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运营管理”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探究
2023-10-24陈俊洵
陈俊洵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一、背景
“运营管理”课程是在生产管理的基础上,不仅关注到库存、在制品、供应链以及生产作业方式的管理,还涉及网络动态图规划、排队论、库存论等现代最先进的方法,从而对生产计划和作业排序等问题进行优化。由于企业生产环节分工细化,生产管理也被划分为计划、设备、库存、质量、人事分工等不同的项目,企业对生产管理要求的提高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和质量,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利润的稳定增长。
然而,由于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战略方针不同,“运营管理”理论模式未必完全适用,所以在讲授“运营管理”的知识点时,需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选址、企业文化、员工工作氛围、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上下游、员工晋升路径、绩效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具体化分析。与此同时,由于各地院校基础资源的差异性较大,特别是涉及的软硬件配置千差万别。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单纯的讲授法,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运营管理”时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1]。
“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有着资源的丰富性、获取资料的便捷性和处理信息的高效性等优势,比在教室里上课更灵活。但单纯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教学过程难以控制、学生容易放任自流、学习效率低下等[2]。因此,借助“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虚拟实训室等辅助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对学生进行工作任务的设置和多元化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极大地解决上述问题,提升“运营管理”的教学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改革对于研究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优化方式和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有非常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契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部署。
纵观目前国内外高校的“运营管理”授课方式,发现存在着如下的不同点:
(一)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
尽管国内外很多高校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展开了多次的调整,但是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其采用的PPT、案例等教学资源依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现有的课程内容包括生产类型和流水线模式、企业的选址和布置、ERP、项目管理、生产能力的制定、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前沿理论等,然而,所涉及上述知识点需要较多的定量模型和计算方法,技术性较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符合新时代“运营管理”课程发展的特点。
(二)学生对“运营管理”课程缺乏足够认知
由于学生缺少企业实习和工作的经历,对企业生产和运作过程中实际的操作模式缺乏足够的认知,很难将课程中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从而使学生对此课程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高。与此同时,很多学校既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跟运营管理相关的模拟实验室,这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运营管理在实际中的生产模式。
(三)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
“运营管理”任课教师缺乏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授课时往往只从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口授加PPT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很容易使课本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课堂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理解吃力,抓不住重点,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缺乏了足够的基础。
三、教改方案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运营管理”教学改革方针措施,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去论述,具体如下图:
(一)课前准备
1.设计教学流程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研究“运营管理”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定位。在明确“运营管理”课程目标后,通过互联网教学资源,制订教学计划并编制教学任务。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小组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课程内容,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2.了解教学环境
通过整合传统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平台提高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微信群、钉钉群提前和学生进行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好的了解和期待。同时,了解学生的对“运营管理”课程的接受程度,从而为课堂的效果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
3.设置合理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运营管理”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合理的任务,让各种任务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对学生上一次任务的情况开展评估和打分,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
(二)课中实施任务布置
1.互动课堂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课堂,例如讨论小组、案例分析小组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具体来说,教师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和教学任务,让学生组建任务小组,协商组内分工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则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接受具体任务,明确任务目标,通过组件小组任务,对“运营管理”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集体讨论,并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对不清楚的知识点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和讨论,从而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小组教学任务。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库存管理理论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引入RFID、条形码等技术手段,让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技术手段在解决企业库存问题中最有效果。
2.实践教学
教师组织学生,以“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典型任务为主题进行小组划分,并对教学任务的要点给以适当的提醒。在学生分析典型任务内容时,学生小组是主角,教师也可参与并引导小组成员一起分析讨论,使任务分析讨论不至于偏题。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实验、生产线布局、ERP软件操作等,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际的生产运作管理工作,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3.跟踪和规范操作
教师在确保各个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后,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状况随机抽取部分小组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特别是对于主动展示或者在操作上表现优秀的小组将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加分。除此之外,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小组的完成情况和成员分工状况进行密切追踪,确保各个小组中每个成员都不“划水”,对于进展较慢的小组可以适当指导,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4.反馈评价
在“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资源将操作过程进行录制,并且形成评价和反馈。其中评价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其中学生自评是根据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提供的资料和信息,结合个人自身完成状况,评价在小组中所获得到的知识;小组互评是小组成员内部对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做点评和打分设置;教师点评是对任务完成过程做总结性评价,包括成绩排名、完成度分析、改进建议等。通过评价能够发现问题、加强优点、改进不足,以提高小组绩效。
(三)课后总结反思
教师需要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了解“互联网+”背景下“运营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学生学习次数、时长、成绩,以及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中发现“互联网+”教学法与预期之间存在着差异,找出“互联网+”“运营管理”的教学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动态地调整思路。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例如,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上的课后作业和问答题方式来检测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反思学生在接受知识点上的不足,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基础。
四、基于“互联网+”教改模式的具体实例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企业的选址,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学生先熟知相关理论内容,即企业选址原因有以下几个:地理位置优势、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行业集聚效应。
然后在课中,通过某矿泉水企业为例讲解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控制生产成本和保障环境和劳动力的安全和健康。然后,在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分析选址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有:
(一)市场需求
某矿泉水企业的选址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即选择在哪些地区建厂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因素,以确定最优选址。
(二)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到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某矿泉水企业需要选择距离原材料采购地和主要销售市场较近的地方建厂,以减少运输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
(三)劳动力和成本
某矿泉水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选址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环保要求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环保政策和环保要求,以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符合环保标准。
在此基础上,引入讲解多种选址方法,包括综合因素评分法、量本利分析法、重心法和层次分析法。重点讲解层次分析法的解题步骤,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应用线上资源学习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应用以及层次分析法的优化方法——网络分析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在介绍完某矿泉水企业的优势后,布置案例小组作业,同时让学生以自主组合搭配的模式进行。具体案例如下表:
小组选址的经营范围表
以上述的商业经营范围为例,选择其中一个门店分析其选址问题,要求:
(1)设定合理的启动资金和品牌名称。
(2)用地图软件去展示选址的具体方位并分析选址的影响因素以及合理性。
(3)在此基础上分析门店内部的大致布置思路和原则。
在下一次上课时,通过学生上台汇报、不同小组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测评来对实际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
“运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在教学课程中积极引入“互联网+”的教学思维模式,从而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本文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互联网+”背景下“运营管理”课程改革的论述。我们要根据企业需求、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