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运动空间的集约化设计实施
2023-10-24吴晓晔
吴晓晔
摘 要: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水平的发展,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师生对学校运动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与紧张的城市校园用地产生了矛盾。文章以北京市石景山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运动空间集约化设计实施为例,分析了在“集约化”的理念指导下,运动空间设计可以从“功能组合”和“错时转换”两个方面着力,在现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满足学校体育教育和大型活动对运动空间的需求。
关键词:中小学运动空间;集约化;功能组合;错时转换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颁布的背景下,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特长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改革,成为深化落实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此各中小学开展了“阳光体育一小时”,即球类、竞技类体育训练和特色体育课程等丰富的体育活动,同时大量的足球、武术和冰雪特色培训学校涌现,也使学校的体育竞技类训练需求迅速增加。教育理念的发展优化了教学质量,校园体育运动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增加,这对运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小学校需要一个规模适宜、设施完善、场地标准和功能齐全的运动空间,为师生提供更加良好的运动环境。
本文以北京市石景山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下文中简称为“石景山区某中小学”)的体育运动空间为例,探讨了中小学运动空间的集约化设计与实施。
一、中小学运动空间利用情况分析
新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将体育运动空间根据区域划分为室外和室内。本文中的中小学运动空间,主要针对室外运动场地,包括田径项目用地、球类用地和场地间甬道。在室外运动场地中,面积最大的是田径场,其承载了短跑、接力跑和长跑等功能。传统田径场一般是一维设置,占地大、利用率较低,因此具有最大的设计开发潜力。球类运动场是中小学运动空间中占地第二的场地,其空间尺度较固定,具有一定的组合可能性。
本案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基本情况为:该校的学生总数为1200余人,年级跨度为一至九年级。学校的运动空间有200米田径跑道一个、九人制足球场一个和正规篮球场两个,需要满足教学、集会、训练、比赛和广播操的使用要求。各运动空间的日常使用频次、频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该校对运动空间功能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元,但在实际教学使用中,其空间的使用频次和时长远低于主要教学空间。石景山区某中小学不同运动空间的使用频率如表2所示:
通过统计该校不同运动空间的使用频率可知,田径场的利用率高,球类场地的利用率较低,而场地间甬道仅用于到达运动场的通行。
二、中小学运动空间集约化设计的可行性
集约化理论早在城市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就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理论家和实践者的关注,由此产生了围绕“紧缩”“集约”展开的城市设计理论。其中对集约化进行具体理论学说的代表性作品,有彼得·卡茨的《新城市主义》,书中提出创造“组织紧凑、联系紧密”的城市社区。韩冬青教授也在《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书中提出,“集约化是指城市建筑在占有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组织模式”。我国在校园设计中也出现过集约化设计理念的研究,在张宗尧和李志民编撰的《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中小学建筑设计》一书中,就提出过针对校园整体进行集约化设计的理念。
学校室外运动空间在整体校园设计中,具有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程度低和结构空间灵活等特点。在学校运动空间的设计中,国内大多数中小学采取了“上下分层”的功能组合模式,对运动空间进行了立体的集约化设计。例如,青岛市第一中学将田径场建設在教学楼屋顶;人大附中将田径地下场作为冰球馆,球类运动场的地下空间设计为地下体育馆;深圳福田中学则将田径场的地下空间设计为停车场和报告厅。“上下分层”立体集约化设计相对简单,但围护安全、结构选型、消防疏散及采光通风等问题不容忽视。
