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多专业协同”实践实施策略研究

2023-10-24曾小波

科技风 2023年29期
关键词:协同专业设计

周 唯 钟 永 曾小波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1

国家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的任务要求。内容包含: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课时总量;积极推行多种实习方式;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协作型组织方式等要求[1]。为更好地贯彻规定的各项改革举措,各职业院校逐步实施改革实践探索。如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职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相匹配,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多专业协同”综合实践模式内涵分析

实践教学本身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的,更注重于把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过程体现出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多专业协同实践”则是改善单一课程或专业开展的传统实践模式的问题,采用综合方式破除专业限制组建实施团队,按实践项目需求匹配岗位或工种,以协同实践为手段,实现围绕综合实践项目的多专业协同实践整合。其协同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团队协同,教师指导团队有多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构成;学生实践团队由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每个专业抽取1~2名学生,构建综合实践团队,确保每个学生团队成员能够全覆盖相关的综合实践项目的关联专业。其二时间协同,采取实训周同步的方式,协同实践过程各专业同步实践时间,按照综合项目的任务量集中安排合适的时间完成实践。其三任务协同,实践任务采用总分总模式,在综合实践总项目背景下,相关专业背景学生完成系统构成的各子项目任务,其他组员配合完成,各子系统设计完成后,再整合所有子项目完成项目验收。其四校企协同,实践项目源于企业实践于学校,成果形式多样,包含工程设计与实施、产品设计与制作、工艺优化与改进等,实践过程产生的相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应用等,可协同企业实现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合作动力。

二、现有高职实践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是以课程或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实践组织方式,如单一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某一专业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仅有的改革手段最多也是从手段和内容上优化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多专业协同综合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一学生层面,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有“专业能力孤立”,实践内容限定在单一专业的某门课程,没有与专业其他课程或者其他相关专业产生必要关联,缺少对专业技能的整体认知;“协作观念不强”,实践过程缺少团队协作,即使有也仅仅是单一小任务的简单分工,不会从岗位和工种相互配合的角度设计工作任务;“创新意识不够、实用性差”,实验实训任务大多与真实工作内容脱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不能提升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因此如何设计和引入真实工作项目,以多专业学生“协同工作”为手段,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实践教学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二教师层面,大部分高职学校实践教学师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专业能力单一。很多专业核心课程由不同教师固定授课,导致教师对于该专业的认知和专业技能都比较单一,无法从更多元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学习;(2)教学理念偏差。不少教师仅仅把实践教学作为学生技能强化手段,而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等更为重要的内涵,从而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作用;(3)现场经验缺乏。不少高职院校教师是研究生毕业,专业理论强实践应用弱,对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应用了解甚少。虽然国家规定每年要下企业锻炼,但是也不过是在技术工作岗位从事较为简单的工作内容,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参与到较为核心的项目中去,对于专业能力提升有限,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较为缺乏。

其三学校层面,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存在问题。(1)实践教学适应性不强。学校在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真正做到为行业培养本领过硬的人才;(2)实践环境实用性不高。很多学校在实验实训场地建设受条件和理念限制,多偏向于基于计算机的虚拟仿真软件和实战价值较弱的实践训练设备,学生对于真实工作环境和内容缺乏直观认知和理解;(3)外部环境支持不够。校企实践合作过程中,也是以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为辅,难以有效实现两方面的人才结合和资源上的互补。

三、“多专业协同”综合实践模式设计

(一)设计思路

针对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实践教学项目来源、任务设计、组织方式、团队组建、实施过程和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开展改革思路,这里将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多专业协同”综合实践模式的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对新能源企业进行调研,结合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要求,筛选“多能互补系统”项目作为“多专业协同”实践教学的项目载体。其次,分析项目完成所需的岗位和专业技能,完成综合项目下的各个子项目任务开发设计,构建跨专业实践项目的工作岗位链。再次,针对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群基础,围绕选定的综合项目内容,详细设计“多专业协同”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包含配套的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指导教材、组织形式、场地建设等,为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从次,研究开发与实践项目配套的保障机制、评价标准等。最后,实现实践成果的不同层次转化,对于学生可以与相关专业毕业设计进行转化,解决学生毕业设计存在内容套路、选题陈旧、实用性差等诸多问题;对于教师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优化提升成熟技术成果;对于企业则可以对综合实践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协同学校二次开发和应用,实现校企共赢共发展,解决校企合作有名无实、难以深度开展的问题。

(二)实践项目设计

学院从服务于国家新能源行业发展办学特色出发,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和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必须加速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通过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保障大规模新能源顺利消纳[2]。选择现今新能源行业最前沿的多能互补系统作为协同综合实践项目,从而解决了项目背景的适应性和实用性问题。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多能互补”系统示范工程就是在此背景下设计建设,并于2022年开始投入使用。该工程主要包含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能源管理和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等,与学校二级学院下属的新能源专业群相匹配,能够作为光伏工程(含光伏发电、光伏材料、微电网三个方向)、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和工程造价等专业的实践训练场地。新能源专业群所辖4个专业基本覆盖新能源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能够与学院现有“多能互补”系统无缝对接,如图1所示。

图1 新能源相关专业与新能源行业产业链对应关系

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组织新能源专业群下所属光伏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外加工程造价共计4个专业的学生,围绕“多能互补”系统构成开展综合实践项目设计,从所需岗位的工作内容出发展开协同实践活动,帮助学院解决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湖南高职实践特色品牌。

