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82 782 例人群的年龄、疾病与血压相关性的调查分析
2023-10-24张伟强朱春华唐德志
张伟强 ,雒 方 ,朱春华 ,唐德志
(1)上海沪东医院科教科;2)体检科,上海 200129;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上海 200032)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工业化的进展,高血压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根据高血压140/90 mmHg 的诊断标准,全球约53%的成年人伴有高血压疾病[2]。高血压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业已成为全球首位的疾病性死亡诱因,也为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3]。2022年11 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4]发布,推荐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0/80 mmHg,认为标准下调可以使青年高血压患者获益,使高血压防控前移、减少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国内外研究[5-6]认为高血压属于衰老性慢性疾病,与年龄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同时,高血压与疾病具有关联,高血压既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也可能是肾实质病变、肺实变等疾病引起的结果。因此,认为高血压诊断标准应该考虑年龄状态和疾病影响因素[7-8]。
为分析不同年龄段血压水平差异和探究与血压水平相关的疾病因素,笔者收集了上海沪东医院来自全国82 782 例人群的体检数据,并按照年龄分层分析不同年龄段血压水平差异,采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相关的的可能因素和疾病信息,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6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在上海沪东医院体检科体检并符合相关标准的82 782 例人群纳入研究。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性别等资料完整,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资料相对完整;(2)能够经过脱敏处理获得有关研究信息;(3)获得上海沪东医院伦理委员批准(伦理审查批号:202211)。
排除标准:(1)严重感染类疾病、恶性肿瘤病史等;(2)孕妇或体检资料信息不完整;(3)血压检查结果不完整等其他不宜纳入的情况。样本纳入过程,见图1。
图1 样本纳入过程(n)Fig.1 The process for inclusion(n)
1.3 研究方法
体检科专业医师和护士采用统一和科学标准方法测量体检者的血压、身高、体重,臂筒式血压测量仪测量血压(Kenz-ac-osc),脱鞋站立姿势下测量身高,穿着室内衣物测量体重。体检系统自动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m2)]。
体检项目包括:(1)血常规,肿瘤标记物,肝炎4 项,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免疫指标等血清学指标检查;(2)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女性生殖系统彩超检查;(3)胸片,肺通气功能检查;(4)12 导联心电图。
测量仪器经相关计量部门年度认证和质检,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具体分析方法包括:(1)按照10 岁为1 个年龄阶段分组,分为≤20 岁组,21~30 岁组,31~40 岁组,41~50 岁组,51~60 岁组,61~70 岁组,71~80 岁组和≥81 岁组,比较各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2)采用Peason 双变量相关方法,分析BMI 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性。(3)再次筛选数据,根据体检结果归类,体检人群分为对照组和疾病组,对照组除血压异常(包括收缩压、舒张压、或两者的升高或降低)外,本次体检其他项目(包括心电图诊断的心脏异常类疾病、代谢综合征、血清炎症水平增高类疾病等)均无异常;疾病组除血压异常外,有且仅有1 种以下疾病的类型分组,具体分为:①心电图诊断的心脏异常类疾病组,具体包括:心肌缺血、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电轴左偏、心电轴右偏,肢导联低电压、主动脉异常、左心室高电压;②代谢综合征组,具体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甘油三酯偏高、II 型糖尿病、总胆固醇升高、血糖升高;③血清炎症水平增高组,具体包括:血小板增高、盆腔炎症积液、中性粒细胞比率偏高/偏低、白细胞计数增高、血嗜酸细胞偏高;④肝胆类病变组,具体包括:肝功能异常、脂肪肝、脂肪肝、胆病、肝内实性占位、肝功能降低、血清并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总胆红素偏高;⑤肺部疾病组,具体包括:肺部疾病、肺纹理增多、肺大泡,肺通气功能降低(轻度),肺结节(肺微小结节),肺团片影及索条影,肺结节、斑片影,肺小片影,肺部斑片状影,肺结节,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⑥红细胞升高组,具体包括:血红蛋白偏高、红细胞增高;⑦贫血组,具体包括血红蛋白偏低、红细胞偏低;⑧肾功能/结构异常组,具体包括:尿葡萄糖、尿素、尿酸,尿白细胞增高,尿蛋白异常,肾结晶、肾囊肿、肾结晶;⑨良性肿瘤性疾病组,具体包括:CEA(癌胚抗原)单纯增高,子宫肌瘤、子宫颈囊肿,肝囊肿,肾囊肿、甲状腺肿瘤等。根据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应用Logistic 分析高血压发生与疾病的相关性。
