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位一护”数字化审计新生态建设

2023-10-24

企业界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数字化人员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以省市县一体,坚持科技强审,构建以管理为纲、数据为基、技术为器、模式为体、质量为魂、人才为本、护航发展的数字化审计新生态。

一、主要做法 

(一)管理为纲,筑牢数字化审计新生态方向线

1.同频共振,省市一体把握审计大局方向

山东公司数字化审计新生态的建设,坚守审计职责使命,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大局,按照“五统一”要求,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审计力量,强化市县一体化管理,围绕完善公司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充分发挥审计发现、整改、预防功能作用,秉持“一审、 二帮、三促进”理念,持续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充分应用数字化审计“跨专业、跨单位、跨年度、跨层级”的数据分析优势,深入贯通“总体分析、分散核实、定期反馈、及时整改”的数字化审计作业模式,发挥好数字化前置审计、持续审计、预警式审计优势,全面推动公司审计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和价值创造导向型转变,为建设现代化强企保驾护航。

2.顶层设计,筑牢数字化审计新生态方向线

以发挥数字化审计效能最大化为出发点,坚持顶层设计,市县同步优化。组织设计方面,优化公司“审计部+审计中心”一体化工作机制,整合审计资源,凝聚集体审计智慧,发挥集团化审计优势,打造专业化的数字化审计阵地;机制保障方面,开展智慧审计一体化办公,以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为载体,集约本部审计资源,科学设置功能分区,实现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与审计中心集中办公、一体管控,推动审计管理、业务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系统支撑方面,部署应用国网数字化审计平台,实现审计从立项、实施、整改、成果运用等全流程线上处理,将审计项目管理与审计作业予以有机融合,成为数字化审计作战主平台;工作模式方面,以审计计划为指导,开展融合式、嵌入式、“1+N”项目审计,深度实践“总体分析、分散核实、定期反馈、及时整改”的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人员配备方面,根据被审计单位特点、审计项目重点,配备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做到一项目一团队。

(二)数据为基,筑牢数字化审计新生态生命线

数据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获取真实、有效、及时的数据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为支撑数字化审计机制建设,山东公司紧跟大数据发展趋势,以中台数据为主、业务系统数据为辅,建立完善的数据获取机制。新技术在提高数据获取、分析效率,提升成果展示效果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重构业务场景,搭建全要素审计数据环境

依托山东公司数据中台,以共享层模型表、标准表为主要数据源,按照审计人员的习惯,重构业务场景,建设审计中间表,共计306张审计中间表,涵盖工程、物资、人资、财务、营销、产业6大领域专业,50个综合应用场景,涉及36套业务管理系统9000余个核心业务字段,全面推动审计作业方式从单业务系统前端查询向底层数据后台分析转变。为确保数据好用、能用,一是建立数据检索手册。按审计专业、场景对审计中间表进行分类划分、中文注释,创建了面向审计用户的友好界面,做到了数据看得懂、找的准、上手快,为审计转型赋予了数据驱动的能力

二是建立审计中间表动态实时更新机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业务的拓展情况、审计重点的延伸情况,动态实时拓展审计中间表的宽度和广度,及时组织数据溯源、治理、抽取验证等工作,确保审计中间表紧跟审计重点、满足审计人员常态审计需求。

2.双循环治理,常态提升数据驱动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据质量决定了数字化审计数据驱动能力的等级,山东公司审计部联合互联网部开展多次数据质量提升行动,围绕数据价值发挥,明确工作职责界面,发挥审计跨专业、跨系统数据整合分析的专业优势,深化公司核心业务数据纵向贯通、横向融合,进一步破除了数据壁垒。根据数据治理多部门协同、反复校验久久为功的特点,建立了以三级溯源理念(表溯源、关联关系溯源、业务逻辑溯源)为核心的数据治理“双循环”制度,即数据质量验证“大循环”、整改“小循环”。“大循环”即组织审计业务人员开展多轮次的数据质量验证及业务验证,统一验证标准,统一验证问题分类,明确填列要求,对应四个标准步骤固化SQL语句,力求验证准确、直接、快速;“小循环”即验证人员、项目组、系统运维人员三方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内部循环解决消化。大循环保障问题发现到位,小循环保障问题整改到位。306张审计中间表累计发现问题507项,数据总量达3.26T,按照問题产生的原因分为39类,整改落实率92.3%,为审计人员开展疑点分析、趋势分析、多维分析提供条件。

