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整本书阅读的思维支架搭建
2023-10-24季小红
季小红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方面表现出的价值大有可观。而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支架,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统整与概括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思维能力 思维支架
与传统的文选式语文教材相比,整本书具有较长的篇幅以及丰富的内容,可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并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批判性、创新性。当前,各种思维训练工具为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提供了便利,基于此,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将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思维训练工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辩证能力、创造能力出发,探讨思维训练工具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之策。
一、用思维支架提升学生的统整概括能力
概括指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在抽象的基础上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关于事物的属性的概念。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说:“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工具,如气泡图、枝状图,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对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概括及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等。
思维导图中的气泡图结构简单,中心是一个气泡,周围有一圈的气泡与其用线条相连。气泡图的主要作用是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多维度地看待问题,找到事物多样性的特征,锻炼发散性思维。枝状图与气泡图类似。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利用气泡图或者枝状图将自己熟悉的人物的特征整理出来。某位同学做了一份关于“豹子头林冲”的思维导图,中心词是“林冲”,从中心词又衍生出四个部分,分别是“性格特点”“主要事迹”“人物简介”“对林冲的评价”,如圖1所示。
由上可知,学生借助思维工具将林冲的性格特点、主要事迹概括了出来,并为林冲写了简介与评价。如果想完善这幅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用“同心圆”的模式来对其进行细化和拓展,例如,先将林冲的性格特点细分为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作为思维导图的内圈气泡,然后在外圈的气泡中填写主要事迹、人物简介、人物评价等。利用这样的同心圆气泡图,学生可以轻易地抓住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也可以此为发散思维的起点,思考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其主要事迹、经历之间的关系。
二、依托思维支架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能力,例如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和归纳,因果关系图可以帮助学生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双重气泡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等。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综合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途径是进行名著对比。名著对比包括对相同类型的文学名著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进行比较,还包括对同一文学名著中的不同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等。名著对比既可以让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或者艺术特征,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比较同类型的文学名著,可以突出作品之间的区别,凸显作品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例如,某知名教师在对《海底两万里》进行整本书“思辨读写”教学实践时,就将其与其他的冒险小说《西游记》《金银岛》《汤姆·索亚历险记》作比较,凸显出了《海底两万里》强调探索与追求的价值。除将同一类型的文学名著进行比较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类型名著中的类似情节进行比较。上述教师在进行《海底两万里》整本书导读时就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海底两万里》与《格列佛游记》在写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从想象手法或故事情节的角度,结合两部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旨在通过对比推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如,某教师在进行《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以“我说好汉”的形式开展课上共读,首先让学生依次介绍水浒好汉,再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中的双重气泡图将各个水浒好汉的形象进行对比。双重气泡图是气泡图的“升级版”,主要用来比较和对照两个事物,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别。要利用双重气泡图对水浒好汉的形象进行对比,首先,学生需要整理、概括各位水浒好汉的人物形象,以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其次,学生要分析不同水浒好汉的经历与其性格之间的关系,以找到他们的不同点;最后,学生要将分析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学生可将《水浒传》中的李逵和鲁智深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见图2),以此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学生还可以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拓展内容。
三、借助思维支架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指的是以变化发展的视角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虽然辩证思维被认为与逻辑思维相对立,但是辩证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是相似的,其中包括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辩证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引导工作。
其一,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看待作品。任何一部文学名著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要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将作品还原到那个时代背景之中,分析作品对那个时代的意义,同时将当时社会对这部作品的态度和评价作为一个参照。例如,如果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不联系当时的创作背景,那么其对《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
其二,引导学生用变化的目光看待作品。随着时代发展,作品的主题思想、社会意义会被时代赋予新的解读,或者社会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也会有所变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变化的目光看待作品。例如,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对《西游记》的现代解读,也许有些解读娱乐化,但是不得不说现代解读给学生理解《西游记》提供了更多元的角度。而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思维导图——流程图,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目光进行整本书阅读。流程图是用一系列箭头将关键词组合、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和内在逻辑。
其三,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思维看待作品。“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部文学名著,不同读者有不同解读。辩证思考不是为了颠覆,而是通过对其他“一千个读者”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学生要在综合各家评论的基础上,对矛盾或者荒诞的观点进行再阅读、再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评价和理解。这时候,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从个人视角进入较全面、较综合的视角,学会用对立统一的思维看待问题,拓展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辩证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思维看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双重气泡图。
四、结合思维支架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主要依靠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如对文学名著的某一片段进行扩写或者对文学名著的结局进行续写、改写,读后感创意写作,等等。
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文学名著读后感往往千篇一律,难得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对此,笔者认为,如果整本书阅读涉及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则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需要有刺激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灵感的教学铺垫。余党绪老师就提出“思辨性读写”策略——先指导学生进行原生态阅读,再刺激学生的批判性理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转化性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才会有更多新颖的观点。
教师不仅要在学生开始读后感写作前进行指导,在学生进行文学名著扩写、续写、改写前,也需要搭建思维支架对其思维进行启发。虽然扩写、续写、改写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但是由于存在思维定式、思维不够发散等局限,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容易缺乏新意。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个性化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需要努力的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学生要“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而,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回归真实的阅读场域,着眼学生的认知,培养积极的阅读者。教师对名著阅读课程要有整体设计意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引导,以帮助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4.
[2]陈爱群.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主题课外阅读导学案教学——以“《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6(Z1):73-75.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