1.4 诊断标准
采用国际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的标准诊断高血压[9]:⑴正常血压或血压正常高值收缩压 <120 mmHg/舒张压 <80 mmHg 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20~139 mmHg/舒张压80~89 mmHg 为血压正常高值;⑵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服降压药≥2 周者为高血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以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四分位区间)[median(IQR)]表示,并采用秩和Kruskal-Wallis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应用Pearson 双变量线性相关方法分析两变量的相关度;以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将疾病类型纳入方程,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血压水平的疾病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人群的一般特点
纳入样本总数82 782 例,男性64 808 例、女性17 974 例,平均年龄(36.20±12.82)岁,见表1。
表1 纳入人群的一般特点 [(%)/()]Tab.1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cluded subjects [(%)/()]
表1 纳入人群的一般特点 [(%)/()]Tab.1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cluded subjects [(%)/()]
a:样本量64 880人;b:样本量82 499人;c:样本量82 782人;d: 样本量82 780人。
2.2 各年龄段组血压水平比较
从年龄段组间比较来看,收缩压随着衰老发生具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到61~70 岁组之前,后一个年龄段组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一直高于之前年龄段组(P<0.01)。舒张压随着年龄增加也具有增加的趋势,51~60 岁年龄段舒张压最高,之后则降低,到81 岁以上时,恢复到≤20 岁年龄段水平,见图2。
图2 各年龄段组血压水平比较 [Median(IQR)]Fig.2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 comparison among the groups
2.3 各年龄段组脉压差和心率水平比较
从年龄段组间比较来看,脉压差随着衰老发生具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到61~70 岁组之前,后一个年龄段组人群的脉压差水平一直高于之前年龄段组(P<0.01)。心率则随着年龄增加有不断降低的趋势,到51~60 岁年龄段之前后一个年龄段组人群的心率水平一直低于之前年龄段组,见图3。
图3 各年龄段组脉压差和心率水平比较 [Median(IQR)]Fig.3 The Pulse pressure difference and Heart rate levels comparison among the groups [Median(IQR)]
2.4 BMI 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 线性相关分析发现BMI 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相关(P<0.001),见图4。
图4 BMI 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Fig.4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BMI and blood pressure
2.5 Logistic 分析人群发生高血压与疾病因素的相关性
按照分组标准,对照组样本量为42 341 例,心脏异常3 456 例,代谢综合征4 772 例,血清炎症水平增高3 122 例,肝胆类病变2 199 例,肺部疾病1 900 例,
红细胞升高625 例,贫血449 例,肾功能/结构异常986 例,良性肿瘤性疾病33 例。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结构异常和良性肿瘤性疾病与单纯高收缩压和高血压的发生无关联。在校正年龄和BMI 因素后,代谢综合征与单纯高收缩压的发生具有相关(OR=1.068,P=0.042);代谢综合征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的高血压发生存在相关(OR=1.032,P=0.038),见表2、表3。
表2 Logistic 分析人群发生单纯高收缩压与疾病因素的相关性Tab.2 Logistic analysis for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simple hi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sease factors in the people
表3 Logistic 分析人群发生高血压与疾病因素的相关性Tab.3 Logistic analysis for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isease factors in the people
3 讨论
高血压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1 项持续18 a 的队列研究发现,伴发高血压的45 岁成年男性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高血压同龄男性的2.5 倍[10];与健康成年男性相比,患有高血压的成年男性有2.8 倍的几率罹患慢性肾衰竭[11]。因此,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对于维护人群健康和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前提在于了解血压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及影响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以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