具体任务分配可以按照下表所示,对照专业核心知识技能,安排相关专业学生负责各个系统的设计规划工作,例如多能互补系统中的分布式发电能源部分,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发电专业负责,风力发电部分则由风力发电专业负责。

多能互补系统子项目与专业关联表

(三)实施流程

经过综合分析“多能互补综合实践项目”相匹配专业,新能源专业群基本涵盖了多能互补系统的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能源管理、相关负荷以及监控、保护系统等系统链组成部分,选定综合实践的参与专业包含光伏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工程造价四个专业,其中光伏工程专业分光伏发电、微电网、光伏材料三个方向。多能互补系统综合实践实施流程分为八个阶段,实施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项目内容和难度调整删减。

实践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团队组建和制订实施计划,团队分两大类:一组教师团队可以指导多个学生团队,指导教师团队包含专业教师、实训教师和企业教师;学生团队分专业按岗位组团,结构如图2所示。学生按照实训指导书的任务要求,分子项目编写科研报告,按照进度要求编写实施计划,在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特点分配负责成员和辅助成员,开展信息查询、市场调研、方案研讨、资料编写等具体工作内容。

图2 团队构建示意图

分项实施阶段:该阶段为各项目小组按照计划分项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含电站方案设计、现有电站优化、电站施工和运维方案制订等,团队内部开展方案可行性研讨和修正,指导教师负责引领和监督学生团队的各项活动,对照每项内容提供相应的文档报告。团队内各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按照任务要求详细设计或制作所负责的模块任务内容。如光伏发电专业负责分布式能源中的光伏电站设计,风电专业负责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微电网专业负责微电网控制系统的设计,等等。从组成结构上分项目构建多能互补系统[2]。

造价预算阶段:各小组初步整合各个子系统的设计方案,配合小组中的造价专业学生,完成多能互补系统工程造价预算,从工程实际出发了解工程建设的具体细节和成本。

产品制作阶段:在前期分项实施过程中,部分项目方案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产品特性调整技术参数和设计方案,学生团队也可根据需求设计制作配套的工具和产品,而这些创新性的改进和创造都是实践过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制作相关产品和测试其功能。例如光伏材料专业学生可根据需求调整光伏组件外观、形状和参数设计,并制作出产品来提升组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微电网专业学生可以牵头优化改进太阳能跟踪系统提高发电效率,其他相关专业配合完成。各产品设计制作中的创新成果都可作为后期成果转化的来源之一。

项目整合阶段:该阶段是一个化零为整的过程,前期各个子系统的项目设计方案、优化方案、设计制作的相关产品和工程预算方案等都要围绕整体系统的构建,统筹整合起来,组织学生团队从项目总体结构规范性和可行性角度分析各子系统任务的匹配性,并制作展示汇报材料和实践问题反馈资料,为下一阶段的项目验收做准备。

项目验收阶段:指导教师团队在该阶段主要是组织学生团队完成分项验收和方案修正工作,基于学生团队实践成果汇报内容,按照实践项目的需求分析、应用要求、技术指标、功能参数、投资预算等逐一对提交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找出各小组的共性问题,指出修改意见,并对设计创新、方案独特的小组提出表扬和分项其设计思路,鼓励大家在遵守职业规范的同时要不断改进创新。

项目评估阶段:学生团队根据反馈意见全面修订实践成果,并完成成果的二次交叉审核任务,围绕实践要求编写相关分项目和总项目的实践报告,指导教师综合筛选有特色有创新的学生实践作品,特别是针对多能互补系统设计、优化、运维方案,或者设计与制作相关产品,评估其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带领优秀学生团队申请相关专利或者校级专项研究课题,这个阶段能够较好地提升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让实践成果更有实用价值。另外各小组的实践成果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内容,经过提炼加工,编写毕业设计相关文档,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毕业设计的完成时间,更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真实项目去完成毕业设计,解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项目来源虚假、规模功能夸大和内容结构空洞等问题。

成果提升阶段:经过前几个阶段的任务实施,“多专业协同”综合实践的师生协同部分已经基本完成。成果提升阶段主要从校企协同展开,也是实践成果到生产技术转化的关键阶段。学校向相关合作企业主动推送综合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案、新工艺、新产品等成果,开展更深层次的技术合作和联合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推荐学院教师进入企业核心项目学习锻炼,优秀学生也可优先推荐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就业,从而解决学校层面在实践教学存在的适应性不强、实用性不高和外部支持不够的问题。

四、结论

“多专业协同”综合实践模式改革是对现有校内实践教学的一次全面优化和提升,实施的八个阶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上解决相应的问题,也是改善现今校企合作难以深度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迎合国家职教改革政策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不断精准强化自身实践体系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技能人才。

但是,“多专业协同”综合实践模式的应用也需要一些必备条件,首先是学校有与典型综合实践项目相关联的专业群,能实现对项目内容的全覆盖,真正做到岗位与分工相对应,这也是实施的基本条件;其次,学校具备开展协同综合实践的全真实环境,例如我校建设的全真实发电应用兼教学训练的多能互补系统;再次,配套的课程体系,因为是多个专业的协同,所以在各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授课进度方面都要尽量同步,在完成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后,可以按照任务量统一安排两周以上的综合实践周;最后,改革成效考评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这两样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的实施成效和执行动力,实践成效的考评也不再单单是对学生成长和增益评判,更是对教师协同能力、实战能力和教学理念的全面考核。

猜你喜欢

协同专业设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