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表达的时评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2023-10-24金萍
金萍
摘 要 本文基于時评写作教学实践的融入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思辨能力的发展、理想表达的习得和情感特质的形成、真实情境的创设和在场意识的参加三种原则,创设学习任务:借助特定情境的还原,帮助学生提取写作元素;借助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梳理评论思路;借助对话交流的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
关键词 时评写作 思辨表达 任务实施
基于思辨表达的时评写作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提高学生母语表达的质感。当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的让学生“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1],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理性思考,恰当判断,以提高思维深度和逻辑合理性。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读写能力不佳,体现在评论浅表化、思维碎片化、表达情绪化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围绕时评写作任务设计理念、教学实施和实践反思等展开讨论。
一、时评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
依据课标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时评写作任务设计的根本。时评写作所需的思维能力是对事物做出深刻反思与评论,并以口语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呈现出来,二者共同构成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据此,该任务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思维品质和思辨倾向
写作问题本质上是思维问题,时评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发展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对高中生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不可能有好的语言表达。教师如果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是在文章技法上条分缕析,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批在文章遣词造句上尽显雕虫小技而缺乏价值思考的人。思维品质以思辨为基准,主要包括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其中“深刻性”强调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敏捷性”重在发现聚焦新近热点问题,“灵活性”着力于多角度思考事实原因与对策,“批判性”是指学生通过质疑对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独创性”则在于鼓励学生在评论时独立思考,求同存异,另辟蹊径。
2.理性表达和情感特质
理性表达主要体现为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其中包括在认知技能、认知标准规定下的有针对性地表达,并要求在表达中体现出风度和礼貌。时评写作学习任务设计要在关注任务活动的思维含量的同时,指向理性表达,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理”是正确之理、公正之理,“据”是真实之据、可信之据。理性的评论首先要能意识到“理性”的局限:当观点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被表达,则更容易出现逻辑的漏洞。真正的理性表达具有“情感特质”,只有审慎判断,合情合理表达,具备说理风度,评论在逻辑上才会更有包容力和说服力。
3.情境真实和在场意识
学生主体的学习参与程度决定了学习质量高低。时评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赋予时评学习任务以一定的真实性时,不应只注重创设课堂氛围层面的教学情境,也应重点设计具有参与认知和在场意识的任务情境。我们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时事评论”写作场景,以“参与者”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纯粹的任务完成者,才能激发其“在场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时评学习任务活动的设计应贴近生活,选择契合学生生活的主题,利用各种资源创设真实情境,把习惯的训练题目和形式的课堂情境转化为积极的语文写作实践活动,在思维上把学生调整到最具表达欲的写作状态。
二、时评写作学习任务的实施路径
基于思辨表达的时评写作重在促进学生思维方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任务教学实施也应围绕这两部分展开,强调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次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以及将碎片化的表达整合、归纳,写作具有逻辑的评论文的能力。
1.还原特定情境,提取写作元素
还原特定情境,即把学生置于“时事评论”写作给定的场景,且整个评论的过程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主体“我”的主观参与和背景经验的加入,并从中提取写作元素。如何还原特定的情境?基本的做法就是更换学习背景或活动形式、增加交际对象、联系当下的生活热点和学生生活,比如,抛出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同学利用图书馆报刊资源和新媒体资源自主查阅和发现事实与问题,并辨别网上既有的评论,发现舆论焦点,进而找到自己的话题方位。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利用公众号平台的“跟帖”活动形式,在正式写作前组织学生开展自由新闻微评。当然,特定情境的还原不一定要依靠形形色色的任务驱动,准确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也能让学生带入自身的经验,产生对问题的真实想法,再将想法落实到写作表达中。以赵渊博老师的时评写作教学为例,当学生说“使用暴力的时机是有人破坏公共秩序的时候”,老师在此处反问学生:“如果你在学校吐痰,并且出言不逊,我是否可以冲上去就一脚?”[2]这个简单的提问其实就已经创设下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由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接近学生的认知范围,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更能对新闻展开针对性的评论。
2.借助思维导图,厘清评论思路
议论性文章的结构和说理思路是在论证过程中形成的,而论证过程又是为思想观点服务的,只有从因事陈辞出发,才能走上陈辞相称的坦途。[3]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加直观且清晰地梳理论证过程,使得论证思路更加严密,思辨表达更加有序。评论构思要遵守“观点形成”的规律,我们如何利用思维导图驱动学生更好地在多维度的思考中评论说理?下面以一则时评类写作材料展开说明。
2023年2月,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开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横空出世,它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有人说,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也有人说,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
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步是區分材料中的事实与看法,围绕“人工智能和学习”提炼核心观点;其次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由结论向上追溯理由,追溯的过程即是运用逻辑细化论证的过程。我们结合“图尔敏论证模型”(见图1)可以帮助梳理学生的评论思维逻辑,从而让评论说理更具说服力。
例如,“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类持续性地学习”的主张论证支持理由为:科技的突飞猛进并不是停止学习的理由,人类思维的独创性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人类的指导,AI对接技术员等新职业的诞生需要更有深度的学习等。接着,我们在理由确定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事实依据,考虑“限定”条件及“除非”因素(对已知反例的考虑进行补充性说明)——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简单的知识学习可由机器取代。人工智能的先锋革命已然到达,直面时代课题,运用思维导图展开可视化的分析,可以让评论思维更加严密而深刻。
