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高职食品类专业实践模式探微
2023-10-24梁瑞进梁敏华邓鸿铃
梁瑞进 梁敏华 邓鸿铃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食品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21世纪的头2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已逐渐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智能智造已经逐渐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工匠精神、开拓创新是推动智能智造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很多指导性的文件、政策,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大课题,很多省份、职教集团、行业协会持续开展了相关改革、创新,以加快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产业与教学的融合程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发展关乎社会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能吃饱的层面,而是追求吃得安全、营养健康,因此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食品专业人才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食品类专业包括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检验检测技术、酿酒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这些专业普遍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将来是否能胜任食品相关职业工作的能力。其中,实践体系建设是正常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实践体系改革创新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的培养。
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严格,围绕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如何持续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使得学校的“培养力”与企业的“职业力”有机融合,毕业的学生都具备可雇佣性,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
1 职业胜任力内涵及研究现状
胜任力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被归纳到冰山的上层,其中知识指的是个体在特定职业领域所拥有的理论知识或经验,操作技能指的是能顺利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实操本领;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被归纳到冰山的下层,其中角色指的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的自我定位,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体验,特质指的是个体对环境、物质变化所产生的持续性响应情况,动机指的是个体内在动力[1]。后来进一步完善并提出了职业胜任力的概念:个体实现自己职业规划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包括动机、行为和能力。按照传统的观念,我们培养学生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冰山上层,也就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样的培养逻辑使得我们学生在初入职场时表现得很不适应,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以提升其除了专业知识外的其他职业能力[2]。
基于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我国相关领域、行业也针对职业胜任力的完整内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索。陈巧莲[4]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员职业胜任力的提升路径,旨在有效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杨继玲等[5]通过实践发现学徒制教育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吴烽[6]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从而提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胜任能力,成效显著。刘丽芳[7]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通过构建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潘柏等[8]认为可从创新创业、产科教融合、课程思政等方面,拓宽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路径,注重培养学生逐渐具备创新、跨学科、职业素养。张坤等[9]通过产教融合手段,从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搭建、深度产教整合等方面协同推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综上所述,现有有关职业胜任力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有关食品类专业的研究还鲜见报道。食品类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端、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由来已久,如何提升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已成为食品行业、食品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2 高职食品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从技能、知识、行为、个人特质等方面全方位评价个体能否胜任某一特定职业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通用性的特征汇总。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涉及食品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销售、食品加工等方面。课题组前期对广东省各类食品及其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或问卷调查,明确了用人单位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目标定位和能力、素质需求,在明确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分析总结出多项符合食品类专业胜任力特征的普遍性条目,归类汇总形成食品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模型,如下表所示。
食品类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内涵表
该模型既可以应用于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实施效果评估,也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发展、人际交往、职业晋升等综合能力。
3 胜任力模型对食品类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的新要求
3.1 专业理论素养、实践操作技能有待加强
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宗旨所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是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基础。高职食品类专业普遍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应当贮备充足,并能熟练进行食品加工、检测、营养分析评价等实践操作技能。按照传统的培养理念,我们以往一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具备这些基础条件上,但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我们很多培养模式、内容已经显得与当前的发展主题格格不入。为此,我们应该对以往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培养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根据消费者特点、需求进行营养配餐的能力,具备根据供给侧需求和市场发展进行相关食品研发工作的能力,并且有能力进行相应的专业操作培训及外语应用。
3.2 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能力会影响个体职业发展,进而影响个体的工作业绩及职业满意度。食品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或岗位,人际关系及社会网络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恰恰也是我们当前培养体系里最为薄弱的环节,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里没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培养计划,更多依靠的是学生平时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效果较差。研究发现,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职场顺利发展。食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食品品质管控、企业管理、产品研发销售等工作,因此在校阶段,良好的角色胜任力应该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如职业认知、团队协助、沟通协调、责任担当、高效执行等能力。
3.3 个人发展潜能有待挖掘
研究表明影响并能有效管理他人思想及行为的领导力、主动学习充电、创新思维、良好分析及解决问题是个体能得到长足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职业能切实得到发展、岗位提升的内在动力。我们当前的培养模式更多是依照固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展开的流水线、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好奇心、创造力可能会在无意中被慢慢磨灭。因而,我们应该注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认知力,不要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甚至要因生而异,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培养学生创新应变能力。
3.4 自我管理及灵活应变能力有待深化
在漫长的职场生涯中,企业要求职员遇事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繁杂或周而复始的工作,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并有效支配自身行为。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在学校培养的阶段,我们应该要通过搭建相关的平台,创造机会,因生而异,引导学生在遭遇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并能积极妥善处理问题。上述能力的培养都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好的绩效。
4 项目化实践模式在职业胜任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18世纪的欧洲工读教育和19世纪的美国合作教育,例如德国把国家工业和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案例以项目的形式在课堂呈现,要求学生以行动为导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美国工程教育领域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做项目”已经是其职教体系的特色[3]。近年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项目教学法因其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而逐渐发展成一种成熟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
4.1 项目化实践模式的设计
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与处理现场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将实践体系设置为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设计性试验三个模块,层层递进,逐级加深。基本技能实践重视吸收新技术、新成果;专业技能实践主要针对基本理论知识而展开的基础性实践操作;设计性试验既要有系列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又要有实验技能的综合。
4.2 项目化模式在食品类专业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项目化实践模式是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念,将项目实施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培养方法。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教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更多是起到项目的指导和答疑作用。学生通过讨论确定项目任务所需相关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对项目总体要求、实施重点难点明确的目标;通过讨论,学生需要自主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并对方案予以实施及问题分析、项目成果总结与讨论等。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师将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任务中,引导学生对实施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促使学生在任务动机的驱动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完成项目任务,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4.3 实践效果评价
建立、完善以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岗位所要求的行为能力或胜任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在考核方式上,从项目方案设计、实践操作、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项目结题报告等多方面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职业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同时,以参加“挑战杯”“攀登计划”“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和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结语
如果说实践的过程是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那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教师合理引导为保障是项目化实践模式的特色所在。学生在进行实践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储备,有能力通过调查研究、交流讨论、综合分析等方法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