笔者的研究发现收缩压具有随着年龄变化不断升高的趋势、而舒张压在51~60 岁年龄段之间达到最高,之后则显著降低,脉压差的变化也证实了以上研究发现。国外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12]发现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大样本人群的收缩压水平具有随年龄不断升高的趋势;而舒张压则与年龄的相关性具有特异性,在50 岁之前呈现正相关,50 岁之后呈现负相关。这一结论与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契合。而国内郑州市一项流行病学调查[13]发现50~60 岁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和基础血压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因此,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年龄与血压水平显著相关,其中人种、膳食习惯等因素可能在相关模式差异中发挥作用。但是,随衰老发生的血压相关组织、脏器改变则是共性相关模式存在的决定因素。
血压是由心脏泵血功能和血管壁弹性、尤其主动脉壁弹性性能相互作用形成;正常情况下心脏左心室一次收缩可以将左心室舒张末期50%~70%的血液泵入主动脉,其中约2/3 储存在主动脉并转换为弹性势能、以维持血液持续循环运动。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衰老的发生主动脉内皮细胞参与促衰老相关基因的Vcam1 和Ccl2转录水平明显增加,而参与调控血管生成过程的Angpt4 和Col4a2 的转录水平明显降低,使主动脉内皮细胞对抗炎症因子C5a 和肿瘤坏死因子等损伤性介质的功能降低、血管损伤修复能力下降,最终导致主动脉纤维硬化和主动脉壁弹性效能降低,诱发收缩压显著增高[14]。另外,心脏心肌细胞属于永久细胞、不具有再生能力,随着衰老的发生和心脏机械负荷损伤的累积,心肌细胞数量减少、间质纤维化增生,导致心脏体积代偿性增加、心室壁增厚和腔体扩大等结构变化,可引起左心射血分数降低和体循环静脉压力增高[15]。从笔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在衰老过程中静脉压力增高和主动脉硬化升高收缩压的叠加作用要显著大于射血分数降低;而静脉压力增高并不能抵消由主动脉硬化和射血分数下降诱发的舒张压降低。这一现象发生的年龄段分界线约为51~60 岁之间,从脉压差的变化来看也支持这一结论。随着衰老的发生心率水平不断降低的原因则与衰老诱发自主神经功能减退、窦房结组织功能下降和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以及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下降等因素有关[16]。
肥胖与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呈现正相关,同时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诱因,肥胖诱发血压升高的因素包括:(1)肥胖诱发肾上腺素能神经激活,导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心率加快[17];(2)肥胖时内脏脂肪堆积可诱发交感神经激活,交感神经激活可通过内分泌激素、代谢、炎症等因素诱发高血压[18];(3)肥胖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管紧张和血液稀释,诱发高血压[19];(4)肥胖诱发血液中活性氧自由基、一氧化氮等氧化应激产物增加,通过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和降低内皮细胞对儿茶酚胺等舒血管物质的敏感性,诱发高血压[20];(5)肥胖伴发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直接诱发血管内皮细胞痉挛,促进血压升高[21];(6)肥胖通过脂质浸润诱发心脏结构重塑、心室肥大等诱发高血压[22]。
因此,在分析疾病因素影响血压的分析中,笔者将年龄和BMI 分别及共同作为协变量纳入方程,发现在矫正BMI 因素后,发现心脏异常可能与单纯收缩压的升高呈现负相关,而在纳入年龄后发现这一效应消失。但是,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甘油三酯偏高、II 型糖尿病、总胆固醇升高、血糖升高的代谢综合征,在矫正年龄和BMI因素后依然与血压升高呈现正相关。代谢综合征是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证候为基础,包括高脂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降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血压异常为主的异常健康状态[23]。临床研究发现,约80%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伴有高血压[24],与该类患者游离脂肪酸和瘦素介导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有关[25],同时,代谢综合征也是BMI 升高的重要诱因,BMI 诱导血压升高的机制与代谢综合征诱发高血压的机制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另外,衰老诱发器官功能降低、代谢率下降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26]。多因素分析中代谢综合征影响高血压发生的统计效能降低可能是上述因素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血压变化具有年龄特异性,收缩压随着衰老发生具有不断增高的趋势,舒张压则在51~60 岁之间最高,之后则显著降低;代谢综合征与血压升高关联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