素质,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也是为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全新途径。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需要结合中华茶文化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从内到外的驱动力,才能真正走上人才培养的快车道。通过茶文化对大学生领导力不断地提升,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立足,通过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引领社会发展,提升中国青年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从而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