三、中小学运动空间集约化设计的措施
本文列举的石景山区某中小学,因受到土地承载力和固有规划的限制,使用运动空间立体集约化设计的难度较大。由于年级跨度大、学生数量多,为了满足学校对运动空间的使用多元需求,本文采取了“水平功能组合”和“错时转换”结合的方式,对学校运动空间进行了复合集约化处理,这既能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又能降低大型施工改造的难度。
(一)“功能组合”——功能组织的复合化
1. 满足全体学生同一项目同时使用的需要
球类场地具有尺寸、规模固定和功能设施相对好移动的特点,因此本文将篮球、足球场与田径场进行了集约化处理:将足球场设计在200米田径场中,两个篮球场列于田径场一侧,形成了同一时间同一项目全体学生同时使用的集约化运动空间。
例如,在全体学生同时长跑时,田径场周边甬道绕教学楼一侧延伸,形成了由200米田径场和300米环楼跑道复合的“8”字组合跑道。在冬季,小学高段学生使用200米跑道、初中生使用300米跑道绕圈跑、小学低段则在足球场中做往返跑,同时满足了全体学生的长跑需求。
2. 满足全体学生的多元运动需求
在课后活动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以往因场地限制,运动类型较少,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学校将两个篮球场、田径场、足球场、田径场甬道和绕楼甬道进行组合使用,可以同时满足:自行车社团的骑行教学;田径社团的短跑或接力训练;两个篮球场分别开设轮滑、篮球社团,篮球场铺设了仿真冰面,可即时转换成冰上训练项目;足球场和田径场的一侧甬道,可以分别进行足球比赛训练和基础技能训练,另一侧甬道放置移动乒乓球台和羽毛球网,可以进行乒乓球或羽毛球训练。
3. 满足大型集会、运动会的需要
学校大型集会、展示对室外运动空间的需求为:既需要宽阔的展示区域,又需要充足的观众席位和顺畅的疏散通道。因此对场地的集约化需求较高。学校以往的大型集会、运动会需要外出租赁运动场,受制于各种因素,使展示或比赛的效果大打折扣。
经过运动空间集约化设计后,足球场和田径场可以作为大型集会、展示和运动会的活动场地,篮球场和田径场外侧甬道可以作为学生看台,绕楼两侧的甬道可以用于学生的安全疏散。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展示需求,又为观众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观看空间,形成了积极训练、文明比赛和优雅观赛的良好校园运动生态。
(二)“错时转换”——同一学段错时使用
通过对各学段学生不同时间对运动空间需求的调查分析可知,该学校将师生对运动空间的使用时间分成:早晚训练、教学时间、课间、广播操时间、大型集会或运动会时间,因大型集会、展示和运动会频次较低,因此在“错时转换”的集约化设计中,主要针对日常教学项目进行错时集约化设计。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年级跨度大,各学段对学生运动能力的训练重点各有不同。为满足不同学段的训练需求,在学校课表的设置中,同一时段的体育课均为跨学段并排,能够满足同一时间的体育课中:一、二年级可以利用足球场进行趣味爬或趣味跳的体能训练,三、四年级可以在田径场内侧的甬道进行长短跳绳、平板支撑等专项体能训练,五、六年级可以利用外侧田径场和绕楼的甬道进行长跑、抱膝走等耐力和基本体能训练,初中年级则可以利用两个篮球场进行篮球、排球等球类训练或跳跃类训练。通过同年级体育教学错时、不同年段同时教学的方式,解决了全体学生体育学习的同时空场地使用问题。
通过上述对石景山区中小学一至九年级学生对运动空间的需求与各类运动场地空间尺度和大小关系的研究,本文最大限度地将场地空间进行了结合和利用,实现了运动场的错时、多功能转换,满足了学生对学校运动空间的多元化和高频次使用需求。具体分配,如表3所示。
在中小学师生对学校运动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和城市校园用地紧张的矛盾背景下,本文力求将“集约化”理念引入城市中小学体育运动空间的设计中,通过对不同运动空间的“功能组合”和同一空间不同学段的“错时转换”,实现了对固定运动空间的多功能、高频率使用,解决了当前城市中小学运动空间的建设困境,希望为城市中小学运动空间集约化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献:
[1]田德林,刘波. 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 环境工程,2022,40(03):321.
[2]韩冬青,冯金龙.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庄梓涛. 城市中小学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设计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4]姚二将. 城市中小学外部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9.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