3.与时俱进,动态更新业务系统清单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每年均会开发新系统、新模块,如易充电系统、新能源云平台等;部分老系统也面临系统升级或逐步退运等情况,如规划计划信息系统的相关业务逐步转移至网上电网,基建管控系统相关业务逐步转移至基建数字化平台。为使审计工作与公司主营业务进程匹配,保证公司经营管理有序高效,以三年为周期,联合公司互联网部,梳理公司各部门近三年内使用频率高、数据量大、业务涵盖主营范围的系统,组织审计人员对系统的功能、业务范围、数据准确性等进行测试验证,筛选出适合本周期内审计所需系统,建立新的审计系统清单。由2018年的15套业务系统,更新至2021年31套业务系统。

(三)技术为器,扬起数字化审计新生态活力线

1.积极实践新技术,为数字化审计新生态注入驱动力

数字化审计新生态建设的核心为应用数字化审计的技术、方法,提高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从而突破原有的审计模式。数字化审计伴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山东公司坚持科技强审,全面加大数字化审计建设和应用力度,积极探索实践新技术,将国网数字化审计平台作为数字化审计的创新“试验田”,充分应用平台“动态、智能、开放、融合”的特点,大力开展创新。创新开展“挂牌揭榜”的方式,组织审计中心、基层单位积极承接,可以独立承担或联合实施,2020年以来研究非结构化数据转化技术,拓宽平台数据源;探索运用RPA技术,实现不同系统数据源的自动采集、自动筛选、自动分析;运用新技术(QUICK-BI)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提升数据分析的立体感,提高数据建模效率;探索基于计算机语言(Python)的表格拆分工具,对全量疑点按单位拆分、批量核实,对核实反馈结果自动汇总,提高疑点核实效率;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变压器重过载、工程转资不及时”等11个审计主题的动态预警。不断为数字化审计新生态建设注入新的驱动力。

2.凝聚审计智慧,打造“通用+自建”模型体系

模型是审计数据的升华、审计智慧的结晶,山东公司坚持全员参与、全专业覆盖,凝聚全体智慧开发审计模型。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审计模型,截至2021年7月底,共计提报模型254个,在平台固化模型121个,其中跨域模型39个,外部数据导入模型26个,应用模型开展远程审计,实现财务、营销、工程、物资、人资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量数据分析、问题精准定位。模型数据动态更新、模型逻辑动态完善,初步构建了“通用+自建”的模型体系,为审计项目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撑,为数字化审计新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山东公司实现新发展、迈向现代化强企提供了有力护航武器。

(四)模式为体,构建数字化审计新生态效率线

1. 审计作业上,实现全链条数字化

数字化审计是从审计计划、审计人员的确定、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整改全链条实现数字化审计。审计计划的制定上,根据往年审计成果,利用QUICK-BI等可视化展示工具,分两个维度制定审计画像,按照单位划分,制定全省范围内的供电单位、支撑单位等审计画像,按照专业分类,制定某一业务审计画像。根据画像特点确定年度审计单位、年度审计重点等,审计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有效;项目审计人员的确定上,采用数字化手段,对审计人员历史成果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审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结合审计内容,按照“一项目一策略”的方式确定项目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确定更加科学高效;审计项目的实施上,增加非现场审计时间,贯穿实施“总体分析、分散核实”思路,利用数字化审计平台及各专业业务系统,构建数据分析模型,缩小审计范围,精准锁定疑点,提高审计效率;审计问题的整改上,传统审计整改,只是针对特定问题,查看整改资料确定是否整改彻底,数字化审计下的审计整改,不仅仅局限于往年已查出问题,而是利用数字化手段,采取“数据类比”的方式,分析自審计截止日后是否还出现此类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整改彻底。

  • 审计覆盖上,数字化引领全量分析

依托公司数据中台建设的数字化审计平台打破了“数据孤岛”,实现全量数据分析。充分发挥审计跨专业、跨系统数据整合汇聚的作用,积极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打破“方法局限”,从个别抽样揭示问题,到全量审计、全景画像。聚焦提质增效、资产有效性、电费回收等财务、营销、工程管理等核心业务重点领域,构建一批跨域综合分析模型,通过跨专业、跨单位、跨年度的关联分析,从系统性视角揭示公司经营管理中深层次的风险,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逐渐将审计功能从查改问题、防范风险提升到促进治理,服务公司战略落地和高质量发展。