3.融合对话交流,升格评论表达
评论表达的实用文体,需要简单和清晰的语言。当然,如果能在简单和清晰的语言之外,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而直观、精彩而有趣,那就更好了。作家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曾说:“写作真正最糟糕的做法之一就是粉饰词汇。”[4]明明可以用简单、清楚的语言表达观点,为追求所谓的文笔,许多同学的议论表达化简为繁,在没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情况下刻意去体现高级感,这使得其表达的内容会显得支离破碎或空洞无物。然而,作为写作完成者的学生很少能够意识到该问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说”的形式阅读自己的文章,将自己的观点和旁人去对话、交流,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在表达的过程中完善评论语言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时评演说”正是通过“开口说”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事实研讨,优化时评写作,学会有层次、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在观点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兼容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培养说理的风度。例如,某学生在“人工智能和学习”的时评演说文稿中有这样一句语言表达:“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苍穹中华浮舟沧海,选择合为时而作”。该句欲用古诗词增添文采,但因为化用不当而无法表达清楚,不如改换成“依时而行,直面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演讲评论的语言表达和文本写作的书面表达的要求有所出入,后者对语言的锤炼要更加严谨。
三、时评写作任务设计的实践反思
时评写作正处于从“多读、多写”的暗中摸索走向多维活动设计的探索与明晰的关键期,是提高高中生思辨表达素养的重要教学活动。为提高时评写作学习任务的效用,教师在时评写作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尤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媒介素养的提升
新闻是学生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新闻时评出现在电视、广播、杂志等各种载体上,学生触手可及、触目可及。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具备阅读新闻、评判新闻、反思新闻的自我意识。在学生的时评习作中,不乏引用他人评论观点或者新闻事实的情况,但其对真假新闻事实判断不清、盲目听从网友评论、情绪化的偏见表达等情况层见叠出。时评依时事而评,时评判断需要有真实的新闻报道作为基础。评论判断的首要步骤是对新闻事实真假进行判断,其次是对网上信息展开批判性的思考,借助他者评论拓宽自己的思维视域,最后在综合信息观点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价值思考。评论中尖锐的力量并不来自绝对否定或肯定的无理批评,而是脚踏实地以事实为依据,识别新闻中的立场,看到新闻和附加评论中隐含的文化、偏见、观念,从而区分价值和事实,形成的独立价值思考与判断。致力于任务学习落实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让处于网络世界的个体适应信息化、科技化、媒介化的社会,在海量的信息中识别出正面的、有用的观点。教师可以充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利用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和微评,引导学生全面而公正地论断是非问题,激活理性思维。
2.创设训练思维的支架
评论从说理角度看是一种“公共说理”,而说理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存在思维导图绘制困难,评论思路交叉、重复等现象,是因为学生论说思维不足。时评写作是以说理为主的文体,遵循思辨表达的规律,因此需要在任务活动中,从思维视角训练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创设多种训练思维的支架。时评写作的常用思维主要有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因果思维等。[5]横向思维重在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纵向思维则是通过线性思维展开层层深入的剥丝抽茧,抓住事件的核心问题,此种思维支架可以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逆向思维从其反面或对立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思维支架为“逆向提问—事实理由—结论观点”;因果思维可以从溯因(“结果—原因”)和究果(“原因—结果”)两个角度去训练分析新闻的能力。以逆向思维训练支架为例,关于“人工智能和学习”的话题可以形成如下的思考过程。
逆向提问:人工智能迅猛发展,难道人类“不学习”真的不可以吗?
事实理由:①知识芯片植入大脑,人类不需要对某种知识死记硬背。②芯片帮助记忆,人类可以把全部时间用在思考和创造上。③符合科技发展的初衷: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价值创造。
结论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下,人类的部分简单机械的学习可以终止。
以上过程即是借助思维支架,组织学生在问题研讨中找到评论的角度,然后进行写作。新闻本身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展现,多维评论角度可以探索出新颖的观点和深刻的表达,而这远比问题答案本身更为重要。
3.关注写作过程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评”的一体化,“评价即教学,评价即学习”[6]。“过程性”评价区别于“结果性”评价,强调对写作者的写作过程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量大和课程时间紧张等原因,教师往往注重写作的结果性评价,且常常不尽人意。如何将过程性评价嵌入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建构时评写作的评价标准,“评价目标”即“学习目标”,形成评价量化表。量化表的设计应依据具体学习任务目标的确立,时评写作的学习目标取向应重点落在评论内容的思辨立意和评论形式的言语表达层面(见表1)。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互评,以评促改。每一位学生既是严谨的时事评论家,又是敏锐的评论倾听者。学习结果的价值判断需要量化评价,而评价的结果也对整个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回流作用。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仍旧需要对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整体的分析评定,以有效避免定量评价中以纯粹数字作为评价依据的机械化局限,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融合。
在社交媒介和大众传播语境中,善于清晰地表达观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评论写作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践证明,时评写作教学的任务设计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可以有效激发其对时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尽管道阻且长,但只要我们能在任务落实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改进任务设计,定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9.
[2]赵渊博.《“时事评论”写作指导》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22(4):35-38.
[3]李煜晖.说理与思辨:议论性文章写作教学价值与内容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21(6):75-81.
[4]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M],张 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8.
[5]曹 林.时评写作十六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74.
[6]陈烨菁.关注过程 转变评价:“过程指导”理念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J],中学语文,2022(25):24-28.