(五)质量为魂,夯实数字化审计新生态立身线

1.建立“四库一模板”,统一作业标准

为确保数字化审计新生态的高质量运行,山东公司牢牢抓住审计质量生命线,坚持质量立审,标准先行,统一制定了数字化审计非现场数据分析库、审计问题分级分类库、整改标准库、审计模型库共四个标准库及一套审计文书模板。非现场数据分析库,根据审计“三项职责”要求,对各类审计项目,全面梳理审计重点,共编制数字化审计指引107项。审计问题分级分类库,重大决策、财务、营销等六大业务领域审计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按照问题所属单位类别、管理领域、管理方面等维度建立五级分类,共总结847项问题定性和描述。整改标准库,依据数字化审计各业务领域审计发现问题,从整改支撑资料的真实性、充分性,整改方式是否恰当、稳妥,整改各环节是否形成闭环等方面分类编制411项整改标准,指导审核各项问题整改的真实性、规范性。确保问题定性准确、表述清晰。审计模型库,打造“通用+自建”模型体系,共收集模型254个,在数字化审计平台固化模型121个。统一审计文书模板,根据数字化审计及个项目特点,明确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修订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访谈、专题报告、非现场审计质量管控统计表、审计测评表、重大决策事项清单等各类审计作业文书及样表,累计修编一套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模板27项,确保作业格式规范统一。

2.流程自动化,审计作业实现数字标准

为更好的提高现场作业的质量标准,山东公司从现场作业编辑及政策依据查证两个方面实现自动化。现场作业编辑方面,依托全体审计人员的历史审计成果,制作审计记录、底稿历史库。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如有相同或相关审计内容,可自动搜索与之相近的成果作参考,问题内容方面设置关键要素提醒等,当缺少问题元素,如时间、地点、金额等关键因素时,系统自动提醒。问题描述、问题定性与国网公司、山东公司问题分类进行自动对应,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作业质量,同时根据审计人员的不同权限设置,线上完成三级审核等任务。政策依据方面,搜集国家、行业、国网公司、山东公司的相关政策、制度文件等,形成政策依据库,并按照专业进行分类,根据问题内容,系统自动搜索与之相关的政策依据,审计人员可根据提示内容,选择与问题描述最契合的依据,切实提高问题依据的支撑度。

(六)人才为本,夯实数字化审计新生态长效线

1. 多维培训,持续提升审计人员履职能力

根据数字化审计新生态建设的需要,健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数字化审计能力。一是补短板型培训。根据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组织培训,增强培训内容针对性,重点为平台技术路线、模型业务逻辑与取数来源、中间表数据链路、新技术如QUICK-BI等,累计培训12次,参培人员462人次。二是常态固化型培训。编制长期常态培训资料,对重点应用环节,如两库建模流程、中台访问分析中间表方法等分模块录制操作视频,达到长期常态培训效果。三是共享型培训。每年举办数字化审计业务培训班2期,累计参培人员200人次,深化“大讲堂”培训模式应用,搭建数字化审计成果共享展示平台,省市公司审计人员同聚一堂,多维展示审计模型、审计工具、审计技术应用等数字化审计成果。

2.以审代培,提高审计人员数字化实战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培训老师,山东公司着力打造“一项目、 一亮点、一案例、一模型”审计品牌。2021年通过全数字综合审计、数字化持续审计、经责审计等,培养了17名成熟悉信息系统、熟练应用平台与模型构建的初级数字化审计人员;35名精通数字化思路方法、模型构建及优化、中间表构建及优化的中级数字化审计人员;8名熟悉计算机语言、数据溯源、新技术引入的高级数字化审计人员。同时山东公司积极派员参加更高层级的审计项目实践,2018-2021年共派员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巡视巡察3人次,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审计工作锻炼40人次,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及华北分部审计中心经济责任审计项目66人次。通过各种方式锻炼,构建“一专多能”、“精一会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走出去能干,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的审计全专业人才。

(七)护航发展,筑牢数字化审计新生态目标线

以建设应用数字化审计新生态为基础,健全审计“上审下”监督体系,完善审计制度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强化审计监督的各项部署,融合审计项目,聚焦“三项职责”,持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为建设现代化强企保驾护航。

  • 找准发力点,履行审计首要职责

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公司党组决策部署落实是审计工作的首要职责。山东公司开展周期性重大政策决策部署落实跟踪审计,评价各单位对重大政策决策贯彻落实的总体情况、发现问题风险,及时反映整改情况。数字化审计新生态建设为审计履行首要职责提供了开放的土壤,通过多维数据归集,把离散存储于不同系统中的海量数据彼此关联并进行深度挖掘分析,以全流程数字化为审计检查赋能,借助大数据精确筛查重大风险隐患和问题线索咬定重大政策、战略部署,围绕资金保障、项目落地和任务推进等工作强化监督,推动资金高效使用、项目加快实施、政策措施有效落实,促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找准着眼点,履行审计重要职责

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审计工作的重要職责。山东公司围绕财务、营销、人资、工程、物资管理开展全数字化综合审计,依托数字化审计新生态,以“总体分析-分散核实”为主要作业模式,配备审计专业人员、技术支撑人员等,覆盖山东公司所属133家单位,其中18家地市供电公司、98家县级供电公司、17家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审计覆盖面达100%。审计发现疑点473项,经现场核实确认问题289项,核实率61.10%,针对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单位提出审计建议59条,形成精准投资、提质增效等专题报告6份、内审要情2份、管理建议书4份,审计成果得到领导批示1次、推动完善专业制度6个、优化数据治理等管理流程2个,切实履行了审计的重要职责。

二、实施效果

  • 山东公司现代化建设进程上实现了强力护航

一是审计范围不断拓展。从传统的财务、工程审计,拓展到重大政策、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综合计划、安全生产、相关党风廉政建设等,在数字化审计新生态下,实现了重点内容的全覆盖。同时供电所长等关键岗位人员履职情况,关键岗位审计、支撑单位、产业单位、市县公司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也纳入了审计范围,为山东公司建设现代化强企提供了强力保障。二是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控制。通过重大风险提示,敦促各专业部门重新梳理重点风险领域工作流程,下发工程分包、物资招投标、资金支付、成本及福利费列支等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或规范通知等76项,加强对重点业务的规范指导,促进内部控制不断完善。三是降本增效维护企业利益。通过整改,各单位回收或补收电费、配套费、施工费、培训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等各类资金5904.59万元,清理债权债务6.8亿元,调整当期收入成本2496.67万元,增收节支1757.54万元,物资清仓利库1330.83万元,收回导线、钢芯铝绞线、断路器、铁塔等若干宗,敦促办理土地房屋权证8个,清理银行账户6个。

  • 山东公司迎来了数字化审计新生态新气象

一是数字化审计思维初步形成。审计方法上,由传统的业务系统查询,过渡到应用数字化审计平台数据分析,中台数据获取分析。审计习惯上利用数字化审计技术,由传统的抽样审计、事后审计,过渡到全量审计、事中事前审计。审计主题上,由固有的常态监督主题,过渡到预警主题。二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数字化审计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数字化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山东公司积极探索“数字孪生技术”、RPA技术、QUICK-BI、Python语言等,通过一人掌握新技术,培训全体成员的方式,审计人员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是收获了一批数字化审计硕果。《大数据环境下的电网扶贫工程数字化审计实践》等3项成果获评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基于大数据+的全寿命4C审计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获评中国内审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区块链驱动下基于双链架构的混合审计模式探索》等11篇论文在《中国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审计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

  • 山东公司实现了审计工作转型发展

一是审计组织模式更加多样化。深入践行数字化“非现场+”审计模式,加大数字化审计比例,逐步实现全量审计、精准审计。根据山东公司经营管理重点,设置相关主题或监督内容,开展以非现场为主的全数字化综合审计和数字化持续审计;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平台作用,采用“1+N”组织方式,同步开展营销管理、重点资金、“煤改电”及扶贫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专项审计;推广实施“蛛网行动”,落实“审计部统筹推进、审计中心+基层单位协作配合、审计部门+业务部门协同实施”的审计项目组织模式,创新“订单式审计”,利用数字化手段协助专业部门排查梳理风险隐患,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实行“项目组+专业组”矩阵式管理,审计人员按照“项目组、专业组”两条线进行分工管理,实现同一专业间的横向协同、同一项目间的纵向配合。采用“本部覆盖+重点抽审”的现场核实方式,分组同时进点,深入到乡镇供电所、村寨工程现场等重点业务末端,实现审计范围重点覆盖,业务核查下沉到底。二是审计效率显著提升。利用数字化审计手段,基于“总体分析、分散核实”数字化审计模式开展的“非现场+现场”审计作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疑点核实率达70%,平均缩减现场审计人员5人以上,缩短现场审计时长10天以上。三是审计质量显著提升。随着数字化审计不断深入,审计发现问题更深更透,审计建议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管理建议更具价值,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审计评价更加具体、客观、详实,审计问题整改更加彻底、规范。

猜你喜欢

数字化人员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数字化制胜
跟踪导练(四)
紧急疏散下的人员行为及建模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